柜员消失、芯片卡提前退出历史舞台?银行人准备好了吗
作者丨徐强,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目前就职于ABC温州分行。
公众号丨骑士向前 (ID:horseman2016)
变化是主题。
今后10到15年,银行从业人员必须做好“变”的准备。整个银行体系框架,尽管从整体上来看,像一只行动迟缓的巨型恐龙一样,慢慢地在河边踱步(向前发展)。但我们将其置身于历史发展观的视野中,这只怪兽从骨架到血肉都在进行剧烈的演化。这些演化的动力来自包括金融行业本身规律性的向前发展、监管部门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变革、市场的倒逼等等。
银行从业人员置身其中,无论你目前是在从事业务拓展,还是准备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做准备,必须将这一“变化”的观点融入其中,才能做出有远见的决策,准确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不要等大环境已悄然发生质变,你还站在原地茫然不知所措,只能看着这只怪兽远去的背影而拼命追赶。不契合时代,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下文列出了银行业今后可能的变迁领域,这些领域的变化无不被打上深刻的技术变革的烙印,供广大从业人员借鉴。
一、物理网点数量将从扩张转为收缩
银行业经营模式最大的冲击来自信息技术领域的变革。现在部份媒体津津乐道的互联网金融,大都关注于P2P模式如何摆脱银行,实现便捷的直接融资,似乎传统银行业的消失已经就在眼前。但鲜有专业银行业人士出来表达看法的(或许是不屑一顾,P2P融资平台的风控和监管都太弱,无力挑战银行)。
其实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早已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和保证了,只不过银行传统上都是以业务为导向而不是技术导向,所以很少提罢了。当下, 最具有战略远见的专业银行人士的目光焦点都集中在以技术为导向的阿里将以何种方式侵入银行业;它所设立的银行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不设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经营和对客户服务的无缝链接,并最终实现经营获利?如果阿里能够成功,势必引来众多的模仿者,尤其是对那些正在经受存贷利差缩小和高额存款保险金双重打击,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还在大力发展所谓“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尤为感兴趣。而大型银行如果对这一趋势不能做出正确应对,势必会在将来的发展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虽然目前不少银行对网点扩张已经失去兴趣和冲动,并适当地进行了战略性的收缩,但这种收缩的动力主要来自经济萎靡而不是技术冲击,经济形势下行的冲击是短暂的,但技术的冲击却是恒久有效的。如果一家银行能够因为采用新的技术模式实现不扩充昂贵的物理网点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扩张,这种颠覆性将是多么大的诱惑?显然,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
二、普通操作岗位数量将减少并趋向消失
2014年11月份网上的一篇“农行推出以自助机具为载体的‘超级柜台’”的报道代表了未来银行业务办理模式变革的一种新方向。具体来说,就是采取“大堂现场引导、客户自主办理、后台专业审核”的新型业务办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自助机具不断被研发,从传统的ATM到存取款一体机、自助开卡机、自助网银机、自助查询(转账、缴费)机等等,超级柜台的思路实质上就是将各种最先进的自助设备整合到一个物理网点中,彻底屏弃传统的用防弹玻璃隔开的人工办理柜台,普通操作岗员工转型为大堂经理,在开放式环境中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
技术进步使得这种全新创意能够被实施的条件不断成熟,全新的创意模式赋予银行传统物理网点全新的内涵,这种模式代表了今后网点转型的一种方向。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物理网点的业务吞吐量增大了、客户体验变得更好了、人力成本更加节约了。 原来在银行占有重要地位的“柜员”阶层将趋于消失。他们中的部份人将转型为专业自助设备维护人员、大堂经理等新型服务岗位。截至本文完成时,据媒体报道,2014年12月26日北京银行宣布,启动该行首家“智能银行”,目前除了北京银行外,光大和招商银行等也涉足“智能银行”。
三、对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将扩大
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以及银行产品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各种针对金字塔中底层的客户服务将通过人与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的交互来完成,银行对普及型产品的销售人员的需求在减弱。而对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和家族财富管理的需求在迅速扩大。
目前正从事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岗位的广大从业人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今后坐在办公室里面不分大小层次的向客户推销各种产品的模式可能行不通了。客户价值是分层的、客户时间是宝贵的、客户需求是多样化的、银行人力成本是昂贵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大多数人乐于用移动端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跑到网点去找人浪费时间,甚至在某些城市,去银行一趟办事情,昂贵的停车成本和交通罚单就让人头痛不已,而大多数银行对市政停车位的提供又无能为力。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远程业务办理是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大大节约了社会运行成本。无论对客户还是银行,都是双赢的好事。而将来只有私人银行和家族财富管理类客户才会对一对一式的人工服务有着旺盛的需求。
对广大销售岗位人员来来说,转型为为私人银行服务和更为高端的家族财富管理方面的专家是一条不错的职业发展路径。建议通过进修,掌握专门的知识,比如获得认证私人银行家(CPB)和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资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型打好基础。
四、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会更加剧烈频繁
银行业之间的兼并和交易在成熟经济体中并不少见,所以中国银行业在循规蹈矩地遵循着历史道路发展的时候,将会顺理成章地迎来这一阶段。之前深圳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的合并还带有浓郁的政府计划主导的色彩,但接下来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兼并恐怕会越来越多。
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逐步推进,风险监管和市场纪律要求更加趋于严格,各家银行在追求RAROC(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的动力之下,或主动或被动,将会灵活选择各种资产兼并方案来重组自身业务结构,通过战略调整对风险和业绩进行主动管理,既不会像过往一样只扩张不收缩,也不会坐等或公开或隐性的政府救济。
可以预见的场景将是: A银行信用卡业务连续5年亏损,董事会决定将该业务出售给B银行。C银行决定将住房贷款业务打包出售给D银行以便提前回收流动性。E银行决定和F银行进行合并以扩大实力同时降低经营成本。
以上诸如此类的财经新闻将会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总的来说, 银行业将会更加趋于“普通企业化”,企业所拥有的一些特性,银行也会一样不少的表现出来。而稳增长、高利润、金饭碗等银行业的传统光环将逐步消褪。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也为将来诸如此类的交易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基础,各种数据在复杂交易条件下依然能够保证安全可靠。
五、风险激进型银行将出现倒闭
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不管内行外行,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银行倒闭恐怕不是crywolf(狼来了)。这只靴子将会实打实的落地。 伴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到了破冰阶段,这两项政策就像影子一样先后到来。政策推动是外生变量,技术发展是内生动力。市场已经对银行的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的人都知道,每家组织在其董事会领导之下,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目标为导向,会制定符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风险偏好。这种偏好反映了组织在实际运行当中对风险的容忍程度。
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高风险的快速扩张是很多银行所偏好的一种风格,而一旦到了行业衰退期,这种风格以及在这种风格指导之下形成的业务往往会转化为银行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在当今商业周期处于衰退形势之下,笔者无意评价各家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水平。
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过程,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围绕这种核心文化进行框架构建,想从激进型风格转换到稳健型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换句话说,照着市场风向标想快速转舵,这事不太容易办的到。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银行界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直面压力去寻求应对之道,目前有一股力量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商行展开横向合作,以此应对迫在眉睫的问题和挑战;2014年9月2日,由上海农商银行发起起,天津农商银行、浙江省农信联社等24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组成的“农商银行(上海)合作平台”正式成立。
而此前,由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厦门农村商业银行等30余家农村商业银行自愿发起成立的“农商银行发展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其宗旨是,推动各成员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政策应对、风险管理技术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升各成员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抱团取暖是为了在危机中寻求机遇,更好的渡过这个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六、风控和审计愈加重要
经济下行,监管从严。原来不因人注目,一直在背后默默努力的银行业风控(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泛称)和内部审计部门,将会从幕后登上前台,聚焦在公众视线之下。它们的重要性将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传统上来说,企业风险管理有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分别是以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以风险管理部门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以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第二和第三道防线从向来都是远离公众视野之外的,很多组织也因为认识上的偏差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它们。
2002年,著名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问世,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萨班斯法案中最著名、最复杂、最难操作的是404条款,规定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行为、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控的要求极其严格、极其详尽。
面对作假舞弊手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现实,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细化到每一环节,无所不尽其极,真正做到“没有人不被控制,没有环节不被控制”,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每个领域,诸如每笔付款的时间要记录在案,办公用品采购与审批要有分别岗位和专人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实施404条款的巨额成本,据测算,汇丰银行的实施成本是2840万美元,通用电器则高达3000万美元,而中国在美国上市的46家公司在人力、财力、时间、资源方面的投入将更高。
至此,很多人也期待中国的萨班斯法案将何时出台,用以重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公平透明的信心。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CAAT(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已经给现代内部审计带来全新的改变,内部审计已经由单一审计转向综合审计,由常规定期审计转向持续审计。对增加组织价值,合理保证组织目标实现方面,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对投资者而言,充分了解银行的风控和审计水平,有助于正确理解银行的价值。
七、传统信贷业务运作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银行对信贷业务的传统管理模式是静态为主,动态为辅的。普遍的一个适用模式是:客户经理定期向企业收集财务报表,不辨真伪或者简单分辨后录入系统,然后以报表数据为主,计算机糅合各种地区和行业参数,依据预定义的模型生成各种客户评级和分类信息,辅以文字材料(通常为调查报告),以此作为发放贷款和利率定价的依据。
客户经理在管理客户的过程中,会不定期地实地走访企业,以确定企业的实际运行是否如财务报表显示。上述模式也是银行对信贷业务一种静态的、滞后式的风险管理模式。企业自身运作和银行信贷运作是两条平行线,各走各的路。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银行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将逐步转化为动态的、实时的。银行将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努力将两条平行线叠加在一起。企业经营运转的过程也是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过程, 银行可以通过嵌入软件模块,实时收集企业的订单、加工和款项往来数据。
类似的,阿里对其电商平台的用户能够发放信用贷款,正是基于这种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效可靠(这也是支撑阿里银行能够盈利的最宝贵的客户资源)。这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应用的具体例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收集企业的关键数据,通过可靠的分析模型,将风险降到最低。
诚然,其他银行在漫长的经营期间也日积月累有海量的数据,但在数据提取和分析的技术投入上远远不够,存量数据大都是处于睡眠状态的“死数据”,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和阿里的差距不是一个数量级。这也是阿里这种以技术为导向的银行的优势所在。和传统的以业务为导向的银行相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八、银行卡将会消失
相信不少人对“双12”支付宝钱包狂欢节活动记忆犹新。这种线下交易活动带给人们一个有趣的思考:我们还要银行卡干嘛?显然,和崛起的支付宝钱包相比,银行卡2015年实现“换芯”这样的新闻已经实在无法引起人们关注了。相比之下,某些银行大力吹嘘的磁条卡换芯片卡免收工本费的广告更是相形见拙。
笔者在这里 大胆预言,芯片式银行卡将是最后一代接触式银行卡,甚至将在它未能来得及完成更换磁条卡的历史使命之前就会退出舞台,转而被虚拟银行卡所取代。这种技术层面的演化路线是“磁条银行卡—芯片银行卡—虚拟银行卡”。
众所周知,银行卡只是在卡面上标识了一组卡号,然后和个人的身份信息相关联,代表了用户个人在银行的账户。在当今技术条件之下,在ATM上无卡取款早已成为现实。银行卡这种接触式的载体的存在,无论在使用体验还是在安全可靠方面都面临诸多挑战。
2014年9月10日,苹果备受期待的移动支付系统——Apple Pay终于在的发布会上正式亮相了。苹果CEO库克称,支付时间到了,我们的目标是要取代你的钱包。Apple Pay使用了NFC天线、TouchID、 Passbook和被苹果称为“安全元素(Secure Element)”的东西。“整个过程是基于这个小小的塑料卡片,无论它是借记卡还是信用卡,”库克在发布会上说道,“我们完全依赖于暴露的卡号和已经问世50多年、易被攻击的磁条接口。我们也都知道,安全码其实并不那么安全。”
至此,笔者劝小伙伴们赶紧收藏一些废弃不用的银行卡吧,很多银行卡的卡面设计那是相当的漂亮,很有艺术收藏价值。N年后,众多的银行卡片将会和旧粮票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珍藏的宝贵记忆。
小结:上述的8个领域未来可能的变迁,背后或多或少都有技术推动的影子。但就总体而言,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外生变量和内生动力共同推动,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并非正式的论著,论证不一定缜密,结论不一定正确。仅希望能带给广大银行从业人员一点有益的借鉴。
就像经济观察报的社论“告别的年代,开始的年代”中写到的那样:现在,当我们不得不慢下来,应该更多的想想,我们到底要什么?
原文发表于2015年4月份《浙江农村金融》杂志
推 荐
骑士向前丨微信号:horseman2016
愿我们变老变丑不变怂,哭笑淋漓得自由。
文丨徐 强
财金阅读编辑整理,本文由骑士向前 ID:horseman2016授权发布
封面来源丨《贵族大盗》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继续阅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