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管理范文

雨昭 阅读:58 2024-12-14 12:00:31 评论:61

关键词:小区规划健身空间场所要求健身器械设备管理

对大多数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在居住小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适当安排户外公共健身空间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自国家颁布《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以来,许多新建设的小区已经达到了“居住区、小区级每千人体育设施用地为200至300平方米”的规定要求,居住小区户外健身空间有其他体育场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如灵活方便、经济性强、环境幽雅等,可更贴近居民生活。对提高居民身体素质、缓解冷漠的邻里关系、创造和谐社区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户外公共健身空间现存问题及分析

小区的户外公共健身空间有许多优势,但一些居住小区对户外健身空间的规划尚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仅仅考虑到满足相应场地的设置,而在具体的安排和组织上缺乏周密理性的设计,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

1.场地位置的安排不理想,面积缩水。一些居住小区虽然安置了户外公共健身场地,但是对健身环境不够重视,因此,为了尽量少占用居住建筑的用地,场地的安排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场地被挪作他用,健身空间面积缩水。如设置在小区的角落,距离住宅建筑远而且路线不畅;离居住楼距离过近,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休息;或者在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背阴面设置等。由于场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矛盾和问题,不但大大影响了小区居民的锻炼,而且可能造成户外健身场地的荒置,反而浪费了场地资源。

2.缺乏深入翔实的调查,场地规模与实际需要不成比例。

3.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部分居住区的户外健身空间中没有设置休息座椅、照明设施、垃圾桶、电话亭、自行车停车场地等基本项目。

4.对健身场地和器械的管理缺位。据调查,一些小区的健身器械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掉漆、长期使用造成的配件松动、摩擦等,也有些是人为破坏,还有的健身器械群中器械说明牌和警告牌缺失。如果得不到及时维护、修理,将会给参加锻炼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健身器械和场地都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和消毒。

二、如何解决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

1.对场地规划的建议

户外公共健身空间在小区规划中,应选择采光充足、环境清幽的平整场地,充分发挥户外运动的优势。尽量选择远离交通干道的场地,也可依靠绿篱与道路分隔,但要注意支路的通畅。位置不宜过偏,以便于各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规划中场地的巧妙运用

①利用广场、庭间绿化、绿地、小区中心公园等现有的场地进行规划,丰富中心景观,还可将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②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消极空间一般无人问津,常常杂草丛生,很少在视线的监视之内,易被坏人利用,成为不安全因素。在规划中难免出现一些难以处理的消极空间,如高压电线电缆下的高压走廊、不作为道路的山墙间距、住宅背对背的间距、存在落差不宜建造住宅的空余场地等。经过科学规划,可以使这些空间得到合理利用,使消极空间活跃起来,节约用地。

③场地安排系统化。结合社区内会所、托幼、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体育运动场地、专业体育场馆等地进行整体规划布置。使健身空间形成大、中、小系统化的整体,范围辐射整个小区,避免资源的重复设置。

第二,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进行场地规划前,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小区内人口的年龄层次、性别比例、居住状况、常住人口总数等,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场地规模的确定、器材的选择、空间的组织等进行更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居民的健身需要。

②场地必须结合居住小区具体情况,如自然地势、电线电缆、居住区规划安排等,不可随意草率布置。在争取好场地的同时,不要给整个居住区的规划带来困难。

③场地的地面铺装。水泥和地砖强度和硬度很大,有不易损坏、便于清扫的特点,是经济适用的户外铺地,现有小区户外健身空间几乎全部采用水泥或铺地砖。但对单双杠、吊环、天梯、肋木架、滑道、攀网等对铺底有跳跃要求的项目来说,水泥和地砖的硬度大,缺乏韧性,人体骨骼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需要一个韧性的承托,如果落地速度过快,便很可能造成脚骨、腕骨骨折,对老人和儿童而言则更须注意。而土壤由于密度较水泥小,受力后可以提供带有韧性的缓冲,是良好的运动场所铺地,还可以带给儿童亲近自然的乐趣。

④与道路相结合处要注意分隔,使内部自成一区,保障安全。

⑤声光要求。选择可充分接受日光照射的场地,适当布置绿化,种植树木。绿化对隔绝噪声和减弱夏季阳光的暴晒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设置路灯、广场灯等照明灯具,为夜间活动提供方便。

⑥注意器械间距。器材要根据其规格和活动面积来确定间距,避免相互影响。除使用所占空间外,两并列器械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米,这是允许两个人并肩通过的距离。另外,可使用组合式器械节约占地。

⑦要选择通风透气的平整空间,场地可辟出一块空地作为舞蹈、竞技、集会的娱乐型广场,使功能多样化,丰富场地内容。健身器材可以围绕广场布置,也可以集中一侧布置。

2.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解决、维护、更新滞后现象

要解决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问题,需要从政府到群众的群策群力,共同采取措施。

总之,在对居住区的规划中应考虑到居民健身空间的长期性、有效性和空间安排的有机性;健身空间的组织和安排从达到健康目的意义上讲,应追求生活化、方便化、安全化、趣味化,管理上强调合理化和科学化。居住小区的户外健身空间为居住区提供休闲运动场所,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这不仅对于某个居住小区,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将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0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健身市场体育全民健身计划

一、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即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服务的部门”.是体育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非实物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结合。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状看.目前以商品形式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一个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能基本满足消费者不同档次需求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形成。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是现阶段中国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这项工作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由“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创收模式向“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健身作为体育的本体价值.是体育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开发这种经济功能,使健身的效用(使用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促进全民健身市场运作.既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产业”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民健身计划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它能促使全民健身计划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使整个计划实施的力度和效度得以提高。

从健身市场的内涵及现状看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体育健身娱乐的经营实体。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健美俱乐部等。(2)体育健身娱乐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3)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4)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运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5)体育康复: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及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痊愈.(6)体育健身娱乐的科技开发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二、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步面向社会.一些消费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也开始进入生活领域。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投资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及外资开始投资易于盈利的体育经营项目.举办诸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领域开始出现了私营.集体.个体、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实体.形成了一个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体育健身市场。

但是体育健身市场也还处在发展之中.从各种文献资料查询结果看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区域上的不平衡。沿海沿江的省份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远远高于内陆省份;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农村处于空白:(2)主业和副业发展不平衡。体育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主业的经营收入远远低于副业经营收入(3)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提供高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则发展缓慢。另外.目前大多数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都集中在市的商贸中心.而在城乡集合部,尤其是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则缺乏配套的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这也使得体育健身市场在布局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2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亟待加强。各级体委是各级政府主管体育事业的行政机构.也是体育健身产业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目前各级体委只考虑下属事业单位如何来进行健身产业的经营.而在如何对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实施行业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考虑。这一状况有两方面负影响:一是体育部门办的一些体字号的经营活动要到文化部门去登记。并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限制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服务领域的拓宽.二是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是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缺少对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将使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就是把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服务经营单位也纳入全民健身计划服务网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强化这项职能意义重大。

3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目前各级体委在体育健身

经营开发中的合作经营、合作开发项目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外合资的一些大型项目.合作期限过长:二是合作中对有形资产有低估现象.无形资产不在评估之列。因此.加强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资产评估科学化.对防止在经营开发中体育部门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健身市场发展对策

现阶段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总体策略是: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体在培育体育健身市场主体、拓展体育健身市场领域、加强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三个方面整体推进探索新路子.形成一个以体育健身、娱乐为主的社会化体育服务体系和一个由体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体育健身市场。实现体育健身市场主体多元化和管理规范化。这一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配套的依托社会、面向市场的体育健身市场运行机制。体育健身市场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一项产业.也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

2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站).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应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不断拓宽群众体育消费领域。

3体育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应继续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要注处理好场馆经营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

4.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加社会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有偿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健康评估等有偿服务。

5培育和开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为全民健身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创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应提供各种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服务。要考虑人民群众实际的消费水平,重点开发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项目,适度发展高档健身娱乐项目。要在积极引进国外趣味性的健身娱乐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做好挖掘和整理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有偿服务。

6切实抓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本着保障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体育健身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宗旨.重点抓好体育经营实体的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的制订工作,尽快实施体育健身经营许可证制度。

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政策建议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关系到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方式的选择。搞好这项工作尚须必要的政策支持。建议应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制定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的投入和投资政策。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应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和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地增加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投入。

2加快体育健身市场的立法进程,健全法规体系。当前应根据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不顺.政出多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体育健身市场管理办法》。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也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地方性体育健身市场的管理法规。

3争取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体育健身产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公益事业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各级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在积极争取享受文化和教育部门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力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健身产业的发展。

4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确定通用性健身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产业发展规划。要尽可能使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投资信贷就业用地等列入城乡整体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产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要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产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5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确定健身市场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市场发展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市场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市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默契;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09-02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施恩Sehein(1965)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施恩认为,组织和个体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远多于在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如果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解释,这些期望可表现为“爱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需要。这是无形的,表现为心理情感需求的期望,对组织及其成员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它们是人们心理契约与认同的基本内容。Morrison和Robinson(1997)认为,心理契约是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其人所意识到,心理契约就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总之,不同学者对心理契约有不同的解释,但是,这些观点在“心理契约是组织和员工之间内隐的交换关系”的本质认识上是一致的。心理契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它有社会性、主观性、动态性,与组织期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等特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员工也包括其中,并有较强的表现。

二、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管理导入心理契约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就业压力的加大,员工不想失去已有的工作,也希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自己的企业是有前途的。俱乐部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残酷,想招揽并留住优秀人才。心理契约弥补了经济契约的空白,因为,心理契约的暗示条款能弥补雇佣关系中正式文本规定的一些不足,降低员工与俱乐部双方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员工与俱乐部的安全感和相互信任感。

2.有利于提升员工对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忠诚度。员工是商业健身俱乐部“人性化”管理的主体。但其流动性较大,因为他们对组织而非职业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忠诚度。要想实现他们对组织较高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就要唤醒他们的“主动热情”的本质――实现组织承诺向心理期望的转化。当他们认为,被组织尊重以及将有许诺的巨大薪酬、诱人的晋升空间时,就会拿忠诚和责任来回报组织。在心理契约的隐性指引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来与组织的发展相适应,并将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的发展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主动减少自己的流动,从而提高组织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3.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年轻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有一定的职业特长,自主性、冒险性、创造性、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他们的首选,他们渴望成就激励、精神激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契约通过建立在双方信任基础上的隐形契约关系,促使员工形成对组织的责任和承诺,这是一种无形的引擎,牵引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唤醒原创力,主动地提高业务水平,开拓市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俱乐部心理契约的构建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完善管理手段。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管理策略

(一)建立融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招聘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高校毕业生走人体育产业,使得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队伍越来越年轻化。随之而来,职工的工作心态浮动、工作不稳定、没有职业生涯目标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作为人力资源工作者,如何改变现状,做好企业职工的职业指导,确保企业人才梯队建设是值得深思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在招聘员工时,要把招聘职位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其对自己的未来愿景有比较好的预期和展望,对自己要进入的企业有一个良好的感受――企业组织对自己是负责任的,从而会把自己的抱负和企业的目标融合在一起,努力工作,产生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留住人才、有效利用人才。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要留住那些对企业很重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正确和及时地评估。绩效考评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员工管理的重要环节。客观公正的考评能够改善和强化员工的心理契约,激活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彼此心理承诺的量度工具。以心理契约为指导:

1.结合商业健身俱乐部自身的发展阶段,俱乐部文化和员工特点设置科学的考评指标。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所有的组织都必须思考绩效为何?这在以前简单明了,现在却不复如是,策略的拟定越来越需要依据绩效的新定义。”目前,“绩效:结果+过程”得到了大家较为普遍的认同与采纳。

2.在绩效考评过程中,除了考评标准不清及标准掌握偏紧偏松倾向外,考评者的晕轮效应,个人偏见等考评误区促成考评结果失真,会引起员工(会H-)N问、教练、前台等)心理不满,产生抵触情绪,进而造成心理契约破裂。因此,在考评中避免把考评当做“大棒”,应采用定性与定量,过程与行为表现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考评,不仅考察“任务绩效”(结果),更重视“周边绩效”(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同时让员工参与进来,以增强考评的信度,来强化心理契约。

3.加强对绩效考评的反馈,建立员工申诉制度。把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评者,并与他们开展有效的沟通活动。如果员工对考评有疑问,可进行申诉。对业绩优秀者进行公开表扬,分发奖金,到总部观摩学习,作为组织的储备干部,建议其职业发展路线,来巩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归宿感;对绩效一般者,帮助他们进行绩效诊断与分析,找出改善措施,这样,可以搭建心理沟通的天桥,建立牢固的信任关系,减少因此而产生的对立、跳槽等倾向。

(三)运用灵活的薪酬制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于员工来说,薪酬具有经济保障、心理激励和社会信号功能,与员工个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质量密切相关,也是最容易引起员工不满,破坏心理契约的因素。因此,商业健身俱乐部在薪酬管理中,要做到公平、灵活。

首先,实施公正的薪酬制度,公正的薪酬制度就是商业健身俱乐部对员工为其所作贡献给予回报,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和“内在”两大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薪酬”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倾向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它是基于工作任务本身的报酬。二者相互补充和联系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员工更加在意物质性型的心理契约,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心理契约也在调整和变动的过程中,“外在薪酬”对员工的约束和激励占主导地位。由于员工的心理契约既有物质

健身管理范文

的内容,又有精神的需求,因此在重视物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精神需求。所以,公正的薪酬制度是维系健康心理契约的有力武器。

其次,推行人性化的“自助餐式”的福利计划。员工年龄、性别、家庭背景不同,面临的问题也有所差异,因此,可供选择的计划比呆板的规定更具有激励性,也更有效提升员工的期望,让员工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付出自己的忠诚。

再次,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惩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性的措施,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实现组织与个人目标的活动。合理的激励机制的运用能有效满足员工的心理期望―需要,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具有“主人”意识,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组织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为员工指明奋斗方向,商业健身俱乐部是开拓市场,还是提高销售业绩。他们明白组织的心理期望,并给予回复自己的承诺。德鲁克曾说,“对于企业来讲,靠什么来凝聚成员的精神呢?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对企业使命的共享程度。”

关键词: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模式;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83-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大幅攀升,消费需求随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健身作为一种新时尚观念普遍被认可与接受。在经济时代下,人们对健身的追求日益强烈,我国居民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大,在总经济支出中占据的比重明显上升,面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应运而生,并且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涵义与特点

尽管体育健身俱乐部这种商业健身经营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至今只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与行为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这使得体育健身俱乐部在经济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且在数量与规模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体育健身俱乐部有别于女子健身美容院、高尔夫俱乐部以及游泳俱乐部等,是指经营者以向大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体育活动为目的,以健身操、健美器材等设施为主的活动场所,它是依靠经济市场机制进行运转的会员制度,并配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教学的群众体育俱乐部。在当前的经济研究中,我国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是指以其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有基本因素为主要组成,且具有统一协调性的有机整体,并通过进一步理论加工后所形成的具备可推广或被模仿价值的样式。

由于体育健身消费是一种新兴现象,所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消费产品的经常性、消费对象的经济局限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等特点。健身服务产品是通过科学健身活动,为消费者带来身体形态的明显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另外,体育健身活动有别于其他体育活动,其更注重长期不间断的练习。体育健身服务产品的经济局限性体现在有偿体育健身消费中,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接受这种日常支出。

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特点包括初期投资相对较大、经济活动周期较长、收益较慢、价格稳定程度较高以及较明显的地域性限制等。

二、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现状

健身俱乐部的主要基本职能是健身和娱乐,并以营业性的商业机构形式存在,虽然我国健身俱乐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有了较大提升,但存在整体发展协调性相对较差的现状。

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健身设备不够齐全且收费标准相对较高。由于体育健身俱乐部在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且行业缺乏完善的管理措施以及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致使收费合理程度较低。另外,体育主管部门对健身俱乐部系统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使得经济纠纷较多,长此以往将对健身市场甚至体育产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建立完善规范的行业秩序势在必行,不仅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保障,在发展健身事业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推动经济发展。健身娱乐设施是保障健身娱乐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放眼我国健身俱乐部,其规模差距较大,多数俱乐部规模较小且场地和设施均相对简陋,在健身活动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此外,行业之间竞争激烈,且彼此间的交流互动明显不够,这对整个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当前的健身俱乐部在收费方面,相对高于大众消费者的经济收入水平,短时间内还难以被普通大众消费群体所接受。

三、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立与主要消费方式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建立大致包括场馆的选取与租赁、健身器材的购买以及人员维护这三大方面。其中,租赁场馆和购买器材之前务必要考虑对健身俱乐部的定位,即健身俱乐部结合当前经济时代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进行科学定位、并对场馆的地点、装修档次、环境以及器材质量等的定位均应符合人们的经济消费现状。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是核心所在,他决定着俱乐部的经营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鉴于这是一个新兴行业,所以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管理,并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调整经营模式,使其适合当前的经济时代大环境,并将创新作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立、经营和发展过程中的主线。

目前,我国的体育健身俱乐部提供的主要消费方式包括日常消费、会员制和各种培训课程。其中,会员制是多数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主要经营服务方式,它是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引导,而使其进行长期健身消费,从而对健身俱乐部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的经营方式。国外发达国家在健身俱乐部会员制度的制定方面已十分成熟,我们可结合我国消费者经济水平和消费情况来加以借鉴。

(二)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项目和方式

对健身俱乐部经营项目的选择与经营经济效益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国目前的经营项目主要有形体训练、健美操、机械健身等,一些健身俱乐部还经营跆拳道等项目,体育健身俱乐部逐渐形成各自的资源特色,经营侧重点也有所差异。另外,锻炼身体只是健身俱乐部消费者的目的之一,同时还包括休闲、交友或提高运动技能等需求。鉴于此,健身俱乐部在设计经营项目时,也应对运动项目之外的休闲活动加以重视和拓展,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消费需求,提高俱乐部的经营效益。

就我国当前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来看,大致可归纳为私营、个人承包经营、集体承包营以及联营四类。联营方式即通过与社区等行政部门进行联合经营,其优势比较明显,不仅能够享有诸如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其管理也相对较规范,具有一定的信誉保证,消费者对其信任度相对较高,这直接导致其经济收益结果较高。私营和个人承包经营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经营方式,自负盈亏并且自我谋求发展。

四、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分析

连锁经营作为经济时代下最具经济效益的一种商业组织形式,是21世纪最有活力的经营模式。经研究,连锁经营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归根结底是将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从而实现了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这构成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连锁经营可分为直营连锁、特许经营和自由连锁,其中直营连锁占据重要比例。连锁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各城市的分布总数量能直接反映出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北、上、广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其健身俱乐部就相对集中,另外一些休闲娱乐氛围较强的城市,如成都、大连、武汉等,虽然经济实力与江浙、深圳等无法相比,但其用于娱乐消费的支出在总经济收入中占较大比例,且相对稳定,这表明健身连锁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采取连锁化经营模式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采用连锁化加盟,能有效吸引民间游资来加入特许经营体系,将原来的独家投资转化为多元投资的健身俱乐部产业,有效降低了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连锁化市场扩张的成本与风险。

第二,在实现较低成本经济市场扩张的同时还获得了市场的直接控制权,使其可持续性经营得到保证,并促进了供应链的完善。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使各种费用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了商业健身俱乐部与消费者共赢的良性局面。

第三,在特许经营系统中,体育健身俱乐部成功的品牌效应、经营系统及支持系统等均能够实现复制,促使无形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与增值。另外,特许经营这种模式通过网络等手段迅速将品牌进行推广,从而有效改善并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拉动我国的就业率,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五、我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在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优化措施

(一)通过积极创新来拓宽经营管理模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育健身俱乐部行业应加强战略沟通与联盟,实现连锁经营和协同发展,可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来加强互动,并进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另外,可组织共同参与公益性社会活动,以此来树立良好的健身俱乐部形象,达到开发、引导并培养市场的目的,促使健身行业和健美、健身运动的整体发展。同时,联盟经营模式还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二)e极提升专业水平并及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及专业教练指导员要积极关注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动态,并结合自身现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对消费者要结合不同个体实施科学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针对性的健身计划以及专业的健身指导等措施来实现其心理期待,进而发展为终身会员,促使健身俱乐部的会员队伍不断壮大。

结合经济时代特点,及时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不仅局限于健身训练,还可以通过举办表演比赛等形式来进行多渠道的经营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引进专业素质过硬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俱乐部提供良性发展的动力和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支柱,全面健身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健身俱乐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来积极引导全民投入健身运动,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探索与改进,为俱乐部消费者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并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强.关于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的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2] 刘英.体育健身俱乐部加盟连锁经营模式下的品牌模式[J].四川体育科学,2008,(2):7-9.

西安市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市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的管理,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室外公共场所的健身练功活动及其管理。

本办法所称室外公共场所是指广场、人行道和绿化地带等场所。对外经营的公园和公共体育场均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西安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的行政主管部门。

区、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室外公共场所的健身练功活动。

公安、市政、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按其职责,协同对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进行管理。

第四条 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以文明、健康、小型、分散为原则。

鼓励单位在社区内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提倡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第五条 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社区健身练功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依法健身练功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 在下列重要场所,不得聚集从事健身练功活动:

(一)航空港、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场所;

(二)省、市、区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以及法院、检察院等机关的周边地区;

(三)广播电台、电视台、军事单位及其他要害部门的周边地区。

前款所列场所的具体周边距离,由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

第七条 在室外公共场所从事健身练功活动,禁止下列行为:

(一)妨碍车辆行驶和他人行走;

(二)妨碍社会公共秩序;

(三)设置横幅、标语、旗帜等宣传广告;

(四)宣扬封建迷信,散布歪理邪说;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八条 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应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九条 举办健身气功活动的,举办者应向举办所在地的区、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其中需要向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经批准的健身气功活动,应当按批准的时间、项目内容、地点和人数进行活动。

第十条 经批准的健身气功活动,需要变更批准内容的,应当由申请者向原办理批准手续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改《西安市室外公共场所健身练功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一、第八条修改为:举办健身气功活动,应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二、第九条修改为:举办健身气功活动的,举办者应向举办所在地的区、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其中需要向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手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经批准的健身气功活动,应当按批准的时间、项目内容、地点和人数进行活动。

三、第十条修改为:经批准的健身气功活动,需要变更批准内容的,应当由申请者向原办理批准手续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四、第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删除第十二条。

此外,根据本决定对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2011年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共有106名代表出席会议,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晓敏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总结工作,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明确方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会议全面总结了2011年的工作,认为全年比较有影响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项:(一)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再创佳绩,2011年有28个省区市举办交流展示活动162场,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尤为可喜的是此项活动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群众体育“发展与促进”奖。(二)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深受欢迎,2011年共派出71人次分别到18个省区市开展了健身气功新功法教学,为当地培训业务骨干1965名。(三)服务基层站点工作更加扎实,2011年共投资200万元为11190个活动站点邮订了《健身气功》杂志,为5650个活动站点邮购了练功音响,赢得练功群众好评。(四)全国性健身气功交流比赛活动圆满成功,2011年有30个省区市组队参加了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有53所高校组队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参赛单位和运动员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五)对外交流推广活动成绩显著,2011年共派出32个团组164人次到3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健身气功推广传播活动,首次在境外举行了44个社团组织参加的国际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在北京集中培训了130名境外健身气功教练员,初步打开了健身气功境外推广活动的新局面。(六)基础建设取得新的进步,“健身气功学”、“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课题开始启动,健身气功俱乐部及培训基地完成试点,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获得批准等,为深入开展推广工作积蓄了力量。

会议在充分肯定2011年成绩的基础上,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2012年健身气功推广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继续组织开展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4月份举行启动仪式,活动贯穿全年,年底进行评比表彰。(二)6月份举办第五届全国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8月份举办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健身气功交流比赛大会,设竞赛功法、普及功法项目,按技术水平进行分组比赛。(三)继续开展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巡回教学志愿服务活动,7月份举办全国健身气功管理干部培训班,8月份举办高校健身气功师资培训班,10月份举办第三期行业体协健身气功培训班,10月份举办全国健身气功科研骨干培训班。(四)继续实施“和谐站点”工程,为年检合格的活动站点邮订《健身气功》杂志,完成未配发练功音响活动站点的邮购工作,并积极做好老站点数据库录入和新站点的注册工作。(五)与团中央阳光体育办公室合作在中小学进行推广试点,在部分省会城市进行健身气功俱乐部推广,研究制定健身气功段位制并完成试点工作。(六)做好2011年科研课题结题和2012年科研课题招标工作,编撰推出《健身气功学》、《四种健身气功辅导教材》,编写出版《健身气功常用词汇手册》和《百名优秀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翻译出版健身气功5种新功法外文图书。(七)2012年拟派30个团组到国外开展小型分散的教学培训活动,2月份举办健身气功援外教练员培训班,8月份、11月份分别举办欧洲健身气功培训班、美洲健身气功培训班。(八)5月份协助英国健身气功社团在伦敦奥运会前组织交流展示,7月份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第十一届国际导引养生功比赛,7月份在立陶宛第五届世界传统体育大会上表演展示健身气功,9月份在杭州国际健身博览会上组织健身气功交流比赛。(九)7月份在北京召开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成立大会。

会议指出,落实2012年的任务乃至做好今后一个阶段的健身气功工作,要把文化引领贯穿健身气功工作的全过程,主动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潮中,充分显示健身气功的文化魅力和文化效应;要使稳中求进成为健身气功工作的总基调,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求发展、求进步,确保活动站点和骨干队伍的纯洁,确保各项活动万无一失;要将协调发展作为健身气功工作的突破口,重点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推广领域及推广模式单一化的问题,努力开创健身气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王飞)

关键词 运动处方 大众健身 科学化

现代生活中,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随着全民体育意识的提高,那种零散的不稳定的基层大众体育运动形式,必然会随着我国城市晋级和社区建设的发展而逐渐被俱乐部制的体育运动组织所取代。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体育场馆,随之而来的体育场馆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了。体育场馆生存和发展之本是体育人口的数量,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增加,在这样一个利好的前提下,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和引导这种意识,增加体育人口,并能科学系统进行体育场馆管理进而提高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应该是每一个体育管理者所思索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利用好体育这把利剑,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完美或最优化的结合,促进体育经济的快速有序的发展。

一、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医生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和体疗病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的一种科学化、定量化的锻炼计划它是根据健身运动的原理和运动锻炼的原则,结合健身者的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心血管机能状况、生活环境条件、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强度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二、大众健身运动科学化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这是大众健身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大众健身运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制约因素之一是许多人缺乏科学合理的健身指导,对运动处方缺乏了解。从健身运动科学性来讲,健身者在运动前应当做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以及运动机能测试,在了解自身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结合自己年龄、性别、爱好等特点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健身锻炼,从而达到健身强体,陶冶性情的目的。

(一)健身运动项目科学化

健身运动项目主要包括以改善心脏代谢功能、预防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目的的耐力项目(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原地跑、上下楼梯等);以锻炼肌肉力量,消除局部脂肪为目的的力量项目(各种器械体操、抗阻力训练、沙袋、哑铃、拉力器);以调节神经和放松肌肉为目的的放松项目(医疗体操、太极拳、气功、易筋经、秧歌、保健按摩等)。运动项目应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进行具体选择。一般来说,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减退,抵抗力下降,不宜参与过于剧烈、高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青年人处于生命的活跃时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运动项目,达到全面健身的目的女性为改善体形、体态、气质可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舍宾、健身街舞等时尚运动项目;男性为增强阳刚之气可以选择球类、搏击等对抗性较强的项目;高血压等疾病应选择医疗体操、太极拳等放松性项目。当然,科学选择健身运动项目还要充分考虑运动者所处的环境、职业特点、经济能力等条件。

(二)运动负荷科学化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者在承爱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总刺激,并以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程度来反映的。它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就是此系统的基本部分之一。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个(单组)动作中运动员机体所承爱的负荷刺激。运动量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所表现出来的内部应答反应的程度,具体指标有完成多次身体练习的总时间、总次数、总组数、总距离、总重量。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健身人群缺乏运动训练相关知识,对运动负荷认识模糊,健身锻炼凭自我感觉进行,这就容易造成身体对运动负荷的过载或不足,导致运动效果不佳,甚至损害机体。在健身过程中,心率监控是保持适宜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简易方法健康人健身运动时适宜强度对应心率=180(或170)减年龄,60岁以上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为170减年龄;适宜运动量为最大心率值的60%~80%即(220-年龄)×60%为下限;(220-年龄)×80%为上限。

(三)运动持续时间及时间带的科学化

运动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强度,并且两者成反比。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健身运动持续时间应在20~60min之间,其中达到适宜心率时间应有5~15min以上,持续20~30min效果更好。每天进行5~10min的耐力运动能改善心血管的功能。当然,时间和强度不能分开讨论,一般强度小则时间长,强度大则时间短。运动时间带是指一天中运动的时机。什么时间运动好,应根据人的生物节律周期和日节律来安排。相当多的人会选择早起或晚饭后参与健身活动,但此时间带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并不合适,因为这是心脑血管疾患的高发期。锻炼时间带与季节、饮食等也有关系,冬季晨雾较大时、雾气中的大量粉尘附着,加之空气寒冷,对呼吸系统危害较大;夏季高温时段易引起中暑,不宜参与长时间健身锻炼;饮食前后1小时内不宜运动,否则会加重胃肠负担,影响消化与吸收。

(四)运动频率的科学化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人们通常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运动频率应结合健身者的实际来安排。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周进行3-5次运动才能获得较好的健身效果,体能差者即使2-3次亦可提高有氧适能,当然每天锻炼1次效果更好,但前提条件是次日不留疲劳。

1金融危机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1.1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原因评析

2007年引爆于美国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危机持续升级,影响逐渐加剧,最终演变成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此次危机爆发于金融体系最完善、金融创新最前沿以及金融理论和人才最丰富发达国家——美国,而且起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市场这一金融创新领域。危机似乎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爆发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要集中在货币和银行的危机。然而,IMF前首席经济学家罗格夫等人根据有关金融危机的标准研究,通过将此次危机的资产价格、增长和政府债务等指标同二战以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进行一系列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危机和以往的危机并无本质差别。

但是在客观忽略资产价格泡沫极度膨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宏观经济理论,以及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微观审慎监管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忽略金融监管的宏观政策框架,必然催生资产价格泡沫,积聚系统性风险,在金融体系内埋下重大隐患。泡沫一旦破灭,积聚的风险迅速释放,最终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

1.2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

危机爆发后,国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刻反思。为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变革在所难免。综合G20、FSB、BIS和IMF报告文件来看,金融监管改革目的是保证金融稳定,防止类似的危机的冲击,预防系统性风险。

改革主要集中在六大块:

(1)增加资本和提高资本质量,同时改善流动性和缓冲机制,缓解资本监管顺周期性。

(2)改革薪酬制度,维护金融稳定。

(3)增强会计准则实效性。

(4)改善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

(5)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妥善处置。

(6)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强化遵循统一监管标准。其他方面还包括对冲基金、信用评级公司和证券化等方面的监管和改革。部分改革已在逐渐付诸行动并进行了效果评估,有些改革尚处在讨论和研究阶段,监管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然,以往的微观审慎监管对于保证单一机构安全,从而保护金融消费者(存款者和投资者)的利益有着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微观监管的固有弱点表明了其不仅强化了顺周期性并且未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保证单个金融机构安全的同时却有可能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因而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提出已久,地位也随着此次危机的爆发显着上升。“宏观审慎监管”目前尚无明确定义。据已有的来看,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相对“微观审慎监管”而言,金融监管当局从金融体系而非单一机构的角度实施监管,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念,维护金融稳定,密切关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宏观审慎监管同微观审慎监管在监管目标、最终目标、风险性质的对待、机构间风险暴露相关性的重要性和审慎控制的实现方式上都有着本质区别。

当前,金融监管改革依然处在成型阶段。为维护金融稳定,总的改革趋势将向立足于微观审慎监管的宏观审慎监管模式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的新特征将体现在逆周期性监管政策工具的选用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

2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与改良1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系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变革。总得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2年的统一监管体制时期,人民银行履行统一监管职能。

第二阶段为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1992年10月证监会的成立标志分业监管的开始,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标志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明确分工,分别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为1998年后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

其中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为基本格局的金融监管体系最终形成,即分业多头监管的格局形成。为加强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形成安全有效的监管网络,监管联席会议制度被引入。2004年三会签署了《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在明确各自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制度,经常联席会机制。然而监管联席会已长时间没召开,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主要由一位国务院副总理定期召开金融旬会来加强监管政策协调。

2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

尽管我国目前分业监管有利于提升监管专业化水平,有效防止了金融风险传染效应,但如同大部分分业监管模式一样,我国当前的监管体系存在不足。钱小安认为我国监管体系不足体现在监管重复与监管空缺并存、监管资源配置低效、监管协调机制较弱等方面。根据引发此次金融危机金融监管方面的缺失,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方面的不足。

首先,缺乏稳健的宏观审慎分析平台。系统性风险的有效防范,必然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检测和评估,发现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来源,发出风险警示。这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分析平台,一方面整合各微观部门的信息数据,另一方面同时整合分析宏观部门和微观部门的信息数据。而目前,我国并没有搭建这样一个平台。

其次,系统性风险防范不足,存在监管盲区。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由于缺乏对具有系统性重要影响的金融机构(集团)有效监管,致使这些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最终加剧金融危机程度。

最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不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先进监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有效的完备的金融监管政策工具。而无论是在时间维度上的逆周期监管政策,还是在行业维度上的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监控政策,我国都存在不足。3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框架构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分析提出了我国在金融监管上存在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未来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中,我们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总得来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有赖于宏观审慎分析平台的搭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完善以及组织合理安排下的政策协调机制健全。

首先,搭建宏观审慎分析平台,建立预警机制。宏观审慎分析平台的构建,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这一环节的构建大体可分为四步。首先确定平台,即明确微观和宏观数据整合分析的职能的具体承担部门,可以是“一行三会”当中一个也可以新建一个部门。其二,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平台构建后,相关职能部门就得强化对系统性风险相关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特别加强微观和宏观数据的有效整合,全面掌控系统性风险变化趋势。其三,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即从金融体系宏观层面又从银行、证券和保险等行业微观层面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检测与评估,加大各行业微观层面风险评估对金融体系宏观层面风险评估的支持力度。

第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建立危机处理机制。从时间维度上说,我国应完善包括逆周期贷款损失拨备和逆周期的信贷政策等在内的各种逆周期监管政策机制。同时,要加强对杠杆倍数的检测,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有效控制金融体系的风险过度承担。完善相机抉择机制,有效避免危机扩大和扩散。从行业维度上说,要加强对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立法,完善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政策工具,有效监管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完善危机处理机制,设计多层次的应急处理监管政策工具。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最后,合理架构组织,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机制。组织结构铺排,各部门政策协调是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能否成功搭建的最关键因素。首先,系统性风险信息的获得、预警机制的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工具的设定需要各部门明确职责并加强沟通协作。其二,宏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组织架构设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效果有极大的影响。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组织安排,首先是确定宏观审慎分析平台,作为宏观审慎监管总的召集人;其次是三会要加强对各自监管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结合意识;其三,要加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同宏观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最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实施部门要加强同人民银行、财政部以及发改委等部门协调,制定科学的监管政策并有效执行,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维护宏观金融稳定。

3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调控的联系

在金融监管中,有一项监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银行监管。这是由于:首先,银行业在金融体系占主体地位。其次,在各类金融机构中,银行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部门。因此,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必然在宏观的金融监管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在新的金融机制改革中,基于对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必然要改革在此前大行其道的硬约束监管机制。但在当前的新的金融运作形势下,对于资金的过于严格的监管可能会导致雁行的信贷减少,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总投资的下降,这自然不是金融监管希望的结果。

但是在新的宏观审慎的监管机制下,政府实行货币调控政策则可以利用这样较为完整系统的机制来进行整体的调控,不仅可以提高货币政策在有效引导国民经济向更好的发展方向上进步,还可以在这一较为拔高的视角上有效的规避一些金融风险,更加有效的将我国经济引导至又好又快发展的康庄大道!

4结语

[关键词] 人力资本 健身观念 锻炼

一、人力资本与健康投资产生的背景

根据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医疗保健的投资;用于正规教育的投资;用于在职培训的投资;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用于个人和家庭为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流动的投资。我国学者将上述理论归纳为医疗保健的投资;教育的投资;迁移投资。研究认为“教育的投资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头等重要的投资。因为健康投资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动的必要前提,所以,医疗保健投资是其他两项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从健康投资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本所提出的医疗保健投资是“通过对医疗、卫生、保健、营养等进行投资,以此来恢复、维持或改善、提高人的体能(体力和精力),增进健康水平,这种投资方式恰恰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低水平生活导致健身观念淡薄

按恩格尔系数划分贫困家庭的尺度,企业职工均在60%以上,属于贫困线,属于体育低消费群体。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关系十分密切。(见表1、2)

统计结果证明,企业职工收入与体育锻炼的内容、目的、地点、时间、次数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锻炼目的、锻炼次数非常相关。体育消费是为了满足人们特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越优越,体育消费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们的体育习惯、生活节奏、余暇时间、体育观念、社会环境等都与体育消费有关。应该说,体育消费行为既是生活水平的缩影,又是人们体育健身观的折射。

2.不良心态影响健身观念形成

调查显示,企业职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压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虑心理5.1%,其他心理状态的365人,占43.6%。

体育作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现代社会的“安全阀”“社会竞争缩影”,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体制、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变化,同时也产生许多矛盾。据社会学专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体育可以起到缓解、宣泄、减少下岗浪潮带来的社会震荡和各种矛盾的作用。

三、结论与对策

1.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再就业劳动者素质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动因素,发展体育运动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经济学角度,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之所以强调体育健身的作用,是因为可以理解为体育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体育锻炼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它投资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从人力资本配置的需要寻找合适的物质资本,最大限度的优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较好把握从新配置人力资本的再就业机会。

2.调整不良心态,拓宽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

现代企业职工压力大,无论是环境,还是心态,都发生的很大的变化,由于种种不良的心境,导致无形中缩小就业的渠道,缩小人力资本运营的空间。体育的社会情感功能是与人的社会心理稳定性直接有关的,通过体育服务工程进行情感解困工作,调整不良心态,使之产生和形成与社会一致的心理。因此,企业职工应主动适应社会和家庭环境,把就业看成是一场智力、体力、心理上的竞争,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挖掘潜能,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3.树立健康观念,加速人力资本投资

要树立健身观念,消除健康投资是一种简单的消费支出的旧观念,主动积极的进行健康投资,同时要积极参加培训,要主动锻炼、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丰富自身的人力资本,为创业储备本领。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企业职工的健康存量、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健康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创业的基础储备增加,从而有利于产出增加,个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因此,这种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种成本性投入。企业职工自身还应从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来提高对健康投资的认识。

4.发挥体育的健身作用, 开展“体育服务工程”

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以体育作纽带和桥梁促进创业工程实施,吸引广大企业职工参与,以达到关心引导、交流情感、开阔渠道、稳定大局的目的。“体育服务工程”的内容包括:体育进万家活动;与企业职工联手健身活动;多帮一、多带一健身活动;健身广场活动;健身小区活动;健身家庭活动;社区体育竞赛等项健身活动。体育与现代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展“体育服务工程”对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造融合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积极的作用,对促进“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管理世界(京),1998

[2]倪同云: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

客观地看,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无疑处于垄断的地位,而能够自觉审视这种地位,心存忧患,锐意进取,用得好就是大优势。我们当初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几次改革大潮,不都是有关主流媒体奋勇当先推波助澜吗?因此,关键是靠自身的公信力,而不能依靠垄断地位妄自尊大,沾染上“假大空”等恶习。笔者在这里主要就纸质媒体如何打造公信力来谈一点感受和看法。

首先,要控制篇幅容量,力求简明精当。面对万象纷呈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生活,作为主流媒体,尤其是党的机关报,在版面篇幅上适当扩容在所难免,但不能一味地扩,由先前的几版扩大到十数版,一天一大摞,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下,谁有那闲工夫仔细看?

其实,报纸之所以一再加版扩容,不全是信息多得放不下或非报道不可的问题,恐怕主要因为:一是领导活动讲话多而长,按官阶排序哪个不报不讲都不妥;二是整版甚至几版的公关宣传报道多,一个地区、单位图文并茂全面铺陈;三是文稿偏长又言之无物等等。

这就需要通过切实改进作风文风等,自觉瘦身减肥,力争篇幅容量适宜,信息量又足够丰富。在这一点上,《大众日报》作为山东省委机关报,信息量可以说比任何地市报都要大,但版面、选材、角度、文稿等处理得就比较好,相对来说短而精,其做法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责任使命与合法创收的关系,维护主流媒体的良好形象。随着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即便是主流媒体,也的确存在市场化运作的问题。合法适度的广告经营等无可厚非,但必须处理好责任使命与合法创收的关系,决不能随波逐流,见钱眼开,或自觉不自觉地被收买,变相搞成一种创收产业,从而玷污了社会声誉。

比如,在切实依法规范广告活动的基础上,可否从规范以下有收取费用或其他好处嫌疑的几方面入手:1.非因正常宣传报道需要,而大篇幅甚至整版几版报道某个企业业绩和某些部门的所谓政绩。2.非经授权或主管机关允许,为某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发表长篇自我推介性文章。3.为一些领导干部或企业老板发表明显以博取功名为目的的各类文章。4.业内外小圈子内互发文稿和报道宣传等。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