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银行家姜建清
姜建清与工商银行
姜建清在银行的从业生涯是从工行的柜台职员开始的,在不断学习和辗转几家银行工作了16年后,姜建清的才能得到认可。1993年,他被任命为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之后一路稳步走来,直到2000年2月出任中国工商银行党委书记、行长。
姜建清是为数不多的大部分职业生涯在同一家单位度过的“银行家”。从2000年起任工行党委书记、行长一职,2005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姜建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在16年间,姜建清带领工行完成股份制改造、上市、并且入选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资产规模常年排名全球银行机构第一名,被称为“宇宙行”。
工行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截至3月末,工行总资产22.88万亿,净利润749.04亿元。不良贷款余额2046.5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拨备覆盖率141.21%。资本充足率为14.66%。
对于“银行成功之道”姜建清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多次提到,成功银行相同的成功经验即稳健经营。“历史不断告诉我们,在基业长青银行俱乐部成员中,大部分其实并不是百米赛的高手,却是耐力和稳定性极好的马拉松健将”。
姜建清在工行的职业生涯确实堪称一场马拉松,在他执掌工行期间,工行完成股改上市、国际化布局、互联网金融等多项改革,将工行打造成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成为“宇宙行”的工商银行,不仅资产规模常年排名全球银行机构第一名,海外业务也发展迅猛,工行已经形成了横跨亚、非、拉、欧、美、澳的服务网络,成为境外网络覆盖范围最广的中资金融机构。
当然,姜建清也因此获得了无数殊荣,2012年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2006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不过,他的工行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工行改革上市过程中,姜建清遇到的棘手难题是如何处理工行内部的重重矛盾,如何协调好员工对领导层的种种不满。自1997年起,工行开始撤并营业机构,精简营业队伍。到2005年,员工人数为36万人,比最多时足足少了35%左右。姜建清的目标是,继续“压缩二线人员规模,调整充实一线”。为了冲销呆坏账,工行每年利润中的大部分被提留,这意味着员工的奖金福利大幅缩水。
但姜建清极其坚韧地推行改革,这也使他饱受指责。
金融危机时严格信贷管理,是大家经常举的对姜建清政治评价不高的例子。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时,中国商品的海外需求骤降,中国政府要求金融行业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姜建清担心,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增加放贷将会冲击工行的利润。工行在2009年的年度财报中说,在增加信贷的同时,该行特别对贷款的审批采取了严格控制,并对新增贷款进行全面审核,以及时纠正错误,消除潜在风险。
从2008年第四季度直到2010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工商银行与其他几家大行相比,贷款发放量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数据显示,这段时间内中国工商银行的新增贷款数额平均每季度比上年同期高20%,而中国银行则高33%,中国建设银行高24%。
姜建清2009年3月接受商业杂志《麦肯锡季刊》采访时说:“政府最近要提振国内需求的决定为银行业提供了巨大机会,但中国工商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我们必须从商业角度看待这些机会。”姜建清经常在政治上被外界评价不高。在十八大期间,长期担任工行董事长的姜建清,是同界中国四大银行董事长中唯一没有获得晋升的。
还有观点指出,“在工商银行内部,姜建清是出了名的铁腕老板。他会设定严苛的目标,然后得到出色的业绩。工商银行的数位高管和一些员工说,姜建清在仕途方面晋升不力,影响了工行的士气。有些高管质疑他以利润为中心的战略,还有高管担心他目前的政治地位可能会限制他们自己的晋升机会。”
虽然工行一直发展迅速,但是中纪委巡视也揭开了工行内部存在的问题。在近期的通报中,工行被指出有八大项、27类问题,其中包括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选人用人工作不规范、存贷款领域以权谋私问题较为突出、新兴业务存在利益输送风险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