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分析

而已 阅读:50 2024-12-20 03:37:39 评论:61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分析

编者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中的热门和焦点问题。本文从各地区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以及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①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我国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②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此外,各个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如京津冀地区,北京与天津发展较好而河北发展落后;成渝地区也是成都重庆发展较好,周边城市发展相对落后。而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尤其是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受到户籍制度和配套公共服务体系的阻碍,资源价格偏低、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跨区域经济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存在。 ③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究其原因,一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不利于创新集聚效应发挥和产业结构升级,制约国内需求的扩大。二是城镇化进程中二元结构尚未打破。目前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很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另外,长期以来实施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地方政府通过征地获得高额的溢价收益,但失地农民无法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④产业及消费水平不平衡 从产业角度看,北方工业的相对落后是2008年以来南北差距飞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从收入角度看,南北差距扩大主要体现在南方在劳动者收入和企业盈利上的相对领先;从支出角度看,南方在居民消费支出、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上长期具有优势,2003-2013年北方过度依赖高投资、高积累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在2013年后无法持续,进一步推动了南北差距扩大。 ⑤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此外,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原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调整,东部区域经济进展快速,东西部差异进一步加剧,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进展的不均衡导致利益支配不均,社会冲突突出,假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进展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因素,导致社会动荡。 ②不利于经济平稳发展 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矿产资源丰富东部资源相对匮乏,资源开发重型产业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多加工型产业及新兴产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生产布局中心向东部倾斜,加剧了东西部经济不平衡,带来许多冲突。西部地区为了尽快转变落后状态进行了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消逝了不同程度的贸易壁垒,降低了生产效率,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效益持续下滑。 ③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雨量充分,适宜人类居住,而西部地区生存条件相对恶劣,许多地区水资源严峻匮乏,基本生活资料短缺,加上经济进展滞后,人们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为了迫切转变这种经济落后的现状,当地区民往往选择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放,期望快速致富。这种行为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严峻污染,很多资源快速枯竭,给将来的可持续进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①国家政策适当倾斜 在保障东部地区经济进展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给与西部企业适当的倾斜和大力支持,为西部供应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进展机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及富余劳动力投入到西部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去,加快西部经济进展的速度,有效缓解东西部区域经济进展不均衡的窘境。 ②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因为推进城镇化不但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措施,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可持续开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此外,加大力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差距。提高工资收入占初次分配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的比重,完善个人所得税机制,标准垄断部门的高收入,消灭各种不合理、不合法收入。 ③建设完善重点基础设施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西部的交通状况,为西部地区的生产进展供应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要想富、先修路”,西部地区经济进展相对落后,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道路基础建设滞后,当地人民出行受阻,当地资源和产品进入市场困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由于交通的落差而被进一步拉大。在宽阔西部地区建立起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运输服务力气,才能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从而促进西部进展,缩小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 ④坚持绿色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进展时期,西部地区的经济进展也在加速,为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西部很多地区消逝“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峻污染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一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特别严峻,每年国家为治理和改善环境投入巨大。 为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善生存环境,西部进展经济的同时必需重视对环境的爱惜,坚持绿色经济,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经济增长观念,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各地区多维度合作,促进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进展。其次,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各地区政府加强合作,依据实际状况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绿色产业进展,努力寻求区域绿色进展模式。另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区域内的其次产业应秉持把握能耗、削减污染、提升效率、节约能源的原则,同时大力进展绿色环保的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鼓舞绿色出行,打造绿色西部。 ⑤完善法规政策,规范市场秩序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整体发展方向,改善投资环境,推进体制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活动,在财政和金融领域,集中财力物力,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增长潜力较大地区的投资。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国家收入、支出体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制、积极发挥创新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驱动效应、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的引擎作用以及实施区域产业的渐进转型和动态平衡战略,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责任编辑: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