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
仟伊
阅读:48
2024-12-21 04:35:57
评论:61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组织开展了2022年“中央媒体青少年体育线上走基层”活动,通过文字的方式,中央主流媒体和江苏代表进行交流,对江苏省体校建设、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省级高水平单项业余训练点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共话江苏青少年体育的精彩故事。
近年来,江苏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以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以体教融合为抓手,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质量效益提升为核心,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方式,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新时代体教融合新格局。
让体育成为校园闪亮名片
近年来,江苏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在学校体育上深耕着力,探索创新。
丰富校园体育内容 优化学生成长环境
在最近五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有一支队伍的成绩相当亮眼,非冠即亚,那就是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男排队。2019年,这支队伍还代表中国获得了首届世界中学生排球锦标赛(U15)的男子冠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体教融合。”南京一中校长朱焱这样告诉记者。
朱焱介绍,在体教融合大背景下,学校和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展开深度合作。“体校在专项训练、实战经验和对青少年训练规律的把握上有优势,而学校的优势在于教育,包括对学生思想、学业状况的了解、对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要求等,两校合作后,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育人才。”
为此,学校根据体育特长生特点优化课程计划、提供个性化辅导,为体育特长生建立成长档案,落实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跟踪保障措施。将以赛代练、校际交流、补课制度、激励制度、奖励制度、球队外出参赛的取舍制度等方面充分融入培养模式中,全面提高培养的效率和效果,保障队员学训一体。同时,进一步加强梯队建设,形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小学重培养兴趣,初中重打好基础,高中重全面发展。并重视提升教练员的执教能力,注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和创新,提高排球训练水平,构建排球特长生评价体系,优化体育特长生成长环境。
在竞技成绩之外,南京一中始终重视体育教育,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体育选项教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体育社团,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以体育、艺术、德育融合育人的机制,推动常态品格教育不断进阶的“艺体养德”模式。朱焱说:“我们将三个年段的运动会分别打造为侧重竞技体育的传统田径运动会、侧重趣味体育的体育嘉年华和侧重创意体育的体育艺术文化节,分别培养学生坚韧、合作与创新的品格。把主题活动与体育有机融合,是强化对学生品格培养的一种实践。不仅如此,学校还经常开展校园体育联赛,组织班级间进行竞赛,真正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激发、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同时,南京一中着力提升体育课质量。朱焱说:“我们会重点关注运动负荷、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一是强调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倡导每节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二是强调每节课要有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性。三是倡导每节课有2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以活动和比赛为主,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
以兴趣为导向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在体教融合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丰富着学校体育内容。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以帆船选修课等为代表的学校体育选修课体系深受学生们喜爱,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帆船项目现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这个项目最初是在2011年由学校一名叫王金戈的同学发起的。他在校内创建了帆船帆板运动社团,受到了同学们积极响应。大家会利用周末、节假日来到玄武湖刻苦训练。那时候国内还没有适合学生参加的相关竞赛,同学们的坚持完全出自于对帆船项目的喜爱,都是自发进行训练。后来,喜爱这个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帆船选修课也就应运而生。”
多年来,南京外国语学校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研组的精心安排指导下,通过学校体育课、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有机结合,辅以形式多样的课后体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体育特长,发展专项运动能力。学校依据体育组教师们的运动专项进行选项教学,高中阶段每个年级开设6至7个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报,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力争在高中阶段让每一位同学均能掌握一至两项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除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拉拉操等校园体育选修课内容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自主申报运动项目,对外聘请专职教练授课,并以选修课成员为基础,组建各项目的运动队校队,每个运动队校队均有专业教练或从事该项目的专职体育教师负责组建与训练。目前,南京外国语学校已有十余项、二十余支学生代表队。
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体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等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地抓牢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和运动训练,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让南外的体育奋进故事与时代潮流同频共振,不断推动学生全面高质量发展。
加强阵地建设 深化体教融合
探索创新 进一步发挥体校综合育人价值
近年来,江苏不断加强体校基础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重视文化教育。在突出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体校建立青少年儿童体育训练中心和学校体育服务中心,倡导体校积极向学校和周边社区开放,提供力所能及的体育服务。同时主动融入社会,发挥体育的多元育人功能和体校综合价值,助力学校体育,发掘更多体育后备人才。
发挥地市优势 建立高水平业训点
为更好发现、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体育后备人才,鼓励和支持设区市体育局及所属训练单位积极承办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在二十届省运会周期,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处出台《江苏省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管理办法》,从江苏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际出发,选择基础设施较好、业余训练水平较高、所属区域支持力度较大的基层训练单位,由省市两级体育行政部门共同投入、共同支持,建设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
“我们目前设立了田径、柔道、赛艇、击剑、体操、篮球、排球等7个青少年高水平单项运动业余训练点。”江苏省体育局青少处处长刘斌表示,“设立训练点是一种创新办队模式,可以扩大省优秀运动队三线队伍训练规模,发挥地市项目特色优势,加强竞争性办队,有效促进全省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的整体提升。”
徐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设立了击剑项目业余训练点。徐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吴南宁介绍,该训练点设在徐州市奥体中心,配备有8条专业剑道及裁判器等训练设施设备,还配备有力量训练房和体能训练房,各种辅助训练器材齐备完好,能够满足日常训练需求。训练点采取三集中模式,自建队以后,工作日期间队伍下午两点半至五点半训练,周六日全天训练,有效地保证了训练时间。在训练过程中,训练点会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情况制定个性化训练手段,科医部门也会为训练点制定科学细致的服务保障方案,优先提供强有力的科医支持。在2021年全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中,队员甑俊喆、苏铂闰、付宸睿获得团体冠军。
常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建立了排球项目业余训练点。训练点围绕排球所需的“三高(身高潜力高、弹跳能力高、扣球击球高)”进行选材与训练,紧扣技术关键、围绕战术要求进行技术教学,并将排球专项的无球和有球意识融入技术教学与训练中。江苏省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毛武扬说:“我们重点关注科学体能训练,要求体能训练紧扣专项,专项训练融入体能,针对业余训练和青少年特点进行训练,在用好体能训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从小就注重打好速度、力量、灵敏和爆发力的基础,始终将对神经系统的强化列在体能训练首位。并积极提升教练员理论知识,强化运用能力。我们计划通过4至5年的训练,让三线队运动员做到技术掌握、体能素质、战术与比赛意识、发展潜力空间均在全国同龄组领先。”
提升训练质量的同时,各训练点也没有忽视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以常州体育运动学校为例,学校在训运动员小学阶段的文化学习在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进行,初中阶段在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天宁分校进行。校长邓锁荣介绍:“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各类训练知识学习,聘请有经验的文化老师或相关人员,来给运动员讲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定期在队内组织文化学习情况总结,让队员在总结中学、在总结中用、在总结中找差距和解决办法,加强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刘斌表示:“通过省市共建省级高水平单项业余训练点,不仅可以提高优势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尝试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训科医管服’的科学训练和管理运行机制,还可以积累项目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资料,逐步形成本运动项目青少年运动选材标准。”
多渠道融合发展 拓宽运动员成才路径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是一所以选拔、培养和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职能的学校,目前学校开设有田径、击剑、举重、篮球、排球、足球、手球、射击、射箭、柔道、跆拳道、摔跤、拳击共13个训练项目,与苏州市振吴实验学校共同承担了小学四年级至中专三年级的教学、训练和生活管理工作,肩负着青少年运动训练、文化学习和全面培养发展的特殊要求。经过多年努力,体教融合取得不错成果。
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薛蓉介绍,作为一所体教深度融合的业余体校,学校始终致力于打通训练与教学之间的壁垒,真正做到“学训相长”。一方面,体校会定期组织教师到训练场地观摩训练,解答教练员关心的学习、升学问题,通过近距离观看运动队的训练日常,感受队员们奋勇拼搏的蓬勃朝气。另一方面,也要求各项目教练员每月一次走进教室听课,与教师、运动员同上一堂课,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和授课方式,全方位掌握队员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学校还选配有优秀的年轻教练员,担任中专专业课程教师,逐步建立起具有体校特色的“双师型”施教队伍。
融合发展一直是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重要课题和探索方向。薛蓉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作为基层体校任重但道不远,我们更应整合资源、融合发展,秉承‘高定位、出精品、重输送、紧跟踪’的原则,打造江苏特色、苏州特点的名师精兵之路。”
在薛蓉看来,多渠道融合发展不仅能将体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更能全面拓宽运动员的成才路径,使其未来获得更多可能。她说:“我们首先坚持通过优质选材,打好专项基础,提升运动员输送到专业队的比例。同时会增设专业课程,让学生掌握多项体育类技能,实现一专多能,成为复合型的体育职业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还要保障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的系统性,使其能够通过高考进入高校学习。并积极拓宽运动员视野,提升跨学科、跨文化技能,培养国际化体育人才。”
不仅如此,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招生新政和形势,苏州市体育运动学校还严把招生入口关,在新生招录过程中组织统一文化考试。同时,推动名校与名队深度合作,与省、市重点中学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推广“一校一品”“名队进名校”“市队校办”等模式,以合作学校为中心,盘活资源,增加人才基数,提升学校运动特色品牌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实地调研 积极推进俱乐部进校园
实施中小学体育俱乐部建设,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化体教融合、提升校内体育教育质量的实际举措。为更好推进俱乐部进校园工作,江苏开展了实地调研。
江苏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处长张鲤鲤介绍:“我们组织了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和体育社团开展情况的专项调研。期间,与所到学校的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交流,广泛听取意见,查找薄弱环节,研究改进措施。同时,邀请南京市栖霞区44名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参与问卷调查,重点了解体育俱乐部建设管理、体育社团开设、体育师资配备、活动时间安排等情况。”
张鲤鲤表示,通过实地调研他们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栖霞区内各小学开展的体育类社团项目较多,前五名的分别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和排球。排名靠前的三大球和两小球在社会层面也是普及性较高的项目,人气较旺,这也说明体育社团的发展与运动项目的流行性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分析原因,张鲤鲤认为,一是体育教师在大学中所选主修专项多为这几类,师资方面充足充实,二是篮球场、田径场等作为学校配备的基本设施,保障了这些运动项目的顺利开展,因此这几类运动项目的社团开设比较多。“此外我们还发现,棒球、网球、体操等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开展较少,个别学校开展了飞盘、攀岩、龙舟、滚铁环等运动项目,可见新兴类体育运动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社团开设较少,后期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深度发掘,使社团种类更加丰富。”
未来,江苏希望到2023年6月底,全省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体育俱乐部覆盖率达到80%以上,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5小时,确保到2023年底全省中小学校普遍建有体育俱乐部,有效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习惯,熟练掌握1至2项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中小学体育俱乐部活动网络,实现“生生有项目、生生在团队、生生爱运动”的目标。(转自1月12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