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藏义宁州客家文献看上杭客家向义宁州移民史
钰聪
阅读:40
2024-12-22 02:31:32
评论:61
摘要
福建闽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由于它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唐宋以来,吸引了众多客家先民在这里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成为李、张、丘、廖、吕、游、周、黎等几十姓客家人的发祥地。宋、元、明、清,上杭客家裔孙不断向闽、粤、赣、湘、台等地播迁、发展,并拓展到东南亚各国及海外。上杭客家向义宁州的移民,是发生在清初上杭客家人向外移民高峰期中的一段移民史。馆藏义宁州客家族谱文献记载,清初,正值清中央政府组织的“湖广移四川”移民运动开展不久,江西义宁州亦颁布了“奉谕招民”垦荒优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大量闽粤赣客家人迁徙义宁州。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入迁义宁州者近万丁,上杭客家迁入人数最多。客家人移民义宁州后,初因春去冬归,扎棚而住,史称“棚民”。“怀远都”成立后,又称之为“怀远人”。
一、义宁州“奉谕招民”的历史背景
义宁州地处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江西、湖北、湖南省交界处。唐代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高乡、崇乡、奉乡、武乡、仁乡、西乡、安乡、泰乡)置分宁县,唐、宋两朝均为上望等级的泱泱大县。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 宣统二年,义宁州析出县南上崇乡、上武乡另设铜鼓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民国3年改义宁县为修水县。
明末清初,义宁州因连年兵燹,时遭水旱灾害,死丧及逃难者甚多,大片抛荒田地无人耕种。县内地广人稀,荒田地二千八百七十多顷,缺粮一万馀石。‘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官虽设无民可治,地已荒无力可耕,无赋可征’状况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觉。顺治九年(1652年),湖广以祖泽远为首,累疏‘招垦开荒’,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康熙十七年(1687年),义宁知州班衣锦,亦奉檄召民劝垦荒田山地。告示百姓,宁州田肥地美,水旱无忧,地广人稀,入迁者可以任意插地为界。在此背景下,大量闽粤赣客家人迁徙义宁州。有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闽西、粤东、南赣等地入迁者已近万丁。
二、上杭客家人应招迁入义宁州
义宁州“奉谕招民” 优民政策,对于人稠地密上杭客家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从康熙十七年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上杭客家人挈妇将雏,有的“挟重资为鬻,转远经营,颇获利息,与例相符,遂隶籍居宁”;有的爱慕宁州“山水秀丽,风俗勤朴,卜筑而居焉”;“有的为躲避兵乱或城市喧嚣,寻觅一个清幽恬静的环境,隐居怡养天年” 应招义宁州。笔者从客家族谱馆藏的上百种义宁州与上杭客家族谱中,筛选陈、张、赖、廖、叶、邓、邱、李、刘、何十姓的族谱记载例举如下,从中人们可以窥见当年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的历史轨迹。
陈氏。《(江西修水客家)陈氏族谱》载,中都琳坊陈氏开基祖为十一郎公。十一郎公,讳扶桑。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陈十一郎公十八世孙陈鲲池,名公元,字腾远,号鲲池,与其兄公远,弟公升在闽、粤、赣(南)客家人向赣西北山区迁徙的高潮中,与同乡何巨珍何巨兰、邱尧林兄弟结伴迁往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坑,结棚栖身,种兰为业,三十年后迁泰乡七都竹塅创业定居。陈鲲池生四子:克绳、克侗、克藻、克修,称竹塅陈氏“四房”。
张氏。《(江西修水客家)张氏宗谱》载,鄞江始祖张化孙开基上杭白砂茜洋,生18子108孙,裔孙快速繁衍闽粤赣各地。化孙公各支“或由闽之上杭,或由粤东嘉应州、平远县等处迁宁”者甚众,而由上杭直接迁义宁州的主要有六支:益昌公,号玉峰,先世居闽杭,幼随英琳公,客义宁之四都,遂为阛阓,分两地而家焉;化孙公七世孙衍通公,由上杭古田里迁义宁州开基;化孙二十二孙世亮汉,迁徙安乡沙埚里桃陇开基;化孙公二十五世孙武进公,徙桃源铺开基;文渊公,讳斌,字彦胜,号文渊,世居闽杭,幼随诜振公商宁之彭市,遂家焉;辉石公,于乾隆年间随父元基公由闽之上杭迁宁,橘迁于彭市,再迁杨庄陇。
赖氏。《(江西修水)颍川赖氏宗谱》载,赖氏入闽始祖赖标开基上杭古田后,裔孙繁衍甚众。标公后裔由上杭迁修水赖氏主要十一支:赖五二郎,由上杭经武平来铜鼓桶光洞黄沙坑开基;七郎元光支,由福建上杭来修水,后裔又徙居建昌柘林,后由柘林来铜鼓古桥隘口开基;化南公由福建上杭来修水高乡石埚里开基;念三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广东平远县,再由平远迁修水吴坑烟竹埚开基,现居太阳升镇;升兰公由福建上杭来修水浆坑开基;行如公直由福建上杭来修水征坑开基;享生公直由福建上杭来铜鼓、修水渣津东港齐源汪庄开基;辛松公父子直由福建上杭来修水泰乡白鹇坑开基;八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古田汤湖。复徙员子岗、又徙田螺湖,又徙李屋坑。宗诚公又徙大庄头。裔孙居修水下潭坑、杨树垅、田蒲狮子岭、奉乡渎坑、征村下湾;杰公由福建上杭迁吉安龙泉,再由龙泉来修水安乡尖角里开基;皇度公由福建上杭苏里来修水黄荆州开基。
廖氏。《(修水黄沙客家)廖氏宗谱》《江西修铜宜奉廖氏宗谱》载,上杭蓝溪觉坊廖氏开基祖廖花,传世攸久,历数百年,裔孙繁衍百万之众,被奉为闽粤赣台廖氏始祖。《(修水黄沙)廖氏宗谱》为花公开基修水两支合修谱。一支为花公二十四世孙洪贵公,上杭县庐丰田鸡浮塘居住,康熙年间迁义宁州安乡十三都,今黄沙桥镇长坑村桃树坑立业居住,为廖士翘上祖一脉;一支为花公二十二世孙仕兴,于清康熙年间携男移居江右南昌府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正源立业。这两支从花公起共九世分十世。
叶氏。《(上杭中都客家)叶氏族谱》载,中都都康叶氏奉映玉公为叶氏入闽始祖、中都一世祖。映玉公深房应生支派十七世文龙移宁州;深房友亮支派十七世文龙移宁州;深房友亮支派二十世观保,妣黄,公妣俱移宁州。
邓氏。《(中都仙村)邓氏族谱》载,上杭中都仙村邓氏开基祖,为入闽始祖邓绾七世孙六十五郎。六十五郎公裔迁义宁州有14支,列表如下:
世系
始迁祖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开基地
16
揆先携子全立、雨立
俱移宁州
14
文耀携四子
俱移义宁州
18
高立携三子
道立携生子
俱移宁州
16
秀德携二子
俱移宁州安乡彭桥
18
达武
宁州
16
宗禄携三子
俱移宁州下武乡山口高坪
16
甲先
宁州
15
再华,讳祖谟
宁州
16
开云,字常岳
宁州
16
辉六携二子三孙
俱移义宁州安乡彭桥
16
俊明与父直一
俱移宁州利溪
16
芳洲、芳梅
俱移宁州
16
俊周
宁州
16
秀升携三子,孙一,重孙一
四代俱移宁州
据《(中都仙村)邓氏族谱》制作
邱氏。中都邱氏由汀之宁邑迁居上杭胜运开基,始祖三五郎裔脉蕃衍昌盛达数百万。《(江西修水客家)邱氏宗谱》载,邱惟乾,又名明光,于嘉甲戌年(1814年)由福建汀州上杭胜运里,迁入今黄沙镇老鸦山湖洞立业居住;《(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系三五郎八世孙百五郎一脉家谱,该谱记载迁修水共有27支,列表如下:
世系
始迁祖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开基地
19
辉章
下武乡
21
仲远
宁州崇乡
19
兴周
义宁州
21
际云
江西宁义州茅坪
19
淑九
沙坝塘?
21
西章西明西文
俱义宁州蒋湾
19
殿山
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山鸡坑
21
西瑞西光
西环西璜
俱移蒋湾
20
献龙
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三十一都南京寺
21
西遊西期西峯西河西谷
俱移义宁州蒋湾
20
尚林生子四
具移宁州
21
瑞麟
义宁州崇乡半港
20
林茂
兴宁州
21
熙麟
宁州
20
广馨生子二
俱移义宁州蒋湾
21
奕远清远近远
俱移义宁州武乡野猪湖象樟林
20
广松生四子
俱移义宁州樊坑
21
中开
江西义宁州
20
广华生五子
俱移义宁州冷水坑
21
中学
义宁州
20
君球君焕
义宁州山口交椅窝
22
金蘭
义宁州
20
开泰偕两弟
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二十九都山口黄杨坑
22
光缵
义宁州武乡
21
宁善
宁州
21
天锡梦麟现麟
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山鸡坑
21
宗球
义宁州安乡李村龚家山
据《(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制作
李氏。被李氏后裔奉为闽粤赣台大始祖李火德,与兄李木德分别开基上杭稔田和太拔院前。《(江西修水客家)李姓根源》载,“从康熙初年开迁至乾隆五十年的119年,李木德、李火德后裔陆续迁入宁州开基的始祖61人,其中木德公裔16人,火德公裔46人”,见下表:
李木德一脉迁义宁州16支: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18
觐柏
武乡27都龙泉源
19
日禄
康熙57年
武乡22都上坪田东坑洞
19
廷皆
武乡27都龙泉源
19
廷嘉
康熙49年
渎溪程家败
20
侃臣
康熙37年
下奉乡15都渎坑黄家埚新庄里
20
如春
康熙43年
下奉乡15都渎溪黄家埚
19
瑞昌
雍正5年
下奉乡15都渎溪道源里
19
乾九
艾邑
19
廷开*
康熙年间
下奉乡15都渎溪大败里坳下
李云
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慢思坊
19
上华
武乡32都中沙溪上栏
华山
康熙年间
义宁州安乡十三都居住
20
宏亨
康熙40年
奉乡15都黄沙港
若松*
康熙初年
义宁州崇乡
19
日嵩
康熙36年
奉乡15都渎溪枫梓山
茂芳
康熙末年
义宁州上奉乡十九都写石坪严家庄
李火德一脉迁义宁州45支: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9
福海
雍正初年
高乡35都吴坑雷打埚
19
廷章
康熙40年
奉乡15都渎溪石脑里
14
志纯
康熙年间
上武乡22都羹坑铜罗埚
18
九星
下武乡30都漫江大源里
15
乾生
康熙46年
武乡25都
19
仁富
乾隆6年
奉乡15都柘坑曹家岭哈公脑
20
碧青
康熙36年
武乡21都
20
日凤
先迁长茅廖家庄,后移居安乡11都两岭范垅
20
礼门
安乡11都沙埚埠背圹氵万 里
19
日昌
漫江大源里洞上木排形
20
宾臣
下武乡2 6都高里源
20
昌茂
雍正3年
高乡35都流源
17
明俊
康熙13年
先迁安乡14都长坑后迁13都细埚里
20
昌翠
雍正8年
奉乡15都渎坑麻石坪
19
达德
武乡漫江大埚里
19
世芬
雍正9年
高乡35都
20
清华
雍正年间
崇乡55都小坑
19
世仁
乾隆3年
高乡34都莫家洞
18
远昌
乾隆7年
高乡35都黄土源
18
宗潘
雍正4年
高乡35都流源
17
玉英
康熙30年
奉乡15都吕洪村阳岭下
19
世郁
雍正10年
高乡35都法昌
16
正时
康熙36年
先迁长沙府浏邑复迁安乡12都长茅
19
华源
乾隆5年
安乡茅竹山
16
君值
康熙13年
安乡芭蕉
20
昌席
乾隆50年
高乡35都法昌
18
富然
康熙年间
上武乡23都沙滩脑
18
德超
乾隆18年
上武乡22都上庄墩背氵万 蟹形
18
贵然
康熙年间
下武乡山口31都南京寺
20
自兴
康熙30年
武乡26都磨下
20
连达
雍正年间
安乡11都南坪桥上东坑
20
立生
康熙初年
安乡11都南坪桥山下
20
洪九
雍正5年
大乡八都
18
逢春
康熙31年
上武乡21都棑埠梅洞古腾坑
19
元有
安乡12都长茅
19
林生
下武乡山口桃坪松岭白沙坑
18
仲先
康熙年间
安乡12都长茅板桥
19
开顺
康熙年间
高乡35都黄田里
20
子连
康熙年间
安乡14都清凉陈溪坑圳下
19
广胜
康熙年间
安乡11都两岭范垅
18
玄公
武乡高山棲身后移居安乡 13都
20
茂良
雍正4年
奉乡15都吕洪村
19
桂()
雍正初年
安乡13都慢思坳居焉后裔移居沈坊
19
启唐
雍正初年
下武乡山口街石头源
19
怡质
安乡13都李台金沙败,后居澄源岭长埚里
据《(江西修水)李姓根源》制作
刘氏。上杭中都刘氏开基祖有二支,刘氏族谱载,刘源明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涉,由江西迁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定居。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分别被裔孙尊为一世祖。《(中都田背)刘氏重修族谱》载田背刘氏徙修水共65支,其中十郎公裔20支、十一郎公裔45支,列表如下:
世系
迁者
迁往地点
世系
迁者
迁往地点
(十郎公裔)20支
18
岐祥
义宁州
15
亦明
宁州
16
乾宜轮文
义宁州
15
春山
宁州
16
礼
义宁州新昌县
15
正辉
宁州崇乡布甲口桃坑
15
亦昇亦()
亦鹏
义宁州下武乡
16
宗生应生
兄弟同移宁州
16
声宏
义宁州
15
锡廷锡成
宁州
17
狗子
义宁州
15
从生
宁州
16
德彰德明
德昭
宁州马凹北山大源
15
佳英
宁州
16
文恩德元
宁州马凹北山大源
15
梦贵
宁州崇乡
16
均上硕上
宁州
15
梦应
宁州崇乡
16
吕上余上
宁州
16
集坤
宁州崇乡大原住
16
翠上殷上
宁州泉坑
18
兆贵
宁州
16
桂上
宁州桃树岺
17
检耒检得
三妹
宁州
16
玉上
宁州林莱坑
17
汉龙汉福
宁州
17
学瑚学琏学理
宁州马凹大源
16
祖应
州府天子圹后未详
16
德忠
义宁州高乡35都林莱坑
16
华辉荣辉
三满
宁州布甲口陶坑
16
德元
宁州马凹
16
宗生应生
宁州
16
文蘭
义宁州泉坑
16
宏章
宁州高乡
16
文郁
义宁州
16
才章
宁州高乡
16
文胜文杰
义宁州泉坑
17
廷怀佳怀
宁州
16
文拔文盛
义宁州泉坑桃杵岺
16
作砺
宁州
16
文敏文山
义宁州桃杵岺
十一郎公裔(7~21世)45支
15
云集
宁州山口
15
凤微
靖安后移义宁州
16
景远政远声远
宁州山口
16
()行
宁州
15
重九
宁州山口
19
玉德
宁州
18
官彩
宁州山口
16
道益道长
义宁州
18
良迏
宁州山口
14
伟明99岁
义宁州荣乡
15
三满玉上
汉昇汉兴
义宁州
15
子友
义宁州荣乡
15
友林
义宁州崇乡五十三都下龙源
14
伟玉
义宁州荣乡
13
维京
宁州朱紫岗
14
伟先
义宁州崇乡51都
16
子珍子龙
宁州
13
以海
义宁州
16
丁养辛养
四满
义宁州花园角
11
必隆必庆
必富
宁州杭口
15
周存
义宁州花园角
14
士奇,字成生
义宁州山口
16
子仰子守
宁州
15
成侯
义宁州
据《(中都田背)刘氏重修族谱》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