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足球摇篮侗寨里掀起 “足球旋风”

再果 阅读:37 2024-12-26 22:04:15 评论:61

贵州足球摇篮侗寨里掀起 “足球旋风”

本报记者 敖阳利  见习记者 王子浩 当穿越千年的传统侗族文化与现代足球运动同台展风采、竞风流,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答案是“村超”。 “村超”,全称是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今年5月以来,这项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参与的乡村足球赛火遍全网,甚至名扬海外,吸引数十万外地游客前来观战。 榕江人对足球的热爱从何而来?乡村足球赛事为何能有如此厚实的群众基础?侗族文化基因又在其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来到了“村超”的核心发源地——车江一村,进行深入调研。 聚族而居 车江一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北部,处于河坝区,地势平坦开阔。从地图上看,总体呈方形。从南至北,村头连着榕江大桥,村尾衔接车江二村,中间一条主路贯穿,东西两侧是连片的县城新区高楼。 虽然名曰“村”,但车江一村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而是趋同于“城中村”,主街道两旁排列着米粉早餐店、汽车修理厂、超市、五金配件商店、药房等底商。 车江一村是典型的侗族村寨,隶属于三宝侗寨——这是我国侗族地区人口最多、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的侗族村寨群,自古享有“千户侗寨”之名,侗族文化底蕴深厚。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身着蓝色侗族服装、盘着发髻的妇女,村民们日常用侗语交流。 从人口分布和房屋风格看,车江一村仍延续着侗寨“一户紧挨着一户”的居住风格。在全村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200多户村民,总人口超4800人,其中常住人口2400多人。 据榕江县文联主席黄万鑫介绍,侗寨村民这种居住风格源自清朝年间,那时主要是便于日常交流议事、合作抵御外敌。正由于聚族而居,所以侗族文化保护、传承得比较好。 在村尾大榕树旁,矗立着一座萨玛祠,这是侗族儿女供奉祖先萨玛的圣地。在他们心中,萨玛神威宏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萨玛节也是整个三宝侗寨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祭祀活动上,村民们唱侗族大歌、琵琶歌,跳多耶舞,表达对萨玛的敬意,祈求庇佑。 河边球场 车江一村村民与足球的缘分,始于上世纪40年代。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从这里偷偷翻墙进去踢球,学会了倒挂金钩。”指着一面废弃的院墙,今年46岁的车江一村村民、足球队队员伍春明告诉记者,“那时候这几棵榕树还没有这么高大,相互有间隔距离,我们就拿它们当球门。” 1940年,贵州师范学校从贵阳迁入榕江,落址车江一村。校园里,学生们在草坪上尽情奔跑踢球;围墙外,村里的少年们心生好奇与羡慕,跃跃欲试,也逐渐喜欢上了足球。 在车江一村的西侧,寨蒿河静静流淌,这条河流曾带给了车江一村以及邻村少年无尽的快乐——在河水改道、筑坝之前,这里是平坦开阔、野草茂盛的河滩,也是天然的足球场。 “用木桩、树枝、铁丝做成简易的球门,大家有空就一起踢球。夏天的时候,踢完球就下河洗澡。”今年50岁的车江一村足球队队长杨亚江对此记忆深刻,他翻出了手机中一张在河边球场留下的老照片对记者说,“你看,当年的我还是个精神小伙儿。” 杨亚江从10岁左右开始踢球,是在寨蒿河边踢球成长起来的足球老将,也是车江一村乃至榕江县足球事业的领军者之一。 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左右,车江一村足球队进入鼎盛时期,7个村组共组建了5支球队,每支队伍30人左右。“我在一村4组,我的球衣是33号,这个号码一直延用至今。”他说。 以车江一村以及二村、三村为核心,代际相传、村村联动,足球运动在整个三宝侗寨逐渐开展起来。 1999年,杨亚江与车江一村的几位村民共同发起成立榕江县车江乡车寨足球协会,并发动村民在河边规整出了一个稍微像样的球场。次年春节,他们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三宝侗寨乡村足球赛,有15支球队报名参赛。 场上,球员奋力奔跑;场边,村民呐喊助威,每一次进球后就在球门旁放鞭炮庆祝,拉拉队还带来侗族、苗族、水族等传统歌舞表演,十分热闹。 那一年,车江一村队夺得冠军。从此,三宝侗寨乡村足球赛固定在每年春节举行,除了因洪水冲毁场地导致比赛偶有中断,赛事一直延续至今。这正是“村超”的前身。 2015年,位于榕江大桥旁的榕江县城北新区体育场建成,乡村足球赛有了正规的绿茵场。 共襄盛举 今年1月24日,正月初三,三宝侗寨乡村足球赛如期而至。 “我第一次用手机把现场比赛情况、民族歌舞表演等录下来,发到了短视频平台上,一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县足球协会、车江三宝侗族协会决定扩大参赛范围,再举办一场超级联赛。”杨亚江说。 5月13日,由民间组织的“村超”正式拉开战幕,共有来自全县的20支球队参赛。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村民们如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支持赛事,共襄盛举。 “我平日里每天下午3点出车,凌晨才收工,但是到一比赛日就调到早班,空出时间来搞拉拉队的工作。”车江一村拉拉队队长石勇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只要在微信群里吼一声,队员们就全部出动去给球员加油,村里的男女老少也一起去。”他说。 7月12日,临近中午,记者在村尾大榕树下碰到了一边乘凉、一边戴着老花镜绣鞋垫的侗族阿婆杨金连。 “今年每场比赛我都去现场看,以前搞不懂比赛规则,现在看懂了。”杨金连语调高昂,“最近,一村足球队输了一场球,我特地编了一首侗族歌,发布在抖音上,给球员们加油打气!” 说话间,杨金连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原创侗歌视频,并解释道:“歌词的大意就是‘村超’搞得很热闹,我作为村里的老人很高兴,很支持球员,把绣好的鞋垫送给他们。” 在车江一村3组,记者见到了村里年龄最大的拉拉队员——81岁的侗族奶奶向桃香。“村超”期间,满头银发的她在中场休息时给在场上踢球的孙子擦汗,这一举动被媒体镜头捕捉到传到网上,引得网友纷纷点赞。 “当时被拍的时候,脸都红了,感觉特别不好意思。孙子为村里踢球争光,我也很自豪。”向桃香说,“我们年龄大的拉拉队员,负责做一些简单的事,比如给球员看守物品、递水、递毛巾。” 今年,“村超”吸引了数十万外地游客来到榕江,热情、淳朴的村民,用丰盛的美食、特色的歌舞表演接待远方的客人。 “这是制作黄糯米饭专用的黄花菜,是我们当地特有的。”车江一村村民、拉拉队美食制作牵头人李华燕一边从冰箱里拿出一把菜,一边向记者介绍,每到一村的比赛日,队员们早上五六点就起来做糯米饭、杨梅汤、凉粉等,然后拿到赛场给外地游客品尝。 “每次组织拉拉队搞美食,就好像家里办喜宴一样,忙得很,压力也大。”她说,“一次购买食材的费用大约1000元,都是村民自愿凑的,我都有记账。” 作为车江一村拉拉队歌舞队的队长,今年60岁的潘建芝也颇感压力:“各村的拉拉队之间会相互比拼,看谁和声唱得更悠扬、舞蹈跳得更整齐。” 潘建芝在县城里做清洁工,晚上7点下班后,她就组织歌舞队训练,侗族大歌和琵琶歌等是主打节目。“借着‘村超’的舞台展示民族歌舞,大家都特别投入,看台上观众越多,我们唱跳得越起劲儿。”潘建芝说。 比赛当天,车江一村会举行隆重的出征仪式。足球队员和身着盛装的拉拉队来到村里的萨玛祠,绕萨玛转一圈,喝一杯“萨玛茶”。在他们看来,“请萨玛一起去战斗”,必能取得好成绩。 目前,在“村超”的小组赛中,车江一村足球队取得了8胜1负的战绩。“最初踢球是为了快乐,后来足球赛成为传统,球员们就必须为村子的荣誉而战。”车江一村原村长成万昌说。 老中青代代传 数十年过去了,车江一村在河边踢球的一批批“足球小子”,已经成为球队的主力和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们的成长经历、生活轨迹各有不同,但对足球共同的热爱,让彼此之间有了更深厚的情谊,也让榕江成了他们的牵绊。 27岁的陈兴洋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目前在榕江县城经营着体育公司、快递公司、洗涤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多项业务,也是车江一村足球队的门将。 “我从初中开始接触足球,在武汉上大学期间经常坐车回来踢球。”陈兴洋说,“选择回到家乡,因为这里不仅有一起踢球的伙伴,还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高中毕业后,我就去广东东莞打工了。2002年,听说村里有比赛,就回到榕江,再也没离开过。”伍春明说。回乡后,他在邮局上过班、蹬过三轮车、卖过猪肉,这几年在县城里经营一家水泥制品厂,也重新开启了足球生涯。 “我们这些‘老男孩’虽然跑得不快了,但还有股拼劲,一上场整个血液都在沸腾,从比赛开始跑到结束,一拼到底,从不放弃。”一说起足球,杨亚江目光灼灼,语气十分坚定。 目前,车江一村球队共有队员20多人,横跨老中青三代,年龄最小的16岁。其中,杨能俊、卢善彬都是今年山东体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两人从初中到大学都是一起踢球的队友,如今都回到榕江,继续在“村超”赛场上并肩作战。 为了让车江乡的足球力量更强大、更团结,2015年,杨亚江牵头组建起了一支“老男孩”足球队,目前有成员70余人,涵盖车江一村、二村、三村。同时,作为榕江县足球协会副主席、车民小学校长,他把更多心血倾注到培养新生代球员上——同年在车民小学组建校足球队,又名“小男孩”足球队。 下午4点半,夕阳斜照,车民小学足球场上,足球小将们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基础训练。 “加入球队有半年时间了,我已经学会了颠球。”来自车江一村的3年级学生周鹏兴奋地说,“和大家一起踢球特别开心,每天在学校训练完,回家还会自己练习。” 车民小学足球队目前共有队员200余人,配备4名教练。“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上足球,也希望能为家乡培养足球接班人出一份力。”教练付露丹是车江一村人,今年从贵州师范大学足球专业毕业后毅然回母校任教。 平时,“老男孩”足球队的队员们也会到学校指导“小男孩”足球队的队员,发挥传帮带作用,将对足球的热爱深植在孩子们心中。 “希望少年们将来有一天能走出榕江,站到更高的赛场上。”杨亚江说,“我们也要始终保持足球的快乐和纯粹,这是‘村超’的本色。”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