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哪些银行理财子更赚钱(上半年整体收益率下行 银行理财前景如何?)
钰捷
阅读:58
2024-12-14 12:15:45
评论:61
六家银行理财子净利润超过11亿元,七家同比增速超20%;规模方面,股份行理财子仍占据上风
文|《财经》记者 严沁雯
编辑|袁满
银行理财子公司(下称“理财子”)的规模正持续扩张。
近期披露的各银行理财子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大多数银行理财子已走出去年业绩承压、规模缩水的阴影,实现回暖。
业绩方面,六家银行理财子净利润超过11亿元,七家同比增速超20%;规模方面,股份行理财子仍占据上风,不过随着多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加快规模扩张,差距正在缩小。另外,两家头部理财子规模有所下滑。
在银行理财子普遍回暖背后,是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行。以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为例,目前国有银行和股份行大多调降至1.80%至1.85%左右。而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下称《报告》),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值得注意的是,8月以来,受债市调整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连续抬升,银行理财规模亦出现波动。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债券市场企稳,银行理财仍有望恢复扩张趋势,但速度将放缓。
净利润:六家理财子超11亿,上银理财“腰斩”
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理财子一扫此前业绩下滑的阴霾,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在《财经》统计的22家银行理财子中,17家净利润出现同比上升,其中七家增幅超过了20%。与此同时,净利润超过11亿元的达六家。
业绩表现较佳的是股份行理财子。其中,招银理财以14.47亿元的净利润稳居第一;兴银理财紧随其后,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3.41亿元,同比增长15.8%;排在第三和第四的则是平安理财和信银理财,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1.92亿元和11.5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91%和23.30%。
国有大行理财子亦取得不错成绩。其中,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净利润均在11亿元以上,上半年分别实现11.20亿元和11.1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8.59%和20.89%。
而在城农商行理财子中,杭银理财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28亿元,同比上升9.54%,位列浦银理财和民生理财之前。不过,其他城农商行理财子净利润多集中在2亿元以下,最低不超过1亿元。
业绩有涨亦有跌。22家银行理财子中,五家机构盈利能力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分别是招银理财、建信理财、民生理财、北银理财和上银理财。
在此之中,上银理财降幅最大,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83亿元,同比减少56.54%,在本次统计的22家银行理财子中业绩“垫底”。而招银理财虽然净利润位居第一,却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2.83%。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理财公司业绩下滑可能与“降费潮”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理财子对产品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费率进行阶段性优惠。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场已有超2万只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率低于0.1%以下,产品数量占比37%。
规模:两头部机构缩水,国有行理财子加速扩张
银行理财子业绩普遍回暖背后,是管理规模的回升。
这一变化在此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报告》中便有体现: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
“2024年上半年理财增速回暖,基本恢复到2022年底“赎回潮”之前的水平。”开源证券在研报中提到。
在《财经》统计的18家银行理财子中,与年初对比,16家实现规模扩张,7家增幅在10%以上。管理规模方面,突破万亿元的有11家,在2万亿元以上的则有两家。
上半年规模前三依旧由股份行理财子包揽。分别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管理规模分别达2.44万亿元、2.15万亿元和1.92万亿元。
国有大行理财子亦不甘示弱,加速规模扩张。中邮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规模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中银理财上半年规模同比增长10.43%,是唯一规模突破1.8万亿元的国有大行理财子,超过民生理财,位居信银理财之后。
“去年以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给金融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资管新规以来,理财公司经历了五年转型发展,各家公司在公司治理、管理体系、风控能力、投研能力、产品体系上都已经基本完备成熟,具备了稳健发展的条件。所以,此前在债券市场不断向好、低利率的环境之下,银行理财突出了产品体系稳健、能够给投资者创造回报的特点,规模又平稳地增长。”在“2024资产管理年会”上,中银理财副总裁蒋海军提到,在资管行业身处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内外因结合带来了银行理财规模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规模普遍增长的背景下,两家头部机构——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却在上半年出现规模收缩,分别较年初下滑4.31%和4.87%。
对此,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认为,管理规模过大对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空母舰掉头难”,超大型理财公司由于规模过于庞大,投资经理需要在更广泛的市场中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以保持适当的资产配置,增加了选择资产的难度,所以资产收益率可能就会由于缺乏优质资产而边际递减。“另外,一旦市场出现变化,管理规模过大的理财公司一定程度上很难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在资源配置上可能存在冗余。”周毅钦说。
经历了上半年业绩与规模的回暖,银行理财市场的向好趋势会否延续?
据悉,上半年银行理财回暖受多重因素影响:一方面,上半年债牛行情令理财收益率吸引力增大;另一方面,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存款利率的下行,叠加2024年上半年叫停“手工补息”存款,存款收益率中枢持续下降,部分存款流向理财。
然而,对于银行理财子而言,未来能否持续凭借稳健的收益吸引投资者是不小挑战。
蒋海军坦言,在当前的时点上,银行理财公司普遍面临着产品端和投资端的压力。银行理财过去回报稳健,这背后既包括相对稳健的资产回报,也包括债券市场明显增长带来的估值回报。“央行也在近期不断提示债市的风险,未来能不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回报,是我们面临的比较大的压力。”
民生理财副总裁徐红亦在“2024资产管理年会”上谈到理财公司的投资挑战:从资产端来看,存款方面,上半年自律协会对存款补息有了政策调整,高息存款未来不可持续;债市自2023年以来单边牛市,各类信用利差也已压缩到极致,目前票息低于理财客户的收益预期,下沉和久期策略风险加大,且未来的资本利得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资本市场两年以来调整较大,理财公司大类资产配置中权益资产占比不断降低,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也被动压缩规模。
《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80%。虽然优于目前国有大行的存款挂牌利率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但与去年同期(即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比较,这一数据已经下降了59个基点。
开源证券研报分析称,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无法同时获得,但原先理财通过委外保险和信托实现了三者兼得,比如投资带有提前赎回权的协议存款、有平滑功能的信托计划等。但目前随着整改落地,“监管空白”将大幅减少,三者难以兼得。若按“不可能三角”理论,后续理财投资或有两条路径,一是拉长产品久期,二是加杠杆,以及通过委外交易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受债市波动影响,8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连续抬升。根据监测的数据,8月26日-30日,在市场调整的背景下,理财破净率增1个百分点至3.0%,为二季度以来高点。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债券市场趋于稳定,银行理财市场仍有望恢复扩张趋势,但速度将放缓。
“近期市场有理财产品收益下滑规模缩水的现象,但是随着债券市场企稳,目前理财收益率已经有所反弹,可以说8月中下旬这一轮小型理财净值回撤已经渡过。”周毅钦表示,展望9月后,理财规模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叠加信托平滑机制的影响,使用市值法的开放式理财产品波动将有所放大。另外,三季度末、年末的产品流动性水平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研报显示,9月6日当周,按中国理财网口径折算,理财存续规模达29.93万亿元,周度环比变化3178.02亿元。
责编 | 秦李欣
2021年过半,银行理财市场也交出了半年成绩单——1至5月份银行理财收益率呈下行趋势,6月份有所回升。资管新规过渡期还剩不到半年时间,保本理财比例正在进一步压降,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程度进一步提升。下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前景如何?
银行理财收益率下行后有所回升
“半年前买了一款理财产品,如今算下来年化收益率才2.7%。”北京市民杨女士说。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已不是新鲜事,2018年初起,银行理财收益率就处于整体下行趋势。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国银行理财收益水平分别为3.5%、3.47%、3.46%、3.43%、3.4%,持续下行。
与银行理财“同进退”的还有广受投资者青睐的货币基金。去年末至今年初,货币基金平均收益率还在2.5%到3%之间,但随后呈下行趋势。
以天弘余额宝基金为例,去年12月31日,该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曾达到过去一年来的最高点2.335%,而后逐渐回落。今年6月30日,该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2.093%。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上半年理财收益走低来自三方面因素:从流动性看,上半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理财产品吸引资金的动力下降;从投资者看,上半年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风险资产波动较大,投资者更青睐风险与收益较为平衡的产品;从监管看,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理财产品加速整改,部分产品投资范围收窄,也影响了产品收益。
值得关注的是,在收益率连续5个月走低后,普益标准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银行理财收益水平回升至3.46%。
专家认为,这与周期性因素有关。“6月份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月,部分银行加强半年末流动性管理,加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吸收更多行外资金,是6月份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有所回升的原因之一。”董希淼说。
保本理财比例进一步压降净值化转型提速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以来,过渡期曾由2019年6月延长至2020年底,而后又延长至2021年底。如今过渡期还剩不到半年时间,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在不断提速,保本理财比例进一步压降。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发行25684只理财产品,其中净值型产品16023只,占总发行量的62%,较去年同期增加32%。
今年二季度,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逐月减少,但净值化程度不断提升。6月份新发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达77%。
“截至2021年6月末,同业理财较峰值缩减96%;保本理财较峰值缩减97%,不合规短期产品缩减98%,嵌套投资规模缩减24%。”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到2021年一季度末,理财业务存量整改已经过半,2021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将完成整改。
多项新规落地收益率或将继续下行
6月27日,银保监会出台的《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除了进一步明确适用机构范围外,办法还进一步完善了禁止性规定,划出了18条红线。例如明确禁止“预测理财产品的投资业绩,或者出具、宣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等。
记者观察发现,目前,不少银行理财产品页面的“预期收益率”已逐步退出,由“业绩比较基准”替代。
专家表示,这是为了更好促进产品净值化转型,推进打破刚兑预期。对老百姓来说,未来理财销售机构渠道更规范、理财产品信息更透明是好事,但也需要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信息,做到“买者自负”。
此外,6月11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集中度要求作出规定,加强投资组合流动性管理和杠杆管控。
与货币市场基金相似,现金管理类产品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允许投资者每日认购赎回,容易因大规模集中赎回引发流动性风险,风险外溢性强。但此前现金管理类产品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因而收益率普遍高于货币基金。
“由于新的监管规定与货币基金的监管要求趋同,未来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下降、相对货币基金的优势减小是大概率事件。”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于丽峰表示。
“现金管理类产品监管规则的出台和资管新规过渡期的临近,使理财产品整改力度加大;加之央行全面降准落地,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下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或将继续下行。”董希淼建议,投资者应做好收益率的“预期管理”,降低对收益的过高期望,在此基础上做好大类资产配置,通过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来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动态平衡。(记者
张千千)
上周银行理财市场新发产品环比基本持平,“低波稳健”理财产品仍是“主流”。
据同花顺数据梳理,上周(3月25日3月31日),银行理财市场共新发人民币理财产品713款(份额分开计算,不含结构性产品,下同),环比基本持平,其中封闭式产品582款,开放式产品131款。
从发行机构来看,理财子公司为当前银行理财市场主体,上周共发行488款产品,占比68%。其中,杭银理财新发理财产品数量最多,共计43款,其次是信银理财、浦银理财,分别发行41款、39款。另有225款理财产品由银行机构发行,江阴发行数量最多,新发了13款芙蓉理财,其次是中国银行发行了9款中银平稳-智荟系列理财产品、嘉善农商银行发行了8款丰收善盈净值型封闭式理财产品。
从产品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理财仍为主流产品,上周新发产品中705款均为固定收益类,占比近99%。其中,底层资产为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债券等低波资产,主打“低波稳健”的理财产品发行热度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上周,青银理财、杭银理财、上海农商银行均发行了名称中含有“低波”的理财产品;光大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农银理财等发行了同业存单及存款理财,投资于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的合计投资比例不低于80%;华夏理财、民生理财、苏银理财等新发了纯债理财。
近期,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力推低波理财。3月28日,民生理财于微信公众号发文“谁掌握了‘低波稳健’,谁就掌握了财富好体验”,推荐民生理财富竹固收稳健封闭17号、富竹纯债7天持有期2号等理财产品;东莞银行、浙商银行于3月29日、30日相继发文推荐旗下低波稳健理财产品。
据苏银理财披露,低波稳健类的理财产品一般以低风险、中低风险为主,主投银行存款、同业存单、高评级债券等低波动资产,相比普通的理财产品更加关注产品的波动控制。苏银理财旗下主打低波稳健的最短持有期系列产品A份额,自2023年以来实现0回撤,期间任意时点买入并持有至今收益均为正;青银理财同样于近期披露,该公司低波系列理财历史业绩100%达基准。
另外,上周新发的理财产品中还有5款为混合类,分别是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橙安盈日开”“阳光橙安盈25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北银理财发行的京华汇盈秋系列多元配置190天持有期、京华汇盈秋系列多元配置38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以及交银理财发行的博享智选日开1号私银尊享(18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
据梳理,光大理财阳光橙安盈日开主要投资于债券、优先股等资产,内部风险评级为较低风险(二星级),A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年化)2.65%-3.15%,I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年化)2.70%-3.20;阳光橙安盈25期(封闭式)产品资金拟投资于债券、优先股、资产支持证券、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等资产,内部风险评级为较低风险(二星级),A类份额、J类份额、Z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05%-3.25%、3.10%-3.30%、3.15%-3.35%。
北银理财发行的京华汇盈秋系列多元配置19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京华汇盈秋系列多元配置38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风险评级均为中等风险(PR3),业绩比较基准(年化)为2.6%-4.2%、2.8%-4.9%。
交银理财发行的博享智选日开1号私银尊享(180天持有期)理财产品拟投资于债权类资产,并适当配置优先股等权益类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类资产,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R3),业绩比较基准为2.85%-3.15%/年。
编辑/钱晓睿
(综合自同花顺,光大理财、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官网,青银理财、苏银理财、浙商银行、东莞银行、民生理财微信)
(编辑:钱晓睿)
继全国性商业银行之后,包括江苏银行、厦门银行在内的部分地方性中小银行开始跟进调整存款利率。在银行存款利率走低的当下,银行理财成为机构和个人闲置资金的首选去向。
上市公司重点布局银行理财
从机构投资者角度来看,今年上半年,其购买银行理财热情明显提升。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以下简称“理财半年报”),机构投资者数量为153.45万个,较年初新增18.85万个。
从上市公司购买类型来看,根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上半年,622家上市公司认购的存款类资产占比为77.9%,相比2023年同期83.2%的占比明显下降。而与此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占比从2023年的7.92%提升至9.08%。
近期,最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是宁德时代,6月27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过230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投资品种包括但不限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等。
7月29日,森泰股份公告,根据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决议,公司子公司森泰科技近日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购买了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具体金额为人民币3100万元。
“从供给端来看,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产品净值化运行更加成熟,理财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理财公司更加关注机构投资者理财需求,不断创新理财产品,推出更多针对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提供较好的收益,还能根据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流动性偏好进行灵活调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分析认为,机构购买理财规模增长,一方面是债券市场走牛,理财产品收益率优势明显,对投资者有较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在整治手工补息等举措之下,机构投资者有较多资金用于配置理财产品。
“购买银行理财,上市公司多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杜阳认为,从需求端来看,在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监管部门加大高息揽储行为治理的背景下,相较于其他类型资管产品,机构投资者更加青睐于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银行理财,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居民财产的保值增值。
至于购买银行理财的资金来源,业内人士认为多是来自三方面:一是闲置资金;二是募集资金;三是定向增发资金。从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则是以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
记者梳理发现,实际上,近几年,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资金规模走出了一个微笑曲线。2018年后,因资管新规启动,银行理财产品开启净值化转型,不再保本保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显著下降,而存款类产品配置比例显著提升;2022年,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产品收益率走低,上市公司也逐渐将配置资金转移到了存款类产品。如今,随着存款利率进入新的时代,上市公司转而重点布局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重获居民信任
理财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8.52万亿元,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从存续规模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已走出“赎回潮”后的低谷,同比增幅达到12.55%。
今年5月,全市场理财规模较上月增加4000亿元至5000亿元,相较前两年5月份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继续呈现超季节性增长;即使银行理财规模在6月份受到“季末回表”压力影响出现回落,但回落规模不大。
理财半年报显示,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今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2亿个,较年初增长6.65%,同比增长17.18%。从结构上看,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表示,在低利率时代下,居民投资需重视资产配置。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行,原先高息储蓄、大额存单等居民熟悉且无风险的投资方式可能越来越少,且收益在不断走低,但居民渴望财富增长的需求不会减少,通常会将个人25%至35%的资金分配用于保本稳健属性的投资中,一些锁定长期收益的存单、年金险产品在当前受到追捧。除此之外,投资风格稳健,投资收益稳当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在重获居民信任,迎来规模增长。
“未来,理财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势头,成为我国资产管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杜阳认为,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稳步向好,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2024年上半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增长5.3%,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居民产生更多财富管理需求,成为驱动理财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持续壮大长期投资力量”“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提升权益投资规模”。未来,伴随着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理财业将借力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增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融资枢纽功能。
“今年以来,债券收益率降低,债券市场牛市特点明显,主要配置债券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优势相对凸显,吸引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其中也包括个人投资者。在居民消费相对谨慎,并且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居民可能会更多配置银行理财。”娄飞鹏预计。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业内专家预计银行理财规模将重返30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历史数据看,银行理财公司有在下半年冲量的惯例,其中,国有银行旗下理财公司最为明显。预计在国有银行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有望重新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