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健: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手段
昱雯
阅读:40
2024-12-20 05:10:36
评论:6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霏 潘佳蓬 田佳玉
以体育催发生命之磅礴、达成人格之完整、探寻天地之精神、成就人生之意义。
这是山东威海世昌中学校长于志健在获得第五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提名时的总结词。体育专业出身的他不仅把体育作为他的专业,更是在从教二十几年的职业历程中,将体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种精神引领、研究学科、注重实践、把体育与教学实践深度结合。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于志健的心中,“体育”这两个字既有着切切实实的学科实践之用,同时又有着点亮迷茫的精神之举。
2022年,学校《普通中学生体育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2023年《“动 - 乐 - 壮”相融,创构“三课四化”中学体育教学新体系》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获2026年省教学成果参评资格。以体树人:多维度的教育价值
“运动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大门,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更加从容自信。”于志健说。
2006年担任威海九中副校长时,于志健便认识到了体育育人的重要性,并投入到体育工作的专项研究中。2019年9月至今,于志健开始担任威海世昌中学校长,经过13年的沉淀与积累创构出“三课四化”中学体育教学新体系。
依托2个省级课题的成果,确立“动”起来、“乐”起来、“壮”起来的精准体育教学核心理念。深入调研,把握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需求。实践中,强调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上增加寄体育人价值观、教育情怀等必备品格的内容;明确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用体教融合模式引导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形成全面育人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学校体育既立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又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创建三大课程体系,一是校内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常规课内课程——柔道、手球、健美操等和特色课外课程——世昌五项、零点体育等;二是校地合作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包括帆船、棒垒球、攀岩等;三是家校合作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线上健美操、搏击操和线下3000米等。构建“四化”实施策略,一是全员化,面向所有学生基本体能的课程教学;二是个性化,对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从运动、饮食、睡眠、体态等方面进行干预;三是专项化,开设柔道、橄榄球、网球等课程,让学生自主分段选择;四是俱乐部化,与国家队、省体育运动中心、市体校和校外体育俱乐部合作,开设帆船、棒垒球等竞技竞赛性课程。建设“教研”融合的体育教师队伍体系,与哈工大合作建立博士后体育科研工作室;与区、市级教科院互通,成立体育教研室;与国家队、省/市运动协会合作,培育具有教练、裁判专长的教师队伍。破局之策:创新实践与全面发展
面对多数学校发展体育教育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威海世昌中学推行“体教融合”与“双导师制”。学校与省体育训练中心、大学、省市体育协会、市体校、俱乐部等广泛合作,聘任、邀请高水平教练员、退役运动员入校执教。其中包括八一队退役女足队员、原国家女子橄榄球队队长等专业人才。学校实施的“双导师制”,更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聘任高水平教练员与学校教练组成特长社团‘双导师’,外聘导师每周训练一次,学校教练撰写训练计划,由外聘导师审定后组织训练,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得到专业训练,又能提升学校教练的水平。”于志健说。
在活动场地整合方面,学校根据运动项目特点整合场地,室内外篮球场标划排球、网球场地标识兼做篮、排、网综合球场,装上橄榄球门,足球场变成足、橄综合球场,空闲教室铺上专用垫子变成柔道馆等。此外,各年级错时锻炼,如大课间错时进行,也大幅提升了锻炼效率。
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学校落实全员化活动设计和多途径活动参与。在活动时长方面,学校构建了“五项提升两干预332N”体系。“第一个3是指每周3节体育,每节课45分钟;第二个3是指每天3练(上下午大课间各30分钟、课外活动45分钟);2是指周末两天的线上锻炼,通过天天跳绳软件布置体育作业;N是指节假日的线上锻炼,包括线上教学与智能APP。”于志健说,这一体系确保了学生在不同时间都能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充盈了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长。
在体育课程规划设计上,威海世昌中学独具匠心。学校的体育课程包括校内、校地、家校课程。校内课程涵盖常规课内课程(如柔道、橄榄球、网球、武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体操等)和特色课外课程(世昌五项、大课间、课外活动、体育竞赛、校本课程、急救课程等)。同时,学校建立了基于“技能 + 体能”课堂结构下的“POWER”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校地合作课程包括校内课程(柔道、橄榄球、网球)、校外课程(帆船),通过与当地专业的体育俱乐部合作,邀请高水平运动员入校执教,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家校合作课程则包括线上课程(基于钉钉和天天跳绳APP的篮球、体能、街舞、健美操、搏击操、跳绳等)、线下课程(亲子3000米挑战赛),充分调动家庭在体育教育中的积极性。
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共育格局
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缺一不可。
学校与百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哈工大(威海)三方合作研发了智能运动手表和AI智能识别设备。“这两种智能体育设备几乎可以把所有体育课内外学、练、赛的实际情况以大数据的方式实时反馈给家长、教师、学生,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家庭的全时空互通。”于校长说。同时,智能设备的后台大数据分析还能将学生四年的初中体育运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纵向增值性的对比评价,让家长、教师、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学生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家校沟通实效。
此外,学校自2021年成为首批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学校后,引入天天跳绳这一体育智能软件,在周末和节假日坚持使用。软件的趣味性和项目的多样性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运动积极性,优化了家庭体育环境。“天天跳绳周末家庭挑战赛主要是学校选定项目,由孩子和家长进行挑战,根据三人的总得分进行排名并授予体育明星家庭称号,同时每学期都会对每个班级完成锻炼次数前十的家庭进行表彰,这一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家庭参与体育的热情。”
在赛事共建方面,学校的全员3000米计划在大课间一直坚持推进,80%的学生在初三年级都能在19分钟内完成挑战。基于此,学校每年12月份会面向全校发起亲子3000米挑战赛,由相应参赛年级的家委会设定奖励详情,所有完成挑战的家庭都会获得坚毅奖章,前十名的家庭会颁发优胜奖杯。
学校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如在威海网红打卡地火炬八街举办路人冰壶挑战赛,路人随机挑战PK,享受身体与最强大脑配合的运动魅力。目前,学校正在推广“八段锦”,邀请高水平武术教练,提供场地,指导社区居民学习,进一步促进了体育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
在区域教育发展中,于校长也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他以学校的橄榄球项目为例,介绍了推动初、高、大学协同发展的经验。橄榄球项目于2022年引入学校,取得了全国触式橄榄球分区赛-临沂站u12组冠军等成绩。学校与哈工大、省橄榄球协会、帆船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项目进大学,实行队伍建设、橄榄球和帆船项目共建。“我们希望以初中、大学两端促推项目进高中,目前市重点高中正计划成立橄榄球队。”于校长满怀期待地说。同时,学校成立博士后体育科研工作站,哈工大周博士每周参与学校体育教研。
成为生命的底色和源泉
发挥体育真正的育人价值
走进校长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满的各类体育赛事照片和荣誉证书,这些无声的见证者,诉说着于志健对体育的热爱与执着。
他自幼便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时一直是校田径队员,在镇、县、市级比赛中,经历了最高领奖台的荣耀,也品尝过失败的不甘。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育给予我的体质体能、品质品格支撑我尽职各岗位工作,融入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于志健感慨地说。
正是这份对体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让他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将体育置于重要位置。他认为,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育手段,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教育理想是‘办一所充盈生命温情与生长力量的现代学校’,让学生通过体育筑牢体质根基、打开生命状态、健全人格。”
在于志健看来,体育能带给人的勇气、坚持、进取心等,可以从运动场迁移到一生所有境遇之中,发展为优秀公民的道德品质。“一个人想要突破自己,必须经历长期的、连续的、刻苦的训练,过程漫长,进步缓慢,诱惑干扰不间断,比赛残酷不可控,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心的抉择才是更可贵的,选择继续的那一刻,品格和心灵得到升华。”于志健说。
不仅如此,于志健还认为,体育对大脑发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他认为,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神经突触的连接、神经介质分泌,进而提升智力水平。回忆起自己的经历,通过运动比赛,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朋友,这些友谊伴随了他一生。“学生从事的运动项目,既是现在,也是将来工作生活交往朋友的重要社交圈。”于校长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体育,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