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精神的例子影视在延安精神照耀下,无数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为有牺牲多壮志 无非一念救苍生
书贞
阅读:46
2024-12-20 11:02:16
评论:61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秋玲 周聪
延安,是红军长征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从1935年到1948年,整整13个春秋,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上并肩前行,从这里走向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无数共产党人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毕远佞认为,延安精神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来到延安,通过实地走访,感受先辈们革命为先的家国情怀。
黑白合影父子情,血染红旗写历史
延安王家坪,毛泽东同志旧居前,一幅毛泽东与毛岸英的黑白合影里,父子并肩而站,身后泥墙土屋,画面温馨静好,定格着历史长河中的父子深情,引人驻足凝思。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46年1月,在苏联留学近十年的毛岸英,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这也是父子离别18年后第一次重逢。
毛泽东看着眼前会讲外语、“洋气”的儿子,十分喜爱,但并未将其留在身边。
“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毛主席对子女的爱是细腻而严格的。就是在这屋前石桌柳树下,毛泽东要求毛岸英到农村去,在‘劳动大学’磨炼意志,了解中国实际,培养人民情怀。”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王家坪革命旧址管理处一级讲解员贺丽丽向参观者深情讲述道。
毛岸英听从教诲,欣然前往,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补上中国革命的一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向准备挂帅出征的彭德怀请求入朝参战,毛泽东十分支持他的决定。
不幸的是,当年11月,毛岸英没有躲过敌人的炮火,血洒异国,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得知这一噩耗,毛泽东强压丧子之痛,沉默良久,长叹一声:“战争嘛,总要有伤亡……”身边人闻之,不禁泪流满面。
身为领袖之子的毛岸英,常在日记中这样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毛岸英牺牲多年后,他的遗孀刘思齐也曾问毛泽东:“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毛泽东回答:“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牺牲的第6位亲人。
随后的岁月中,毛泽东很少提及岸英。
1990年,在清理中南海毛泽东住所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柜子,里面放着一顶军帽、两件衣服、一双袜子和一条毛巾,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没有经手过它们。一位年近花甲的老父亲,独自把孩子留下的这些衣物,一件一件地叠好、抚平,悄悄藏到衣柜深处,让它们陪伴了自己整整26年,一直到辞别人世。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毕远佞介绍,据统计,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牺牲惨烈,有名可查的烈士370万人,血染红旗不是形容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共产党人,他们不怕牺牲,将‘小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大我’紧密结合,舍‘小家’为‘大家’,用行动书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毕远佞感慨地说。
窑洞方桌煤油灯,运筹帷幄为民谋
一张小炕桌,随岁月流逝,漆皮已脱落,但仍完整无缺,静静摆放于延安革命纪念馆一角。
这样简单的一张炕桌,有何故事?
跟随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妮的讲解,我们的思绪回到了88年前——
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毛泽东住在了老乡白育才家中。为了方便毛泽东办公,主人把家里唯一的一张小炕桌搬来给他使用,毛泽东正是伏在这张小炕桌上,绘制红军东征抗日的蓝图,写下了震古烁今的磅礴诗篇——《沁园春·雪》。
1925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1年后,他在《沁园春·雪》中回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诗言志。“这些诗词,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抱负、信念、勇气。”在刘妮看来,一生戎马的毛泽东,凭借文韬武略,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舍家为国,矢志奋斗。
“作为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革命旧址445处,像小炕桌这样的历史物件,还有许多,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刘妮表示,正是这些承载了珍贵历史记忆的革命文物,使过去与当下产生联结,帮助更多的人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1936年,埃德加·斯诺到延安访问,随后发表不朽的经典——《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译名《西行漫记》)。他在书中记载道,“毛泽东家里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是从岩石中凿出来的,一张没有上油漆的方桌,蜡烛在上面毕剥着火花。”“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没收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书中,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生活、工作细节,也跃然纸上。
斯诺从这些细节感悟出,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因此,他在书中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如今,走进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窑洞,看到旧物依原样展出,触摸着一孔孔四壁黄土的简陋窑洞,看着里面的简单陈设,凝望着墙上一身补丁、激情工作的人物图像……斯诺的文字变得具象化,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窑洞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贺丽丽介绍,在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胸中翻锦绣,潜心做研究,完成了他人生著述的70%,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宏文巨著,树立起指导全民族抗战的思想灯塔。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陕北的窑洞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不畏惧,不退缩,艰苦奋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在种类繁多的革命物件中,有一根指挥棒,让刘妮念念不忘。追寻、等待十余年,刘妮终于在2022年将它迎回延安。
她介绍,这根铜制的、抽拉式的、钢笔式的、重约50克、总长47厘米的指挥棒,由冼星海先生从法国带回。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39年5月11日,在鲁迅艺术学院建校一周年音乐会上,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首次上演。冼星海在延安曾多次用这根指挥棒指挥了《黄河大合唱》及其他音乐作品。
犹闻战鼓声声,犹见万马齐鸣。《黄河大合唱》被喻为“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周恩来听了这部作品的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曲从延安黄土地的窑洞中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怒吼”,启迪着四万万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字字铿锵,吐露着冼星海的赤子之心。
刘妮认为,回到延安的指挥棒,代表了冼星海,也代表了《黄河大合唱》,更代表一种精神。它体现了冼星海胸怀家国用“音乐救国”的责任担当。
抗战初期,像冼星海一样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总计4万多人。知识青年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他们奔赴延安的动因。
毛泽东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发表的讲话中要求学员:“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
选择延安,就是选择坚持全面抗战。在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浴血奋战,对日作战12.5万次,消灭日军52.7万人。人民军队也发展壮大到130万人,民兵260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日中流砥柱。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祖国山河日新月异。
“没有这些革命先辈死而后已,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这里,就是追寻幸福生活的源头。”刚从广州市白云区棠溪小学退休的江钻好告诉记者。
6月11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采访时,偶遇江钻好,退休后的她与好友结伴来延安参观。在一处处历史遗迹中,她重温抗日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的情怀。
江钻好对记者说,希望每一名中国人,特别是出生于和平年代的青年人,都来延安走一走、看一看。
专访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毕远佞
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黎秋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羊城晚报:“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您看来,延安精神中蕴含了怎样的家国情怀?
毕远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它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过程中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种家国情怀,既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也是对小家幸福安康的向往,更是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
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无数共产党人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他们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舍小家为大家,展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这种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也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他们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们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勤俭节约,自力更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羊城晚报:进入新时代,如何深入延安精神?弘扬与传承延安精神的意义在哪里?
毕远佞: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作风和共产党人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
弘扬延安精神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羊城晚报: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
毕远佞:伟大的党铸就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我认为,首先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延安精神蕴含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宗旨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抓党的建设,就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追求,筑牢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藩篱。
其次,要以延安精神为标准查找党性的差距。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性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检验党员党性的标准最直接的就是党章中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
再次,要用延安精神校准前进的方向,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对党忠诚、表里如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