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汗!汗!
沁笛
阅读:35
2024-12-10 23:26:59
评论:61
又热又闷又湿,
出门两分钟,出汗俩小时,
一天天闷得我们的小脸儿通红通红。
但是,人类能够用“出汗”散热,
真的就偷着乐吧,
我们的“汗”起码还是真的汗,
自然界有太多太多动物,
它们的汗呢,是排泄物、
是呕吐物、是哈喇子......
能靠小汗腺出汗降温,
几乎是老天爷给人类配的“独门秘术”,
今天就带你从根儿上好好了解一下
“粒粒皆辛苦”的——
汗!
1.首先,出汗真的能排毒吗?
不能。或者说,只能排一丢丢。
两个数字:
仅靠出汗可以带走体内毒素占比——
仅“万分之二”;
如果你有良好的运动习惯,
那么“排毒”效果会翻倍,
出汗竟能带走身体“万分之四”的毒素呢!
美国研制出会出汗的机器人,
建造成本为50万美元,
用来测试人体对高温的承受能力。
冷却系统和碳纤维皮肤上的毛孔,
能让机器人像真人一样产生热量、
呼吸、出汗,甚至颤抖。
汗是无色透明液体,其中最最最主要的成分只是水分,占99%-99.5%,固体成分还不到1%;
固体成分中大部分为氯化钠(盐),还有乳酸、尿素氮及少量钾等;其中葡萄糖、蛋白质近乎为0,汗水呈酸性。
图源:中国天气网
人类出汗最最最主要的目的只是降温。而“解毒排毒一条龙服务”的绝对主力——是肝与肾;
如果指望完全依靠出汗去排毒,好比用玩具水枪去扑灭森林大火。
图源:中国天气网
闷热天气嫌出太多汗很烦?
但看完其他动物的散热方式,
你一定会想——
我的天,那我还是出汗吧!
2.动物的“汗水”,快把我看吐了
蜜蜂是把“汗”yue出来的
昆虫没有汗腺,不能出汗。
而为了避免身体过热,蜜蜂会把胃里的东西吐出来,然后用前足将呕吐物涂抹于全身降温——也就是把“汗”yue了出来。
除此以外,还有专门负责“采水吐水”的蜜蜂,它们喝一肚子水,飞回蜂巢后这儿吐吐、那儿吐吐,给蜂巢降温。
图源:影片《人再囧途之泰囧》
专职“采水”的蜜蜂
鹳科和兀鹫是把“汗”拉出来的
鸟类没有汗腺,同样不能出汗。
有的鹳科和兀鹫会往自己的小细腿儿上排泄,以此为“汗”;那里血管丰富还没有羽毛,之后再加快腿部血液循环,也就有效降温了。
比如,非洲秃鹳会尿在自己腿上;鲸头鹳会拉在自己腿上。
不同鹳类“以尿为汗”示例,
依次为白颈鹳、彩鹳与非洲秃鹳,
尿汗产生的白色残留覆盖了它们的腿部。
图源:nature.com
肯尼亚一只白鹳,
腿部覆盖厚厚的白色排泄物。
图源:Wikipedia
而红头美洲鹫居然能在4个小时里排泄达40次!细水长流地给自己降温。
换作是人类,一泡尿憋4小时,分40次尿出,一点点尿到自己腿上……真的憋屈,我们还是乖乖出汗吧,蛮好。
立在太阳下的红头美洲鹫
即使是哺乳类,汗腺发达的也很少很少。
南澳大利亚的雄性海狗,它们需要盘踞在烈日下的岩石上,坚守地盘;如果下海游泳,虽然瞬间就凉快,但地盘也丢了,就没法与雌性海狗们交配了。
南印度洋阿姆斯特丹岛,正在晒太阳的海狗。
于是雄性海狗会往岩石上排尿,用尿液沾湿身体,借此降温,也保住地盘。
海狗、鹳以及兀鹫的这种“汗”,有个专业名词叫尿汗(urohidrosis)。
阿姆斯特丹岛,一对海狗母子在岩石上休憩。
袋鼠、猫、狗是把“汗”舔出来的
还是澳大利亚,在这块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之上,白天酷暑难当,最热时地表能达70℃。
而该国特有的袋鼠为了对抗酷暑,除了寻找树荫躲避高温,还会用自己的口水给自己降温。
看这小胳膊被舔得是溜光水滑
袋鼠把自己的大哈喇子濡湿整个小臂,因为那里的血管网比较贴近皮肤表层,更适宜加速散热。
图源:纪录片《地球脉动》第二季
此外,袋鼠也能通过呼吸降温,就像狗一样。
狗在呼吸时会张大嘴,尽量把湿润的舌头伸到空气中,以增大散热面积,反复快速哈气,加速蒸发。
前面说到,昆虫没有汗腺,但有的昆虫仍会“渗出体液”降温,看起来仿佛是在“出汗”。
比如中、北美洲沙漠中的一种蝉(Diceroprocta apache),它们会不断摄取植物内部汁液,然后将汁液通过腹部和胸腔的毛孔排出体外,蒸发水分来降温。
北美洲沙漠中罕见的能“出汗”的蝉(Diceroprocta apache)
图源:Wikipedia
这种蝉孤注一掷,头铁到不行,专挑沙漠气温最高的中午鸣叫求偶,那时沙漠气温高达48℃,而蝉的体温超过45℃就有生命危险——“真·真爱险中求”。
最热的时候也是捕食者最少的时候,它们冒死“撩妹”、用生命去降温,成为酷暑的“逆行者”。
Diceroprocta apache体表的小孔
图源: NEIL F. HADLEY et al. / J. exp. Biol. (1989)
虽然汗出多了又粘又烦,但是请试想,如果人类不会出汗,那么三伏天早高峰的地铁里,会是这样!——
满满一车厢的人只能靠呕吐、大小号、反复舔自己来降温!另一些人则要使劲吐着舌头快速呼吸,想想那画面,就知道我们能轻松出汗到底有多幸福。
3.我居然这么烫
但出汗真的强
人活着会产生很多热量,一个人一整天什么都不干,只是吃着零食刷着手机,其释放的热量——
已经相当于60瓦灯泡亮一整天;体格壮硕的人则相当于一枚100瓦灯泡亮一天。
所以,人活一辈子,也是“亮”一辈子,《一代宗师》的经典台词诚不欺我,人类确实是真正的“长明灯” ——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图源:影片《一代宗师》
那么,“滚烫”的人生该如何散热呢?
出汗!
汽化每1克30℃的汗液,
就能带走2.4千焦热量!
约相当于0.57千卡;
人体最大的出汗范围
可达1.5-2.5升/小时,
如果这些汗水全部被汽化,
则可带走1000-1700瓦所产生的热量,
够一个100瓦灯泡亮大半天了。
图源:影片《灯具》
(※人体在非炎热状态下也会出汗,这种不易察觉的非显性出汗,每天也有400-600毫升)
4.
人类才是生物界的“汗王之王”
能主要依靠“小汗腺”出汗散热,
这几乎是人类的独有技能。
每个人身上有200万-500万个汗腺,它们被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
图源:腾讯医典
全地球近80亿人口,如果我们同时蒸桑拿,那么每分钟会排出3200万升汗水,每秒533立方米,比黄果树瀑布的水量还要大!
(黄果树瀑布2023年入汛最大水量427立方米/秒)。
贵州黄果树瀑布
一些进化生物学家认为,
流汗是使人类主宰自然界的特质之一,
你出的那不止是汗,
更是人类制霸全球的血汗史。
350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汗腺不再局限于手部,而是遍布全身;
200万—300万年前,在人属的开始阶段,汗腺的密度急剧增加。
如果不出汗,人类就无法拥有活跃身体;如果不出汗,我们的祖先也不可能成为狩猎采集者。远古人类能靠跑步持续追赶,而把猎物活活累死,“汗水”功不可没。
坦桑尼亚的哈扎比人,
是世界上最后的、
完全靠狩猎采集生活的人群。
图源:Wikipedia
跟人相比,狗的汗腺很不发达,无法用于散热,它们主要靠呼吸降温;
还是跟人相比,猫的脚底的确也有小汗腺,除了能辅助散一点热,主要为了防止攀爬时打滑;相比之下,猫咪舔毛是更管用的散热方法。
动物感到紧张时,小汗腺会在脚底、
手掌分泌带咸味的液体,
为攀爬逃跑提供摩擦力。
(人类也保留了这种特性)
再跟近亲比一比,高下立判:
人类的小汗腺密度是黑猩猩的10倍。
其实即便是灵长类,也不擅长通过流汗来降温,它们毛发过多,主要靠呼吸降温。
虽然,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小汗腺,但除了人以外,所有哺乳动物小汗腺分泌的汗液,根本不足以良好降温,而是用于提供抓力。
只有人的小汗腺,几乎是所用动物中最最发达的。
一头成年雄性倭黑猩猩
你可能会疑问,
马也会大量出汗呀,
成语也有“汗马功劳”呢,
为什么还说“出汗”降温
几乎是人类独门绝技?
赤峰草原上奔腾的马匹
马的确也能主要依靠出汗降温,但并非像人类一样依靠小汗腺,而是通过蒸发大汗腺分泌的汗液降温,这跟人有着显著不同——
人类大汗腺的作用,可不是负责散热的,大汗腺通常与化学信息、汗味以及性选择相关;说白了,两个人所谓的“臭味相投”,都是大汗腺的功劳。
所以,“汗马功劳”这个成语是说得通的,
毕竟,马的全身分布着丰富汗腺,
的确会大汗淋漓。
那么“汗牛充栋”呢?
牛也会像马一样出很多汗吗?
牛的汗腺并不发达,仅在趾间的皮肤,以及口、鼻处有较多汗腺分布。
此外,以奶牛为例,
相同皮肤面积的平均出汗量,
人类会是奶牛的12倍,
牛的出汗降温能力简直弱爆。
如果一头牛说自己很善于出汗,
那么它真的是在“吹牛皮”。
除了我们的成语,在英语中,也会用“像猪一样流汗”(sweating like a pig)来表示“大汗淋漓”;
而事实上,猪的汗腺也不发达,猪更偏向于跑入泥浆里打滚降温。
5.人类到底有多么耐高温呢?
我们90%的热量能够由皮肤散出。
气温高到35℃时,心跳、血液循环加快,皮肤表层的血管也扩张以增加散热效果;
38℃时,散热系统全面启动,人类降温的神技被“开闸放水”——汗腺大量排汗;
然而“功夫再高,也怕菜刀”——
汗水散热能力再强悍,也有极限,当外界气温超40℃,人体所有散热系统全力开动,也无法排出积蓄的热量;长时间在这种环境中,散热系统就会被压垮。
这时,出汗将停止,身体变烫,人开始昏迷,失去知觉,这就是中暑。
此外,在高温又伴随高湿的环境中,尽管人体排了很多汗,但汗水无法在皮肤上风干,也就无法带走热量。
比如,人体能在71℃环境中坚持1小时;但在极端潮湿情况下,只能在60℃的环境中忍受10分钟。
图源:中国天气网
相反,如果是在干燥空气中,
人体的耐热能力便大幅增强:
82℃时,
能坚持49分钟;
93℃时,
能坚持33分钟;
104℃时,能坚持26分钟;
人体能承受的极限温度为116℃!
一般而言,人类能够长时间生存的最高气温为42.3℃。人体能承受的高温极限并没有确定值,会受环境湿度和人体自身条件影响。
1955年,人们还相信蒸桑拿可以燃脂;
干蒸的室温可达80-85℃,
湿蒸只能控制在45-60℃左右;
桑拿起源于芬兰,该国人口仅500万,
桑拿房却有300万。
人类通过出汗降温的技能世间罕有,
耐热属性也非常强悍;
然而如果单论耐热属性,
下面这些不出汗的小东西
才是真正的“大佬”。
6.炎热抗性点满的大佬们
真·热锅上的蚂蚁
撒哈拉沙漠的二色箭蚁(Cataglyphis bicolor),为已知最耐热动物之一,其体温可以维持在50℃左右且依然行动如箭(主要不“箭”也不行,慢一点会被热死)。
高昂着腹部、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下的二色箭蚁
图源:比较生理学杂志A辑
沙漠地表超过70℃,它们通过“大长腿”的高速移动,边降温,边减少与酷暑硬刚。
它们会尽可能迅速地找到被热死的其他昆虫,再依靠异常强大的“导航”系统,以最近距离带回蚁穴,否则它们自己也面临被热死在外面的风险。
二色箭蚁
图源:Wikipedia
除了二色箭蚁,撒哈拉沙漠至少还有4种箭蚁属(Cataglyphis)的“难兄难弟”,它们才是真正的、热锅上的蚂蚁。
与二色箭蚁同为箭蚁属的撒哈拉银蚁(Cataglyphis bombycina)
撒哈拉银蚁是蚂蚁中的“快银”,
也是已知跑得最快的蚂蚁。
在450℃水温中“生活”的虾
能笑傲火锅吗?
在加勒比海域,2300-4900米以下的海底热液口附近,这里海水温度高达450℃,但在如此滚烫的水域中,居然密密麻麻地生活着一种“耐热虾”(Rimicaris hybisae)。
理论上,蛋白质在70℃左右就会变性,这种虾跟别的虾一样,也是“肉长的”,怎么就能逆天存活呢?
倘若真的如此,那么在沸腾翻滚的火锅之中,“耐热虾”岂不是能够自由徜徉了??
当然不能。
热液区附近某些地方,
每平方米约聚集2000只“耐热虾”,密密麻麻。
图源:NASA
“耐热虾”身上具备光传感神经,根据红外线可感知水温,而且有时只需挪动几厘米,水温已是天壤之别;
而“耐热虾”生活的水温并未超过40℃;此外,它们可以短暂穿越100℃以上高温区,一生都在比热油还烫(450℃)的“深海大油锅”中,与高温赛跑。
图源:NASA
“即使地球毁灭,我还在。”
压轴出场的是耐热领域最强者——
水熊虫,
它也是已知地球上的最强生物。
电子显微镜下的水熊虫
无论高温150℃,还是-200℃都能存活;冷冻30年后依然成功复苏;既抗真空又抗高压(马里亚纳海沟水压的6倍也无法将它们压扁);既抗强酸又抗强碱;顺便还抗了微波再抗辐射(自身具备一种名叫“Dsup”的损伤抑制蛋白);
“水熊虫”并不是一个物种,而是由1000多个物种组成的缓步动物门(Tardigrades)统称;
它们虽然名字叫“虫”,却是真正的世界级“Bug”。
而且,“大隐隐于市”,这么强的生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尤其喜欢在某块湿润苔藓里活动。
培养皿中的水熊虫
【参考文献】
[1] 《汗水的快乐:奇妙的汗水科学》中译出版社 作者:萨拉•埃弗茨(Sarah Everts);译者:刘辉
[2] 《人体所能承受的高温极限》中国科学报 2013年8月23日 第11版
[3] 《将出汗作为散热的热效应器》临床神经病学手册 2018年 第156卷 第211-232页
[4] 《动物也会出汗吗?》 科学大众 2013年7-8月刊
[5] 《蜜蜂分工严密 蜜蜂“吐水”为蜂巢降温》 新华网 2016年07月26日
[6] 《天赐人类的“冷却剂”》——排汗 生命世界 2008
[7] 《8种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动物》 大英百科全书官网 作者:唐·沃恩(Don Vaughan)
[8] 《解码 | 人体能承受多少热量》 今日印度 2021年7月3日
[9] 《高温与寒潮》气象出版社 作者:宋中玲 高文静
[10] 《“秋老虎”该怎么对付》 人民网 2016年8月29日
[11] 《与水熊虫“合体”,人类就能抵御太空辐射?》 中国科技网 2019年12月12日
[12] 《极端环境中的虾可能藏着外星生命的线索》NASA官网 2014年11月21日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Jubei
设计: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