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 | 4.1%的工行40亿理财暴雷,我越看越不对劲
上周末消息爆出,由宇宙第一银行工商银行代销的鹏华资管的理财产品,【鹏华聚鑫】系列资管计划全线违约,25只固收产品总规模或超40亿元,资金缺口或超20亿元。
随着资管新规的推行,银行理财早就不是刚兑了,违约啥的大家都能理解。
银保监会领导之前就提醒投资者:金融产品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可是谁能想到,浓眉大眼的工行,收益才4.1%的固收产品也好意思违约?
这款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是R3,即风险适中。巧了,当初的原油宝也是R3。
并且这款产品的起购门槛是100w,被坑的并不是普通小散户。
要我说,高收益伴随高风险,但低收益不一定就是低风险。
我丈母娘是常年的银行理财投资者,出事之后她问我这到底是咋回事,她以后还能不能买银行理财了?
我本来想随口回答这就是个普通的踩雷嘛,没什么奇特的。
但认真看了一下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越看越不对劲了。
— 1 —
鹏华聚鑫系列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25只产品自七月以来便陆续到期。但到期一直没给兑付,期间各种公告:
- 8月14日,管理人鹏华资产发布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
- 9月14日鹏华再发公告称该资管计划已经开始对持仓资产进行变现操作。
- 10月16日,鹏华又发公告,称目前聚鑫系列产品相关兑付工作正顺利推进并基本完成,投资者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咋得到保护的呢?代销行工行提出了一份解决方案,大概是这么说的:
现在这产品出事了,按约兑付是不可能的了。
你要现在拿钱,那就只能拿回本金的60%。毕竟投资有风险嘛,我们也不想的。
很难受是不是?没关系,我们还提供了第二套方案,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看起来很科学,是吧?但是我从这里面看出来两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是,这个理财产品到底投了啥?
众所周知,我们购买理财产品,实际上是管理人拿着我们的钱,再去进行投资。
具体投资标的,在产品说明书上都会有描述。
比如这次的这个鹏华聚鑫系列,产品说明书是这么写的:
主要投资于现金、正回购、逆回购、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债券(含可交换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具有业绩比较基准的各类证券投资类资产管理计划(如信托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及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期货资产管理计划等)。
这是啥都能投的意思,基本说了等于没说。
作为固收产品的鹏华聚鑫系列,出现如此大的亏损,其底层资产到底是哪些标的?
不光是我,投资者最大的疑问就在这,你到底拿我钱去投了啥?
面对投资者质疑,鹏华资产表示“不便透露”。
在该方案的沟通过程中,部分投资者试图向鹏华资产及工行索要鹏华聚鑫的定期报告查看资金使用情况,但均因各种理由遭到拒绝。拒绝的理由也很奇葩,两家互相踢皮球:
工行表示定期报告需要向鹏华资产索要,而当投资在向鹏华资产索要时,被告知相关报告只能提供给工商银行。
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根据《红周刊》记者从投资人处获悉,其部分原因在于其重仓了某民企集团发行的债券。
这家民企近些年在海内外快速扩张,一度拥有十多家A/H股上市公司,也正因此被卷入了不少舆论漩涡中。进入2019年,该民企债务危机逐渐明朗化,旗下子公司新华航空发行的16新华航空PPN002在2019年11月下旬宣告违约。 值得注意的是,工商银行也是该民企集团的“大债主”。
这个民企集团,显然就是从去年就问题重重的海航。
但是可是然而,这资管产品是今年发行的啊?
不要说专业基金经理,即使普通人,去年开始,应该都知道海航出事了吧?
今年发的产品去接海航,而且是6个月短期产品,是打定主意眼一闭腿一蹬做接盘侠,还是觉得海航还能再抢救一下?
而据部分投资人和官方的沟通,基金经理之所以买入该债券,是因为其在暴雷前一度非常“优质”。
好吧,我不知道该说啥了。
— 2 —
再说第二个疑点,这个产品是鹏华基金发的,工行只是一个代销方,说白了就是一个“卖货的”。
货出了问题,厂家没吱声,卖货的给兜底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我没有石锤不敢乱说,一定是工行本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视顾客为上帝,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责任都要把这个锅背了。
这俩疑点放一起,真相已经呼之欲出了——我怀疑工行在开车但是我没有证据。
最后,我还需要回答一下丈母娘的疑问,银行理财还能不能买了。
先说结论,买是肯定能买的,这次的暴雷只是小概率事件,而且工行还给兜了底,虽然亏了两年的利息。
但是,刚兑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打破,可以预期,我们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种戏码上演。
投资的风险,正在倒逼投资者学习。
以后很有可能买银行理财,都需要我们精挑细选一番,比如,起码要翻翻合同,知道是银行自营的还是代销的,产品投向是哪些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变得越来越专业。
欢迎各位来到充满波动性的世界,我们正在逐渐脱离家长式的呵护,感受到市场的真实一面。
要么让自己变专业,要么找到专业的人,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本文系“正略金融研究所”公众号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