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迈出体育举国体制第一步——浅谈“举国体制”
依淳
阅读:48
2024-12-12 15:45:43
评论:61
日本迈出体育举国体制第一步 —— 浅谈“举国体制”
中国“51金”秘诀何在? ——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这个词近来在海内外媒体频频出现。对这个词有人首肯,有人不屑,有人感到了危机,在进行反思和采取行动。
日本《每日新闻》的文章说:“举国一致来强化体育的实质,意味着财政的投入。日本奥委会(JOC)对此的立场是明确的。选手强化本部部长福田富昭提出过‘体育国策论’,这次在奥运结束时的总记者会上他强烈呼吁‘奥运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选手的实力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来获得强化。”
报道说:“去年年底,自民党内设置了‘体育立国调查会’并提出了建构举国体制和在内阁专门设立体育厅的建议报告。奥运会刚闭幕,26日文部科学大臣铃木恒夫立即提出了对有望获得奖牌的柔道、体操等17个竞技项目配置‘国民教练’的方针,凸现出政府欲对体育进行积极干预的姿势。”
日本共同社26日的报道说,铃木在记者会上表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柔道等17个有望夺牌项目的运动员,力争增加奥运会上的夺牌数量,日本政府计划从2009年度起实施‘国家教练’制度,由政府任命新的专业教练,并全额支付薪金。政府09年度财政预算申请书中也加入了相关经费约12.5亿日元(约合7813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年轻运动员在海外训练的费用。…………在预测全球体育走向的基础上制定提高竞技实力的计划。国家教练是计划实施的负责人,主管培养运动员的工作。”
日本此次奥运会只获得了金牌9块和25块奖牌,未能实现“金牌两位数、奖牌超30”的预定目标。柔道、游泳和皮划艇等曾多次给日本带来奥运奖牌的项目,这次却在距奖牌一步之遥的时候纷纷落马。
“举国体制”一词也频频出现于中国媒体。事实上,有关体育举国体制的话题,近年来一直很热。不断有学者和官员置身其中,提出对于举国体制优劣的评判。学者们首先发起了“名实”之争 —— 中国确实存在“举国体制”这种东西吗?它是否等同于整个的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有人激烈批评称,举国体制的提法“只是一个伪概念”,呼吁“体育界不仅应该自己停止使用举国体制的提法,还应明确告诉媒体 —— 举国体制的提法可以休矣!”(狐鸣)也有学者提出举国体制不是伪概念,而是一个“带有夸张含义的语汇,它是中国式思维的产物”,是“在应急状态下启用的不同于常态的非均衡发展策略”,是我国体育管理训练体制中一个特殊部分而非“本质主体”(胡科等)。和这些观点相反,一些学者把举国体制和我国的体育制度划上等号,称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须“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便与国际接轨”。甚至有学者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一口咬定中国夺得51块金牌就是“举国体制、国家主义方式的产物”,其培养选手的方法是“反人道的”(胡星斗)。这些反“举国体制”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我认为,甭管是不是“伪概念”,现象反映了本质。“体育举国体制”反映的实质就是政府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何在? —— 在于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不可能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而只能通过政府的整合才能实现。市场只追求单纯的个体利益,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加以整合而完全托付给市场,只能是乱糟糟的一片无序,无序不可能发展。在我们国家,上世纪50年代全民大做广播体操、60年代全民游泳畅游江河湖海、70年代举国打乒乓球和排球、80年代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崭露头角各地万人空巷举国欢庆、至于这次的奥运,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曾经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后发民族,只用了短短3、40年就强势崛起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这里,政府的整合作用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都是不可替代的。事实证明,举国体制尽管并不等同于我国体育制度的全部,但它确实推动了全民族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全民体质,同时也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了体育强国。
如果换了市场机制还能不能做到这些?还有,如果在今后用市场经济体制来置换举国体制会不会越做越好?对这些问题,任何肯定的回答我均表示怀疑。从日本的经验教训看,政府放任自流,缺乏大气和“大体育观”,后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预设目标无法达成,路子越走越窄。1970年代初,日本曾经发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举国体制来建设全民福利国家,觉得很有价值而加以仿效;今天,日本从北京奥运似乎重新悟出了举国体制的价值,重提“体育国策论”,并迈开了举国体制的第一步,即从明年起实施由国家来配置体育教练的制度,着手设立内阁体育厅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反观我国的一些学者,一提到计划就全是弊端,一提到市场就全是优点,这完全是一种观念的错位。日本效仿中国说明,举国体制并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计划时期可以用,市场条件下也可以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关系错综复杂。能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协调和正确处理体育的公益与私益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全民健身与精英竞技间的关系并不断培养出高贵品德和高超技能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政府,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够做到。市场很难,因为我们看到的豆腐渣体育工程已经很多,摩擦成本很高;但市场也有它的长处,其长处在于包揽少数确具创价潜能的竞技项目。对于事关国家形象和国益的大事(例如全民健身)还得靠举国体制来管起来、管好和管下去,对于临时性和紧迫性的大项目(如奥运、残运、世界杯)还得靠举国体制来承当。没必要忙着和国际接轨,忙着引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导向的训练模式。同时也要注意简单实效,不乱花钱,避免太多的资源消耗。
铃兰台
2008/08/27
中国“51金”秘诀何在? ——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这个词近来在海内外媒体频频出现。对这个词有人首肯,有人不屑,有人感到了危机,在进行反思和采取行动。
日本《每日新闻》的文章说:“举国一致来强化体育的实质,意味着财政的投入。日本奥委会(JOC)对此的立场是明确的。选手强化本部部长福田富昭提出过‘体育国策论’,这次在奥运结束时的总记者会上他强烈呼吁‘奥运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选手的实力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来获得强化。”
报道说:“去年年底,自民党内设置了‘体育立国调查会’并提出了建构举国体制和在内阁专门设立体育厅的建议报告。奥运会刚闭幕,26日文部科学大臣铃木恒夫立即提出了对有望获得奖牌的柔道、体操等17个竞技项目配置‘国民教练’的方针,凸现出政府欲对体育进行积极干预的姿势。”
日本共同社26日的报道说,铃木在记者会上表示:“为了有计划地培养柔道等17个有望夺牌项目的运动员,力争增加奥运会上的夺牌数量,日本政府计划从2009年度起实施‘国家教练’制度,由政府任命新的专业教练,并全额支付薪金。政府09年度财政预算申请书中也加入了相关经费约12.5亿日元(约合7813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年轻运动员在海外训练的费用。…………在预测全球体育走向的基础上制定提高竞技实力的计划。国家教练是计划实施的负责人,主管培养运动员的工作。”
日本此次奥运会只获得了金牌9块和25块奖牌,未能实现“金牌两位数、奖牌超30”的预定目标。柔道、游泳和皮划艇等曾多次给日本带来奥运奖牌的项目,这次却在距奖牌一步之遥的时候纷纷落马。
“举国体制”一词也频频出现于中国媒体。事实上,有关体育举国体制的话题,近年来一直很热。不断有学者和官员置身其中,提出对于举国体制优劣的评判。学者们首先发起了“名实”之争 —— 中国确实存在“举国体制”这种东西吗?它是否等同于整个的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有人激烈批评称,举国体制的提法“只是一个伪概念”,呼吁“体育界不仅应该自己停止使用举国体制的提法,还应明确告诉媒体 —— 举国体制的提法可以休矣!”(狐鸣)也有学者提出举国体制不是伪概念,而是一个“带有夸张含义的语汇,它是中国式思维的产物”,是“在应急状态下启用的不同于常态的非均衡发展策略”,是我国体育管理训练体制中一个特殊部分而非“本质主体”(胡科等)。和这些观点相反,一些学者把举国体制和我国的体育制度划上等号,称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须“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便与国际接轨”。甚至有学者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一口咬定中国夺得51块金牌就是“举国体制、国家主义方式的产物”,其培养选手的方法是“反人道的”(胡星斗)。这些反“举国体制”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我认为,甭管是不是“伪概念”,现象反映了本质。“体育举国体制”反映的实质就是政府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何在? —— 在于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共同的价值认同不可能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而只能通过政府的整合才能实现。市场只追求单纯的个体利益,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不加以整合而完全托付给市场,只能是乱糟糟的一片无序,无序不可能发展。在我们国家,上世纪50年代全民大做广播体操、60年代全民游泳畅游江河湖海、70年代举国打乒乓球和排球、80年代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崭露头角各地万人空巷举国欢庆、至于这次的奥运,就更不用说了;一个曾经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后发民族,只用了短短3、40年就强势崛起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这里,政府的整合作用和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都是不可替代的。事实证明,举国体制尽管并不等同于我国体育制度的全部,但它确实推动了全民族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全民体质,同时也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了体育强国。
如果换了市场机制还能不能做到这些?还有,如果在今后用市场经济体制来置换举国体制会不会越做越好?对这些问题,任何肯定的回答我均表示怀疑。从日本的经验教训看,政府放任自流,缺乏大气和“大体育观”,后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预设目标无法达成,路子越走越窄。1970年代初,日本曾经发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举国体制来建设全民福利国家,觉得很有价值而加以仿效;今天,日本从北京奥运似乎重新悟出了举国体制的价值,重提“体育国策论”,并迈开了举国体制的第一步,即从明年起实施由国家来配置体育教练的制度,着手设立内阁体育厅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反观我国的一些学者,一提到计划就全是弊端,一提到市场就全是优点,这完全是一种观念的错位。日本效仿中国说明,举国体制并不存在“姓资姓社”问题,计划时期可以用,市场条件下也可以用。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关系错综复杂。能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协调和正确处理体育的公益与私益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全民健身与精英竞技间的关系并不断培养出高贵品德和高超技能的体育后备人才,只有政府,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才能够做到。市场很难,因为我们看到的豆腐渣体育工程已经很多,摩擦成本很高;但市场也有它的长处,其长处在于包揽少数确具创价潜能的竞技项目。对于事关国家形象和国益的大事(例如全民健身)还得靠举国体制来管起来、管好和管下去,对于临时性和紧迫性的大项目(如奥运、残运、世界杯)还得靠举国体制来承当。没必要忙着和国际接轨,忙着引入发达国家的市场导向的训练模式。同时也要注意简单实效,不乱花钱,避免太多的资源消耗。
铃兰台
2008/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