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淄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微一
阅读:42
2024-12-12 15:49:53
评论:61
第三章 加快动能转换 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紧抓国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深刻重塑机遇,坚定不移走创新绿色、存量优化、增量扩体、融合发展路子,深入实施“六大赋能行动”,重点打造“一轴两翼三带全域”的现代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即沿孝妇河、张博路“一轴”,重点发展城市经济、现代服务业、新经济,无缝对接中心城区,打造宜居的南部新城;依托淄川东西“两翼”的专业园区,壮大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精密智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依托贯穿淄川的三条高速形成“三带”,科学规划布局现代物流、商贸市场产业带,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鲁中商城”升级版;以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文旅融合、三产融合,进一步创响“聊斋故里、生态淄川”品牌。通过现代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着力构建实体主导、科技创新、品牌引领、金融支撑、沿链聚合、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制造强区
坚定不移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深化产业赋能,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构建制造业新“四梁八柱”。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变革,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持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大力淘汰落后动能。严格落实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国家行业标准和产业政策,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严控新增过剩产能。完善精准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大力整治“散乱污”企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股权合作、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转产、环保搬迁和梯度转移。
2.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持“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以“五个优化”为引领,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一业一策”,依托骨干优势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链。重点加快推进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鲁泰功能面料、金城生物医药、凯盛PEKK新材料、广通锆材料、鲁维维生素C、重山光电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项目。深入实施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倒逼企业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制造业。
3.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实施产业攀登计划,加快打造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为目标,完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重点打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激光设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更加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无人机应用、新商业模式等新经济新业态,超前布局、抢占先机,加快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新经济企业培育“沃土行动”,积极开辟工业互联网、数字农业、数字文旅、新金融等产业新赛道,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
二、培育八大优势产业集群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依托淄川汽车产业园、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项目、淄川高创中心,以及唐骏欧铃、雷帕得、沃德机械、泰展机电等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化中高端皮卡、高端越野车、新能源智能化轻卡、新能源公交客车等,大力培育发展以节能减排和超低运营成本的全新动力系统为核心的新能源高端商用车产业。高标准引入新一代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车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汽车零部件及技术服务配套企业,培育汽车销售、物流、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配套服务业及研发中心、认证检测中心等衍生业态,加速产业链延伸,全面提升车用配件轻量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能源高端商用车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产能突破15万辆,产值突破320亿元,产业链拉动产值突破1000亿元。
2.高端装备和精密智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高端成套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重点围绕矿山机械、起重机械、石油机械、陶瓷建材机械等产业门类,积极对接国内外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辐射拉动作用的龙头产品和骨干企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以功力智能电机大数据产业园、祥龙测控煤矿机器人等为样板,围绕智能化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行装备智能化融合。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慧工厂和智慧车间,推进高端装备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引领。建立淄川工业大数据库,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企业共享大数据资源。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立足生物制药及保健品、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材料等产业基础优势,突出自主创新核心引擎,大力发展终端成品药,做强做大谷胱甘肽、多肽类生物药、头孢菌素类医药、维生素C、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链,布局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及生物类似药、原研药及首仿药、药用辅料、高端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材料等产业领域,重点支持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金城生物、鲁维制药等骨干企业的发展。依托金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市发酵类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推进实施以高端蛋白、新特药研发、智能健康器械为引领的大健康产业提升工程。深入挖潜医用蛋白、保健蛋白、蛋白肽等产业潜力,积极向医药保健行业拓展,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到2025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4.新材料产业集群。以淄川新材料园区、淄博(淄川)耐火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园等专业园区为平台,依托硅元泰晟气压氮化硅陶瓷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凯盛聚芳醚酮类高性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鲁中耐火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壮大以重山光电为龙头的光电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凯盛新材料为龙头的高分子产业链;以泰晟新材料、电盾科技、广通化工为龙头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氟碳材料、硼同位素材料、氮化硅材料、碳化硅材料、防静电材料、高性能纤维、磁性材料、高端耐火材料、聚醚酮酮(PEKK)高性能材料、氧化锆材料等新材料产品,构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5.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按照“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思路,依托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粉煤灰综合循环利用技术等优势,结合互联网家装、柔性制造等新兴模式,大力研发绿色环保、高品质、大规格、功能性瓷砖,推进我区建陶企业智能制造升级,实现建陶全产业链智慧转型。大力培育高端建陶品牌,占领建陶高端市场,发展做大陶瓷总部经济,吸引国际知名建陶企业总部入驻淄川,重振“江北瓷都”影响力,让淄博建陶由贴牌时代进入品牌时代。水泥产业突出绿色环保和智能化,依托山东颐和俊岭生态科技产业园、淄博绿色建材及纳米新材料集成创新示范园和东华水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粉磨、收尘等原材料系统环保技改,智能化改造熟料生产线中控系统和辅助生产线,积极开展以再生混凝土为主的固废投运和协同处置,向下游发展水泥预制品等绿色建材产品。运行迭代“水泥工业大脑”,建立数据管理体系、数据标准和算法模型,挖潜数据应用价值。建设院士工作站,开展能源替代、余热利用、废气治理等领域产学研用及纳米碳酸钙、活性碳酸钙等纳米新材料研发。
6.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依托中国船舶动力产业园、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园区企业,围绕新能源三电系统、轻量化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领域进行本土化培育、研发和招商,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系统、电机电控系统等,提高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系统研发制造能力,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链。
7.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托鲁泰集团、鲁联功能性面料智慧生态园,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可再生可降解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功能面料的产业化研发,着力开发高端医用防护服、冲锋衣、防晒服等新产品,大力推广服装面料领域互联网应用和个性化定制新模式,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品种,扩大高档产品规模,打造国内外一线服装品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高端化转型。整合婴幼儿服装加工企业,积极引入国内高档婴幼儿品牌供应商,占领国内婴幼儿服饰品牌高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8.激光设备产业集群。依托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以激光智慧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定位,吸引激光切割机的上下游企业及激光院所和高校落户,引进打造多功能激光加工中心、3D打印创新服务平台等,加快共享经济在激光产业制造领域的创新应用,拉动产业园的整体化建设和品牌化提升,打造辐射北方的共享制造服务基地、高端激光装备产业园。力争到2025年,全区激光设备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亿元。
三、培育壮大五大园区
园区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差异化发展”原则,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完善“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注重发挥经济开发区平台作用和开放引领效应,加速引导区域内外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持续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区经济综合实力。
(一)淄川经济开发区。按照打造“汽车之城、生物药谷、电商智汇、宜业之家”的目标定位,努力建成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全力打造承接省会城市产业转移先行区、连接淄博主城区的淄川新区、宜业宜居的幸福园区。
1.举全区之力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夯实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的支撑产业“硬指标”,依托吉利市场技术资源和唐骏汽车“老底子”,大力建设淄川汽车产业园,将汽车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汽车产业双招双引的重大平台,整合区域内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引入域外企业投资,重点在新能源汽车、专用车、重卡车、汽车零部件等产品领域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七星绿色智造产业园、中国船舶动力产业园、云商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全力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力争到2025年,进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
2.深入实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经济开发区体制机制,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模式,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特色化发展,推动开发区回归本位、聚焦主业、重塑优势。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开发区吹哨、属地单位报到”工作机制,赋予园区更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优化园区安全、环保、服务、招商等机构设置。创新园区开发运营机制,在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大胆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的“软环境”。
3.形成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发展格局。立足生态思维,加大产城融合力度,补齐开发区工业和民生服务短板,建设生态宜居的淄川新城。实施“企业安家工程”,通过专业产业园区和高创三期工程建设,以标准厂房、定制厂房、办公场所建设为重点,完善吉利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开发区市政道路及污水管道建设等园区基础设施,搭建企业创业投资的平台空间。规划建设生态“悦生活小镇”,结合地块自然风貌和现有居住布局,拓展居住、文化、休闲、旅游、运动、商业、会展等功能,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人才公寓、城市综合体、体育馆等生活服务设施,创建配套齐全、具有特色、人文气息浓厚的生活区域,为各类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和产业工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就业、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二)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推进建陶产业精准转调,建设江北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和物流集散地,全力打造“江北瓷都”。以建陶园为重要承载体,承担淄博建陶行业转型升级任务,推动建陶产业浴火重生,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搭建行业引领的建陶产业平台,加速两化融合,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建陶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迈进,稳步提升淄川建陶产业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就近导入新星集团物流服务,优化配送服务体系;主动承接北京通州区绿色建材产业转移,丰富建材产业门类、产品种类,培育建材关联产业生态。
(三)淄川新材料园区。着力突破功能氟碳材料、高比能量锂氟化碳电池及关键材料、含氟系列半导体制程材料、硼同位素材料、含氟生物医药新材料、特种功能晶体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到2025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光电与新能源新材料及装备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创新、中试平台,打通新材料产用协同发展关键环节。依托凯盛新材料重点监控点,突出发展高精尖材料。结合功能区的现状基础及区位优势,重点布局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两大产业,适当发展其它与上述产业相关的清洁型、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项目。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主要发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性陶瓷及新型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要以功能区现有企业为基础,发展清洁、轻污染的化工新材料。
(四)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将园区作为淄川博山统筹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点,打造机械装备产业经济发展集聚区。按照“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的要求,吸引邻近区域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入驻,招引域外高端装备制造项目。通过标准化园区建设,减轻落户的中小机械企业资金压力,缩短企业投产周期,形成以机械装备制造为核心,聚集程度高、产业链完备、产品品种齐全的中小企业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以技术引进和创新助推传统工艺改造提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实施智能化改造。
(五)淄博(淄川)耐火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园。以耐火材料研发和产品升级为主要发展方向,融入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多类功能,规划建设新型耐火材料区、物流区、综合工贸区、新材料区,重点发展优质耐火材料和新型建材,就地改造提升焦宝石生产企业,逐步构建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绿色可循环的新型耐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四、加速培育新经济新优势
1.加快数字产业化。扶持数字经济园区快速发展,支持培育以“产业+互联网+金融”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发展平台,加快5G技术推广应用,培育打造集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环节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
2.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创建数字工厂,聚焦“四强”产业、八大产业集群,加强互联网通信、人工智能、软件管理系统等集成应用,加快生产设备互联互通,推动生产流程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围绕汽车、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激光等新兴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上下游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供给体系。积极开发工业互联网应用APP,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智能园区、标杆工厂、示范车间、典型项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3.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依托淄川汽车产业园、淄川高创中心、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唐骏欧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载体和企业项目,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高精度定位及动态地图等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上的产业化应用。积极引进吉利汽车先进研发力量,建设智能化研发应用平台,开展车载智能芯片、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加大新能源无人专用车、无人公交车等场景示范推广,探索智联汽车出行服务,发展分时租赁、共享汽车等新模式。
4.推广人工智能运用。围绕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汽车、医疗、装备制造、激光、物流、矿井作业等行业领域,推动“现代优势产业+人工智能”,集中开发推广一批5G场景应用,打造全行业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场景。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广应用东华水泥“工业大脑”、云商阿提拉、功力达智能电机工业大数据、祥龙测控煤矿自燃火灾云监控中心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3年内规模以上传统企业全部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
5.实施“雏鹰”企业培育工程。立足全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优选竞争优势突出、科创能力强、未来潜力大的高成长、高技术类企业进行培育,建立“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服务全程跟进”的分层级、分梯次培育机制,“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加速企业崛起发展、做大做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瞪羚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扎实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建立独角兽、瞪羚、哪吒企业培育库,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强化“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加力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全面实行产业“链长制”,绘制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战新产业发展图谱,整合优化改造提升冲床、专用耐火、净水剂、工业陶瓷、铸造、精密加工等基础配套产业,完善产业链体系、密切产业分工协作,补齐产业链供应短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系统化。坚持系统思维,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精密智造等领域,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带动一大批配套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强化平台思维,推进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专业园区建设。重视生活配套,兑现落实涉企奖励扶持政策,推动行政服务提速增效,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专栏1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
一、八大产业集群重点建设项目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吉利高端商用车改造提升及汽车产业园项目、山东泰展威玛电机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伺服电机项目、泰展机电空气悬浮减震器扩建项目、山东鲁联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山东云商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
2.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七星绿色智造产业园项目、功力电机及电机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中一·淄博先进制造产业城项目二期、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一期项目、淄博海昌建设有限公司中建·齐鲁海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淄博隆泰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00台(套)食用菌自动化智能设备项目、泰玺精密制造产业园、山东创大钢丝制品有限公司创大高品质钢丝项目。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山东鲁维制药有限公司VC系列产品工业园项目、鸿庄中医药设备及互联网+现代医院项目、山东金城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350t/a医药系列中间体项目、新建头孢呋辛酸、呋喃铵盐、头孢他啶等系列中间体项目。
4.新材料产业集群:PEKK及氯化亚砜深加工项目、重山光电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锂氟化碳电池生产线建设项目、淄博广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锆制品节能提质及综合利用项目、山东华澳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氧化锆精密陶瓷制品项目、山东淄博电瓷厂股份有限公司电瓷绝缘子项目、淄博鲁蒙金属科技有限公司新建金属材料研发与加工项目、淄博兆新纸制品有限公司2.5米纸板生产线项目、山东众智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铝基新材料项目、科恒晶体有限公司科恒晶体氮化镓晶体基片扩建项目。
5.绿色建材产业集群:淄博市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东方大杭萧钢构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山东颐和俊岭生态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200万m³/年装配式pc构件及400万m³/年城市管廊预制构件项目、淄博绿色建材及纳米新材料集成创新示范园。
6.新能源产业集群:中国船舶动力产业园、淄川区能源中心、章丘至临淄联络线工程(济淄联络线)、淄川区能源中心、山东淄豪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4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7.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鲁联功能性面料智慧生态园项目、鲁丰织染有限公司高档印染面料生产线项目。
8.激光设备产业集群: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项目、光大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装备研发与生产项目。
二、五大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和事项
1.淄川经济开发区。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淄川汽车产业园、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齐鲁激光共享产业园、七星绿色智造产业园、中国船舶动力产业园、云商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区。实施吉利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开发区市政道路及污水管道建设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希尔顿酒店项目、人才公寓、城市综合体、体育馆等生活服务设施项目。
2.淄博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淄博市建陶产业创新示范园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罗村镇园区污水管道建设项目。
3.淄川新材料园区。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比能锂氟化碳电池项目、硼同位素系列电子材料项目、70吨/年热电池关键材料及5万组/年高比能热电池生产建设项目、晟芳铭无尾式金属真空玻璃项目、淄博电瓷厂电瓷绝缘子项目、淄博松阳锆业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锆陶瓷光纤插芯光纤套管项目、淄博易得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新能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山东嘉盛博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铝系列产品化工设备生产失活载体和催化剂综合利用项目、中节能固废处置中心项目。
4.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淄博杰瑞特货叉有限公司年产100万件货叉项目、淄博金开源机械有限公司化肥厂专用煤气发生炉通用机械设备项目、淄博鲁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新建金属材料研发与加工项目。
5.淄博(淄川)耐火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开展双招商引。实施淄博山水水泥有限公司纳米碳酸钙项目、山东永安达耐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吨重结晶碳晶电气元件项目。
三、加速培育新经济新优势
山东功力达电机有限公司智能电机工业大数据平台项目、山东东华水泥有限公司大数据服务平台、淄川区新型智慧城市应用项目、中国移动(淄博)鲁中数据中心项目、山东宝山科技有限公司5G“数字化智慧工厂”项目。
第二节 打造服务业发展新高地
顺应服务业跨界融合大趋势,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改造,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应用,推动物流、电商、金融、信息、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高端化和专业化拓展,文旅、中介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向智慧化和便利化发展。到2025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5%以上。
一、重塑“鲁中商城”新标杆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立足淄川区位交通条件及传统商贸基础优势,依托淄川服装城、鲁中商贸城、通乾服装市场等传统商贸载体,深度研究新兴消费,主动引入知名商业综合体开发运营商,引进知名品牌,丰富商业业态,创新经营模式,改造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商业综合体和专业化现代商贸中心,以市场化方式提升服装城、新星商厦、SM等周边核心商圈,全面提档升级我区商贸服务业,重塑“鲁中商城”新标杆。规划布局淄川建材城,引进家具类品牌经销商,打造全国一站式泛家居用品中心。鼓励发展直播电商,围绕装备、新材料、纺织、服装、富硒农业、有机杂粮等特色领域,支持建设第三方专业电商直播平台,打造具有淄川特色的直播网络品牌。支持商贸企业“走出去”,利用淄博综合保税区等发展跨境电商,搭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社区电商团购、无接触零售新模式,布局一批城乡无人便利店、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24小时便利店等智能零售终端,提升数字化商贸水平。
二、建设现代物流示范区
充分发挥沾临高速、滨莱高速、济潍高速、滨临高铁、张博铁路等重大交通优势,适应产业聚集对大量物资商品流通需求,瞄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打造辐射鲁中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提升商品物流集散能力,重点建设海尔新星物流公路港等一批物流园区,在经济开发区、罗村、昆仑等交通节点区域布局一批智能化物流集散中心。强化大宗货物物流运输能力,加快“公转铁”步伐,发挥青铁鲁维(山东)物流园、张博铁路等优势,整合淄川及周边物流运输企业,利用铁路运输为企业提供安全、便捷、快速和辐射半径大的一站式货运服务,建设山东鲁维青铁物流港,实现货物运输“公转铁”,力争到2025年,全区铁路货物运输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依托齐鲁云商等企业,拓展智慧云仓储新业态,积极推广智慧供货匹配、供应链管理、物流联盟等新模式,发展多式联运、无车承运、甩挂运输等新方式,为传统企业提供电商交易、智慧物流、云仓智联、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技术输出等一体化服务,数智化赋能企业转型。围绕富硒特色农产品、医药、生鲜等领域,创新发展冷链物流新业态,打造智慧冷链物流云平台。
三、打造鲁中医养健康养老基地
充分利用淄川区东部山水生态、富硒资源、艾草产业、中草药种植等优势基础条件,依托淄川健康产业园等载体,与中药生产企业山东华洋制药形成上下游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创建鲁中区域性医养健康养老基地。创建“智慧养老”平台,建立老年人信息采集、老年服务宣传、老年人网上服务与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开发运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呼叫系统,通过与智能终端的有效对接,实现“互联网+养老服务”,实施一批医养一体项目,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各类社会主体服务供给,让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机构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增添淄川北宋王樵“忠孝文化”带动效应,着力打造“淄川孝文化”品牌。
四、大力发展现代智慧金融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旨,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为支撑,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有序、风险可控、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依托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银行,以及齐商、农商、民生、浦发、招商、中信、威商、北海村镇等商业银行,鼓励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打造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融资服务,提升金融创新和支撑全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引进新型金融机构与改造提升本土金融机构并重,探索建设淄川金融集聚区,引进创投、保险、基金、信托、债券等各类机构,大力发展金融区域性总部经济。
五、树立“全时段、全领域、全空间”消费新标杆
聚焦建设辐射周边区域的消费目的地,依托淄川特色资源优势,强化民生导向,释放多领域、多层次消费活力。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引导“全时段”消费。依托月亮猴魔法夜市、城里大街商业区、SM城市广场、吉祥路商业街等商业区域,综合运用环境提升、交通配套、街景亮化等手段,导入特色餐饮、住宿、娱乐、批发等老字号、品牌店、新物种,加大投入打造夜间经营场景和集中经营区,树立夜间经济地标。培育特色资源市场,拓展“全领域”消费。围绕鲁青瓷、工艺琉璃、富硒、山水养生等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特色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包装,积极开拓休闲康养消费市场。完善城乡服务业网络,打造“全空间”消费。借势“互联网+”,引进和利用O2O等新模式,加快完善教育、文娱、医疗、养老、托幼、家政、便利店、维修、保安等乡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完善社区办公系统、实体服务系统相结合的乡村、社区服务体系,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升级。
专栏2 “十四五”期间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山东日日顺新星物流有限公司海尔新星物流公路港建设项目、山东齐鲁云商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齐鲁云商云仓智联项目、青铁鲁维(山东)物流园项目、中俄互贸平台项目(三套车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淄川健康文化产业园、淄川万达广场项目。
第三节 加快现代农业进程
坚持高点站位,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资源优势,破除制度障碍,激活要素资源,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围绕打响天然富硒特色种养品牌、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主攻方向,搞好乡村产业布局,集成政策项目资源,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尽快构建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淄川模式。
一、加快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打造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和示范主体,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省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和示范主体。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鼓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发展休闲旅游,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培育食用菌、富硒农产品等10亿级产业集群。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粮仓、数字果园、数字菜园、数字牧场、绿色智慧物流、农产品网络电商,推动农产品优质优产、优品优价、快速通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四链重构”,加速“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价值,开辟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推进农业与工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唱响“生态淄川”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着力搭建新型发展平台
坚持平台发展思路,围绕企业所需,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展会论坛、品牌培育等一系列平台,助推农业发展。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省级现代农业园尽快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工商资本进入企业发展。加快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在加快推进西河镇凤凰山、岭子镇俊岭农业、罗村镇河东生态园3处田园综合体建设基础上,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健康休闲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生态、经营、社会效益互惠共赢。实施“百企建百园”工程,发挥七河花菇、久润富硒、俊岭农业、河东生态等六大园区集群集聚效应。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区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20家。组织实施全区农产品原产地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全区所有“三品一标”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体系;继续组织做好全区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工作,全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加快数字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参与淄博市智慧农业平台建设,推进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运用电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态、嫁接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农村集体产权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三、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联合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适度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率年均增长2%左右。坚持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结成紧密利益联结关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在引进米粉、山楂等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企业,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区域,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力争每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有量在1000家以上,全区土地适度规模化率达到50%以上。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创响工程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有效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农业品牌宣传推介平台,对优势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推介,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精深加工品牌。围绕天然富硒品牌,以“富硒淄川·健康之源”为主题,以创建“中国健康农谷”为目标,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淄川富硒产业园)为载体,放大资源优势,做活特色文章,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提升北方硒都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着力加大产品培育和园区提升力度,加快发展优质小杂粮、林果、中药材、食用菌、畜牧等特色产业,向外通过宣传推介、品牌认定、电商下乡、平台搭建等模式,加快培育一批高品质、有影响的淄川农业金字招牌,争取尽快把淄川富硒做成国家知名品牌。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注册自有品牌,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山东省知名企业品牌。采取“区长代言”“网红带货”、参加展会、专题报道、信息推广等形式,发挥七河生物、俊岭田园综合体等工程作用,全力推广县域特色农产品,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农产品。“十四五”期间,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30个以上。
五、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持续用好改革创新招,围绕破解产业振兴难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金融等领域、从富硒等产业,逐一制定改革推进方案,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产销一体、链条分工、共建共享、互惠共赢六位一体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和产业带动架构,激活现代生产要素,实现小农户融入大市场。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清产核资成果用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抓好涉农资金统筹改革,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领域。
专栏3 “十四五”期间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
淄川乡村振兴峨庄示范区项目、淄川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香菇智能化培育种植产业园、淄博淄川俊岭农业专业合作社田园综合体项目、淄川区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淄博新好农牧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年出栏15万头生猪一体化聚落项目、凤凰山田园综合体项目、智慧化香菇种植培育基地、裕翔德智慧大棚建设。
第四章 创新驱动发展 构筑创新创业创造新高地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创新赋能行动,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畅通技术研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形成渠道,构建高效、顺畅、协同的优良创新业态,形成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良好局面,加快建设科教强区。
第一节 加强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平台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梯次培育创新创业创造平台,推动源头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打造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地。
一、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积极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目录,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科技研发、高峰论坛、银企对接等开展系列活动,构建众创、众包、众服、众筹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支持创建大学科技园、创客学院、创业大学、科技企业加速器等载体,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网上创新工厂、虚拟创新社区和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的创业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积极落实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到我区创新创业,建设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推动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高深度、更高层次发展。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承接济淄同城发展、济淄科创走廊辐射,推动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协调联动发展。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立足企业实际需求,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校地融合发展,支持企业依托各类研究院设立研究中心,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加快山东理工大学淄川创新发展研究院建设,吸引金城生物、鲁维制药、镭泽激光等研发中心入驻,筛选重点合作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对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实现产学研精准对接,促进科技合作项目落地转化,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工作站等研发合作机构。每年引进转化高新技术项目30个以上,实施一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力争到2025年,将“三百三行”活动品牌打造成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品牌,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家以上。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推动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淄川创新发展研究院等重大发展平台建设发展,新建一批省、市重点实验室,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加快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建设,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提升淄川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三百三行”活动打造为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品牌。力争到2025年,建成5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20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数达到60%以上;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淄川创新发展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发展平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地位和主力军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集聚,综合提升企业创新发展、领先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水平。
一、加快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
进一步强化“产业组织”理念,按照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目标,通过开展培训、政策激励、龙头带动、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先行投入和组织研发,积极协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补助和奖励,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初创型科技企业为后备力量的高技术企业集群。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实施企业创新项目负责制,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竞技活动,实施“个转企”“小升初”“规升巨”企业提升计划,加快培育更多“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和“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实施“旗舰”“雏鹰”企业培育工程,优选培育20家领航企业,30家潜力企业,建立“措施量身定做、政策集中倾斜、服务全程跟进”的分层级、分梯次培育机制,“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加速企业崛起发展、做大做强。经过几年努力,通过培育力争使销售收入过百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家左右,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达到7家左右,瞪羚企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
二、扎实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创新与创业、技术与资本、科研成果与市场有机对接融合,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参与产业创新联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知名科研机构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共建技术开发联合体。深入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引导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工艺、产业链条上寻求新突破,创造更多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以节能环保、技术突破、产业链延长、装备和产品升级为主攻方向,实施“以技术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战略,鼓励企业对落后技术进行改造,确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约束性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到2025年,累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5年力争达到50%以上。
三、实施重点产业和领域科技攻关
抓住济南经十路东延机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主动融入齐鲁科创大走廊,在沿线抢先布局医药化工、服装纺织、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专业园区,借力“百名专家淄川行”,在国内外科技前沿引进转化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应用。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载体链条,集聚“政产学研金服用”支撑要素,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淄川试验、转化和推广。健全技术经纪人制度,打造综合性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建设一批产业中试、检验检测、成果熟化基地,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围绕淄川区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开展培训、政策激励、龙头带动、强化服务等措施,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具备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能力的企业集群。积极培育智慧园区、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兴产业集群。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产业前沿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第三节 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不断拓宽科技投入渠道
综合运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财政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以市场机制带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统一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融资体系。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带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信用贷款、保险等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推进科研项目经费及补助工作,鼓励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先行投入开展研发项目。进一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增长机制,逐年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确保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的比重持续增长,科学技术支出稳步增长。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
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淄川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补齐基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短板,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和转化实施。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引进和培育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和转化实施。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铁拳”专项行动,推进专利维权执法常态化,有效整治专利侵权和假冒行为。完善版权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违法侵权企业档案,加强对违法失信行为的社会信用监督。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市场引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促进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可持续发展。针对淄川区优势产品和重点领域,制定品牌推进计划,建立名牌企业数据库系统,优先培育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品牌,推动产品、服务质量品牌高端化。力争“十四五”期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4件,申请专利6000件以上。
三、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最大限度激发释放创新创造活力。完善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落实追踪问效制度。鼓励支持企业与相关创新研究单位、高校有效对接,促进研究院校的创新技术和成果向各类企业领域辐射和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企业生产协同发展。规范科研财政投入经费管理,强化绩效管理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的引导和使用效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开放型创新科技体系,加快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数据库和科技报告制度,通过科技推广、科技示范、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交流合作等方式,组织开展产学研成果洽谈、交易等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四节 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一、加强各类人才引进培养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引进并使用好人才,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淄川区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完善“五位一体”柔性引才机制,坚持外引内育,用足用好“人才金政37条”,扎实推进英才计划、“三百三行”、科技副总选派等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立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和园区,依托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以及行业技术领先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实施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努力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事业单位“优才计划”,创新实施“人才回引计划”,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提升“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创新专场招聘组织方式,继续开展校园招聘。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二、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推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创新采取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技术入股、退休返聘等方式,落实科技成果收益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等政策,搭建科技成果处置转化平台,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优化提升高层次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促进更多优秀人才向淄川区聚集。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聘请咨询专家、兼职工程师,进行技术合作、人才租赁、建立“院士工作站”等方式引进国内外智力。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积极落实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专项政策,着重鼓励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集聚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做大做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三、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推动校城深度融合,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煤炭技术学院(淄矿大学)等驻地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档次,发挥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优势,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青年技能人才队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等培训方式。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继续开展“淄川区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推进校企“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强化新型学徒制度,搭建人才招引新平台。推进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力争引进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8000人。
专栏4 “十四五”期间双创重点建设项目
淄矿大学建设项目、淄博瀚森水泥有限公司新材料研究院项目、山东凯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新兴材料关键单体产业化及其政产学研联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