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宣传培训与媒体应对指南(1)

栎淅 阅读:39 2024-12-13 10:18:49 评论:61

应急宣传培训与媒体应对指南(1)

第一篇 应急宣传 第一章 应急宣传概述 应急宣传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内容之一。它是以应急知识普及、应急预案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为中心内容进行宣传的行为,能够有效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效果。 在我国,全面加强和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05年以来,国务院分别下发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进一步重视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2005年,国务院应急办专门设立宣教处负责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工作,下发了《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对应急宣传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 做好应急宣传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1、应急宣传的概念 一、宣传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给宣传下了这样的定义: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宣传”这个词,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蜀志·彭策传》:“先生(刘备)亦以为奇,数令兼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现代意义的“宣传”一词,据说源于1622年罗马天主教教皇格雷格利十五世创立的宣传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名字就叫宣传(propoganda),通过教士向世界各国传播教义。 在西方,宣传原指“散播宗教教义或哲学的观点”。但现在经常被放在政治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在西方现代政治运作中,政党和政治人物相当重视通过宣传包装形象,以寻求获得民众支持来取得政权。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期间,拥有自己专门的竞选顾问团队,帮助他策划竞选形象包装、活动安排等;他还经常参与各种电视谈话节目、拜会选民等公众活动,以求增进公众对他的了解。 无产阶级领袖和政党也相当重视宣传的重要作用。列宁曾经说过,“工人阶级队伍中不会自发地产生先进的无产阶级思想,必须靠强有力的宣传和灌输”。向群众宣传我们党的最新理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无产阶级宣传家也非常注重对宣传手段的研究。列宁就曾将“ 灌输” 和“鼓动”两种不同的宣传方式加以比较。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的按语中,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并且强调 “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43~第244页)。”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宣传思想工作历来是党的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条重要的战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指导地位的确立,都经历了反复学习、宣传的过程。 二、宣传的类型 宣传按内容分为政治宣传、宗教宣传、军事宣传、商业宣传、科技宣传等。宣传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人际间面对面的宣传,要运用语言、姿势、表情等宣传手段;面向大众的宣传,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理论文章、文艺演出、新闻报道也可作为宣传手段;一面旗帜,一枚徽章,一套制服,一座博物馆……都可以成为宣传手段。 宣传还可按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灌输、鼓动、教育、劝说、诱导、批判等。 三、宣传的特点和功能 尽管宣传可以划分为各种形式和不同层次,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目的性。所有宣传者都旨在影响受众,力图使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行动。 2.倾向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倾向性不仅表现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宣传者所宣传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他们所运用的手法上。 3.社会性。一般说来,宣传都要面向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以求影响最大多数的受众。 4.现实性。表现在宣传目标、宣传材料和宣传效果等方面,没有现实的宣传目标和宣传材料,就不能获得现实的宣传效果。 5.附和性。宣传往往依附于其他的文化传播领域。新闻是宣传最易依附的手段,原因之一是宣传能借力于新闻告知的职能而获得影响受众的机会;其次是新闻客观报道的形式容易掩盖宣传的目的性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教育也是宣传易于依附的领域,因为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们通过接受教育获取有关社会的和自然的各种知识,建立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因而高层次的宣传即灌输最容易在教育领域发挥效能。文艺也是宣传的一种好形式,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效果显著。 宣传具有激励、鼓舞、劝服、引导、批判等多种功能,其基本功能是劝服。即通过多种内容和形式,阐明某种观点,使人们相信并跟着行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宣传活动,制定了以启蒙、教育和组织群众为目的的无产阶级革命宣传的战略目标,把宣传和组织联系起来,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宣传理论和宣传形式,从而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促进了人类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宣传过程中,贯串着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方法问题。宣传过程中的战略制定,有心理动态说服和社会文化说服两种方式。心理动态说服,是经过宣传改变人的心理,导致其行为的改变;社会文化说服,是通过宣传影响社会文化的价值观,进而建立新的价值观,达到改变社会和个人行为的目的。宣传过程中的战术手段,可以从宣传者的态度、宣传内容的强度及宣传形式的灵活度等主要方面加以设计。 四、应急宣传 应急宣传是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传播应急管理理念、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和技能等内容,以提高社会公众的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的社会行为。 2、应急宣传的意义 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国民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例如,美国在民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方面就相当重视,联邦和各州政府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内容详实具体,针对性、可操作性很强。如联邦政府紧急事件管理局将核电站、火山点、地震活跃带、恐怖分子可能攻击的目标等资料广泛印发给政府各部门、企业和民众。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国家,政府特别重视对国民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如为了对国民进行防灾知识培训教育,日本各地设有许多由政府出资兴建的防灾教育中心,免费向国民开放。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相对来说较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深入推进应急宣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开展应急宣传是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火山、地震、飓风、冰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事故灾难不断涌现,SARS、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出现,恐怖袭击、政治危机等社会安全事件此起彼伏,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不断加大。目前,政府和民众已经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突发事件发生时不能够仅仅依赖政府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在等待政府或外在的有限资源时,往往失去了抢救的黄金时机;而如果在事前对广大民众进行宣传,增强他们在第一时间进行互救和自救的能力,将大大降低生命和财产损失。随着我国国力的显著提高,转向这种以事前防范为重点的手段,已经有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尽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经势在必行。 2006年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这样一个节目:深圳市南山区小学7岁的学生袁媛看到她的父母亲双双昏倒在浴室里,性命攸关。浴室里煤气还在蔓延,一家人性命悬在一线之间。紧急关头,袁媛用力打开浴室门,迅速关上煤气,用衣架捅开窗户,然后跑到屋外拨打110、120求救电话,准确报出位置,使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从而成功地挽救了父母的性命,小女孩袁媛也被评为当年“中国骄傲”人物,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誉。 二、开展应急宣传是提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迫切要求 在领导干部、公务员、应急救援人员等群体中大力开展应急宣传工作,让其了解掌握充分的应急知识、应急法律法规和应急处置的科学方式方法等,可以大大提高他们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企事业单位员工、大(中、小)学生、普通群众等社会公众中广泛开展应急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其应急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他们应对危险时的处置能力,形成社会公众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与政府形成强大的合力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007年7月27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遭受强暴雨袭击,导致全县大面积受灾,部分乡镇供水系统被损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较大影响。当天晚上,该县潭溪镇朱雀洞村枞树坪组地质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后,就是利用 “五个一”(即一本书、一张图、一个喇叭、一面铜锣、一个手电筒)中的一面铜锣发出的预警,村干部接警后迅速组织村民紧急撤离。由于转移及时,尽管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和损毁,但全村487名村民无1人伤亡,取得了应对处置工作的圆满成功。国务院应急办和中央电视台将这一事例在《应急一线》栏目中作了典型报道。可以说,正是当地政府应急宣传方面的工作扎实到位,在险情发生时,地质隐患看守人员能够凭借知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全村群众有效配合,才取得了这场与地质灾害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三、开展应急宣传是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的重要举措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一地的突发事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公众感触不深,因而危机意识一般比较淡薄,对突发事件往往漠不关心。通过应急宣传,使广大公众认识到突发事件的预兆、发生后的巨大危害和严重后果,促使公众增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感,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识别能力,从而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 2004年9月5日,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突然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人员伤亡。县工作组及时赶赴现场,监测中,发现紧邻区域也出现大面积滑坡征兆,周边有68户人家(320余人口),在附近的万开高速公路上,还有400多人在施工,情况万分危急。工作组当机立断,迅速组成抢险队,包户包人开展宣传教育和疏散工作。当部分群众心存侥幸,不愿撤离时,工作组把已经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告诉群众,说明一旦邻区也发生大面积滑坡,将造成人员更大的伤亡,而种种迹象表明,危机已迫在眉睫。对少数仍然不愿撤离的,则采取非常手段强制撤离,最终把险区群众全部撤出。撤离不久,巨大的滑坡将村落全部吞没。如果不是及时发现滑坡征兆,采取积极的应急宣传和紧急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应该说,通过近年来的应急宣传,广大公众对应急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对应急知识有所掌握。但总体来说,公众的应急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有待增强。 就拿大家在汶川地震对湖南省局部地区造成的余震中的反应和行动来说,就有一些问题:一是不少干部反应不灵敏;二是不少同志危机意识不强,在地震时还乘电梯逃生;三是应急知识教育从娃娃抓起的责任重大。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长沙市内有几所小学的师生在感受到余震后,马上在校园里拉响了警报。其中一所校园中的韩国学生听了警报后随即注意了对自己的保护,而大部分国内的孩子就只觉得好玩,没有注意风险防范和自身保护。 因此,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已成为全面推进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应急知识宣传普及,使公众认识到突发事件的严重性,能够促使全社会增强预防突发事件的责任感。通过对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应对突发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应急宣传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应急宣传的目标 做好应急科普宣教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和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讲,应急宣传工作,要实现如下目标: (一)增强全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 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不高,在很多群体的群众中都没有危机防范意识。这种状况使得他们很容易成为突发事件中损害的对象。四川汶川地区处于地震多发带,但当地的房屋建筑设计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对地震相关知识缺乏系统地宣传普及,而且在地震后才组织编写地震救灾手册。可以看出,当地政府的防灾救灾意识比较薄弱。由于灾害及其防御和救助知识在社会上的普及率低,民众对灾害的提前防御意识也比较薄弱,主动有效防灾的行为不多。防灾抗灾知识的欠缺大大制约了政府和民众应对灾害的心理承受力和防范能力,从而影响到整个灾害防御和救助的效果。 2010年6月1日上午,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法院庭审过程中,发生严重枪击事件,1名当事人持枪扫射,导致3名法官当场死亡,3名法官受伤,凶犯当场自杀。在凶犯行凶过程中,其中有2名法官试图抢夺凶犯的枪支,结果由于缺乏专业擒拿知识和技能而造成自身伤亡。枪击事件发生时,一般群众(如果没有特别敏捷的身手)应该找地方隐蔽,这样才能避免伤亡。从永州枪击事件可以反映出:目前,不仅一般普通民众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甚至连政府公务人员也相当欠缺。因此,只有加强应急宣传工作,才能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增强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仅仅具有安全意识还不足以很好地应对各种危机和风险,只有具有正确的应急知识和良好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应对。灾害现场最好的、最有效的救助是自助互助,但这种救助能力是和平时的科普宣教工作紧密相关的。 2003年“非典”发生时,因为社会公众缺乏正确的应对知识,普遍认为醋、大蒜和板蓝根冲剂等能够驱除病毒,于是疯狂抢购,导致这些商品在广东、湖南、北京等很多地方的市场上脱销。有的地方1瓶醋甚至卖到了几十块钱,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破坏,遇难人数近30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缺少识别灾难预兆和应对灾难的知识和经验。当时有一位11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史密斯随家人旅游,她看到海里突然露出来很多海生动物,当时有不少游客去捡拾这些东西,她想起老师在地理课上讲到的海啸征兆,马上意识到会有危险发生,立即向身边的大人发出了危险信号。经她提醒,有300多人紧急转移,保住了生命。因此,只有政府部门注重加强应急宣传,将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普及到全社会,才能提高公众的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能力。 (三)提高各级各部门的应急管理水平 政府部门自身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与领导干部、公务员的预案编制、社会动员、综合协调、应急决策、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平台运用、媒体应对等能力的高低息息相关。而领导干部、公务员的上述诸项能力的养成,与应急宣传培训的投入力度紧密相关。2003年的SARS危机,暴露了政府部门在应对这类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在媒体应对、社会动员、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许多不足;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显示出了政府在应对重特大突发事件时高效、快速、有力的处置能力,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短短5年时间内应急管理水平的质的飞跃,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应急宣传的基本原则 做好应急宣传工作,必须把握以下4点原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提倡的优良作风,也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要把应急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不仅要宣传相应的理论,还需要联系实际、结合实践进行宣传,找准宣传工作的切入点。根据统计,在一般的培训教学工作中,理论占30%,实践占70%。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将理论理解得更为透彻清楚并能运用理论来分析遇到的现象。应急宣传工作也是同样如此,大量结合具体情况宣传解读应急预案、应急常识、应急技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方式方法等,能够使枯燥的应急管理理论转变为鲜活的应对方法,取得宣传工作的实效。因此,各级各部门仅仅在口头上、字面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行动上更不能放松。 2008年5月,湖南省邵阳市在进行“应急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主题宣传周活动中,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丰富的应急知识宣传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邵阳晚报在第7版固定的位置开设了公民应急知识专栏,每天一期,分别就当地比较常见的地震、泥石流、崩塌、洪水、森林火灾等应急知识进行了宣传。邵阳电视台综合频道在“新闻眼”栏目中每天有一期应急知识宣传。各县市区媒体都在电视台开辟了应急知识专栏,滚动播放各类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常识,每晚10分钟。每天的黄金时段,邵阳市还利用电子大屏幕,在城南公园对面市农业局的大型电子屏幕上滚动播放农作物病虫害控防技术、森林防火应急办法、禽流感、蓝耳病应急预防办法、高楼失火应急办法等知识,因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每次播放时都吸引众多人前来观看。 (二)学用一致 所谓学用一致原则是指宣传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受众的职业、行业特点紧密结合,与受众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推动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应急宣传的对象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公众等,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所在单位、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不同特点,精选宣传内容,使宣传知识能够切实满足受众的实际工作需要、生活需要,有效提高受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在近几年的应急宣传实践中,湖南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了该原则,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2007年的应急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层单位宣传活动,全省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选择了很多切合实际、满足受众需要的应急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如在学校进行了各种防盗、防火等生活安全知识宣传,有些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了紧急疏散演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按需施教 全民宣教的对象是普通公众。由于广大民众的知识背景、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差异,给宣传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应对突发事件的不同需要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授之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如汶川地震显露出来的应急避险问题,告诉我们地震科普宣传有必要全面、系统地普及地震基础理论和原理,让广大受众明白面对不同震级的地震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该跑就跑,该跳就跳,该躲就躲。教育不可能“一刀切”,让每个受众自己去思索、去理解,效果可能会更好。如让中小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学校、家里、娱乐场所等)分别制定面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应急预案和逃生路线,自己动手又动脑,既有意义又有实用性。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既要保证科学性,也要保证趣味性、生动性,特别是需要采用一些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一些已经发生的且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如电影《龙卷风》、《10?5级大地震》中虽然没有关于龙卷风、地震的任何教育性文字的描述,但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完整播映,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了大自然难以抗拒的力量,促使人们去反思环境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护环境。 (四)讲求实效 宣传本身就是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进行任何宣传活动都期望获得相应的效果。应急宣传的主要目标就是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应急管理水平。各级各部门在进行应急宣传活动时,要善于从宣传的内容、宣传的方式、宣传的场所、宣传的对象等方面找准结合点,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在宣传内容的选取方面,尽可能选择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等内容,以求获得共鸣,增强宣传效果。在宣传方式的选取方面,尽可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进行宣传报道。在宣传场所的选取方面,尽量利用车站、码头、广场、机场等人流量大、受众比较多的地点进行宣传,提高宣传的覆盖面。在宣传时机的把握方面,利用突发事件发生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有利时机,结合救援、调查等工作的开展,及时、动态地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宣传效果。大力宣传应急处置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先进事例、成功经验,提高全社会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针对宣传对象不同的特点,细分受众层次,有针对性地选取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力求获得实效。 4、应急宣传的主要内容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05〕90号),要求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教活动。应急宣传内容广泛,涉及应急管理的整个过程。按应急管理工作内容分为(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按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分为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按突发事件发生的领域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宣传等内容。 一、应急管理理念的宣传 2003年“非典”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积累了很多具有科学性、规律性的应急管理工作思路和理念。加强对这些成熟理念的宣传,不仅能提高政府和全体社会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进一步认识,还能促进全社会应急管理工作思路的积极转变,有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总结下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下应急管理理念: (一)必须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第一追求 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落实到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 (二)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建立健全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必须要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将成功的做法和规律性认识通过制度建设予以升华,并最终形成一系列法规、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近几年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一些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和危害性不断增强,应对难度不断增大。因此,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总结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应急管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必须坚持强化基层、源头治理 突发事件大多发生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也多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整合资源,有效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五)必须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因为其复杂性、耦合性等,给应对处置带来较大的困难。只有做好常态下的防范工作,深化预案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搞好宣教培训、加强应急演练等基础性工作,尽可能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才能把握非常态下应对工作的主动权。 二、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涉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文件111件。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它是在认真总结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经验教训、借鉴其他国家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根据《宪法》制定的一部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法律,是政府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北京市、辽宁省、湖南省等省市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了应对法实施办法,这对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保障地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此外,各地在消防、防震减灾、交通安全等方面都制定了地方的实施办法或者实施条例,细化了具体法律责任。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既要让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掌握这些法律,也要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这些法律,提高全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强化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应急预案的宣传 应急预案的制定者、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往往是分离的。特别是随着相关处置部门人员的变动和应急预案的不断修订、调整,如平时不对预案内容宣传、学习和解读,不了解和不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处置规程,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就会张皇失措。 目前,我国已出台国家总体预案1件、专项预案25件、部门预案80件。就湖南省的情况而言,截至2009年底,已出台省总体预案1件、省专项预案33件、省部门预案52件。宣传国家各类预案和省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宣传地方各类预案,对提高社区、农村、企业等基层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宣传解读预案的主要内容和处置规程,让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群众能够了解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类社会主体和人员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权利、责任与义务。 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工作是搞好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着力点,是积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应急知识的宣传 (一)按照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 事前、事发教育以了解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事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逃生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作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这里重点需要培养2种能力:一种是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即个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保护自己并尽可能对他人施以援助的能力,包括求生的技能、求助的方法、自救的技能和互助的技能等。另一种是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个人的心理抗打击力和抗受挫折等能力,做到面对突发事件临危不乱、沉着应对。事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公众为重点,加强心理疏导,抚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二)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领域的不同特点开展宣传 宣传中要重点介绍本地区多发的、常见的洪涝、旱灾、地质、农业生物、气象、地震、森林火灾、煤矿事故、安全生产等重大事故灾难、重大疫情(如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的有效处置方法和应对措施等。 (三)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通过介绍国内外应对突发事件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并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采取应急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