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范文
在初中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是每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学习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让家长担心,而且这种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可终生受益啊!那何为“独立学习”?又如何“引导独立学习”呢?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是一生之餐啊!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
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偏向于个人独立学习。如“影响蒸发快慢的有几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放在太阳下晒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这样的许多办法,哪些方法道理是一样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放在太阳下晒,是一类的;用电风扇吹是一类的;尽量把衣服摊开是一类的。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与液体的温度高低有关;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有关;与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偏向于学生之间合作脱离教师的独立学习。我注重知识的章章清,同时在知识的章章清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品格,培养学生学会担当的情怀和品质。措施是:在每章知识讲完以后,我都要检测学生学习知识的状况,然后根据试卷题的难易程度花0.5课时或一课时来消化物理试卷——把物理试题自己做错了题弄清楚。在认真批改完试卷完后,我就要把“良”级别和“优”级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特别把他们培养成我的物理教学小帮手。先表扬他们,再给他们委以重任:他们是班上的精英,要担当班上物理成绩的盛与衰;然后叮嘱他们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把试卷上每一道题必须吃透,不懂得的知识必须亲自来问教师,否则要严厉挨批评。最后在此试卷消化课上,采取自愿自主的原则,叫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帮一个物理学困生,把“一帮一的模式”建立起来,“帮主”和“帮员”的关系一直坚持到期末;对“帮主”和“帮员”还要进行考查,考查办法:一方面我直接调查他的帮员们,他们各自“帮主”们的尽力没有。同时调查“帮主’们他们各自的“帮员们”积极问问题没有。最后教师随意抽查一个学困生把试卷拿到教师面前,叫他把错了的题中的一个题把正确的思路讲给教师听,若思路清晰则“帮主”和“帮员”都努力了;否则“帮主”和“帮员”都要追究责任。二方面,通过学校组织的阶段测试,查看学困生阶段检测的物理成绩是否提高来考核这些“帮主”们。做得好的同学,我会给他们在班上鼓励,同时上报给班主任作为评“优秀学生或学生干部”等称号的重要依据。这样长期一来,“担当”的品质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已慢慢培养出来,同时给我们的学困生带来温暖,尽量让学困生在物理方面不在学习困难。三方面,平时作业遇到难题或者教师有意把知识加深的题型而做不出来时,教师要求“帮主”们互相讨论切磋寻找答案,确实思考不出来才来问教师,这种“逼迫”式独立学习方法让这个班集体时时刻刻充满了团级,互助,互爱的氛围。
综上所述,这种学习方法一旦培养起来,学生学习一天比一天有趣,到中考那天,学生的信心是满满的!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生活经验 民主平等 兴趣爱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才是综合实践的主体。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有一定局限,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因此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实践方法会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更是离不开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当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实践方法,活动起来就会如鱼得水,活动就可以顺利开展。我认为学生实践方法的指导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
这学期在新接的班级里,男生人数较多,刚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打架事件”的报告,这让我很是头疼。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问题出现的根源,然后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学生研究的课题。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我发现引导学生提问题时,学生提的问题要不是过大,无法开展,要不是就过于多、杂、乱,不适合研究,如果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就可以让他们围绕具体的生活主题,提出重点问题,这不仅突出综合实践性,而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于是我就以开学初的“打架事件报告”为内容引导学生提问题。上课铃响后,我话音一落,一些同学纷纷开始告状:小鹏做操的时候故意踢我一脚;下课的时候把我的书本踩下去……小鹏不服气指着一个告状的同学:“我上次看见你还去打低年级的学生,老师没有看到而已……”教室里像是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你揭我的短,我告你的状。我不动声色地等学生说完:“同学们说得很好,可谁能从刚才告状事件中发现问题?”片刻安静后,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只顾玩,不顾安全;有的同学不注意团结;有的同学只顾玩不爱护公物……这时我故作高深地说:“如果让刚才同学们说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该选什么主题呢?”最后由学生总结提出主题:我们要怎样安全文明地玩?课堂来源于生活,学生的问题就是学习的开端,就是综合实践课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价值的主题,就能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
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在这时候教师的指导不能把自己摆到专家、教师位置上,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采用引导、研究等方式,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在指导时,教师与学生平等研究、调查、采访不但可以激发和保护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和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敢于探究,敢于创新。比如在一次“家乡卫生”的调查活动中,我组织活动小组到市场进行调查,在这调查活动中,有些同学遇到困难:如市场人员不理会他们,有些商店老板还赶他们走等,这些同学就无精打采地回来。我看到他们这样子,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提示他们:“有些同学调查成功,他们是怎样调查的呢?”这时有些同学就恍然大悟,兴致勃勃地向成功的同学请教。原来调查也有技巧:要找合适的时间,要尊重别人,要有礼貌,等等。最后他们也成功地调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在指导时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民主平等一起解决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安全感,让学生愿意积极地投入活动,让他们能够愉悦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在能力,使学生有下一步活动的信心和能力,使研究活动顺利开展。
三、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它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在方法指导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如教学案例《我爱我班级》一主题。活动要求通过学生自己观察、访问、思考等各种实践手段,了解自己的班级。其中有以下一些活动:制作手抄报《我的班级》,收集热爱班集体的文章并写读后感,为班集体做件事,我想对同学说的心里话。这些活动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活动课题越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越能够较好地操作,越有积极性。活动中教师还要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利用多变、新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观察,在热烈的气氛中相互交流。
方法指导,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活动。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运用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得到深化和提升。教师应切实关注学生对活动方法的强烈需求,从学生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出发,从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方法指导,以真切地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关键词: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培养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鼓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这篇游记游览顺序是什么?在游览双龙洞路上,先由外洞进入内洞有哪些所见所闻吗?路上什么样的景色?这篇课文突出了双龙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
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2)以境引境: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月亮湾》《庐山的瀑布》《烟台的海》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趣,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大江保卫战》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
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树立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成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郑和下西洋》一文时,重点培养学生通过一些语句想象盛况如何?在想象中一是结合景象渗透词义教学,如:“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描写船大“雄伟壮观”描写船多“浩浩荡荡”二是要渗透数字说明规模宏大、装备精良。
支教的学校由四年级至九年级(初三)共680位学生、40位老师组成。学校校风正、行风严、学风浓,以“教师合作发展,学生快乐成长”为教学管理理念、以千年桃溪“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为历史传承精神,努力打造以励志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支教人员主要代班七年级一班的英语课和八年级一班的数学课,每周给九年级备考中考的同学们开一堂交流学习经验的主题班会课,每天晚上就寝前给小学女生们讲励志小故事。
以下是两位支教行员的支教心得:
玉壶存冰心 殷殷似友亲
从人行行员到一名支教老师,角色的互换让我深入了解基层民生、教育现状,也更加由衷的钦佩坚守在基层教育一线的人民教师。短暂的一个月支教生活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崭新的一面,亦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不平凡的一页。
支教的地点是中支的扶贫点——婺源县龙山村中心学校。临行前,项目负责人向我们大致描述了学校环境及龙山村的整体情况,并嘱咐我们认真规划好这一个月的生活工作安排,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来到学校后,我们发觉与原本想象中的“茅草房子、泥泞小道”大有不同。该校为初具规模的九年制中心学校。
农村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便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龙山学校共有学生680余人,其中85%为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打工),家庭教育的重任便落到了年迈的祖父母身上。俗话说“隔代亲,打不得”,祖父母仅仅只能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并且十分溺爱,造就了难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思想引导和正确教育方式的局面。因此,多数留守儿童性格特征普遍表现为非骄即傲或是内向自闭,学习态度十分随性,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从龙山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变化可以看出,中途辍学的人数占到每个班级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校教育责任的加重。然而学校老中青教师存在知识结构断层的局面,青年教师虽然知识结构新颖,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多数青年教师为临时代课老师,自身流动性很大,对学生的熟悉程度不如老教师透彻。因此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有所欠缺。
按照支教任务的分配,我负责代班七(一)班英语教学。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我真正意识到,要上好每一节课是多么的不容易。“想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要有一桶水”。我在每天备课时,除了教授课本知识外,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一方面能使学生们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了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时常与任课老师沟通,向她们请教。
课余时间,我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心声。许多学生对于“为何要读书”感到十分迷茫,觉得读书不仅苦、累,而且远不如打工挣钱有价值。针对这一点,我抽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班会课,与他们分享了我的校园生活,并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实质与重要性,让他们以我为窗口,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
在得知我即将完成支教工作离开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给我写下了满满三大张纸的离别寄语;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学习委员黄文婷哽咽着说到:“希望小刘老师能一直教我们。”
一个月的支教生活中,我充分的融入了七(一)班这个小家庭和龙山中心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短短的一个月,我看到了基层人民教师默默耕耘的无私奉献,我感受到了他们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赤子之心,“最美的乡村”因为有了他们而更加美丽。
感谢·感动·感想·感悟
这是一个中国最美的乡村,这是中国最美乡村的一个最美季节。婺源,这个中国最美乡村,因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闻名中外。三月的婺源,正是万物回春、油菜花开的季节,蓝天碧水,遍地黄金,花海连绵,蔚为壮观。
这是中国贫困地区一群最普通的孩子,这是一群最普通孩子中国梦最普通的开始。龙山中心学校,一个离婺源县城有着二十多公里山路的偏远学校,承载着周边20多个自然村四年级到九年级的义务教育,孕育着村民们教育孩子的人生梦想。
这是人民银行南昌中支多年坚持不懈支助贫困地区的一个历史见证,这是二名青年行员怀抱全行领导和同事殷切希望在校支教的有益尝试。
感谢
感谢龙山中心学校。感谢李校长根据我们个人特长精心编排教学计划,亲自为我们挑选具有留守儿童特征的对口班级,亲身带领我们走遍周边村庄的山山水水,亲手驾车送我看病就医;感谢其他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他们的热情和坚守,激励我不顾感冒和肺炎的困扰,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欢快的心情,圆满完成首期支教任务。
感谢龙山村村支两委。感谢程书记的嘘寒问暖,感谢王村委的亲力亲为。百忙之中他们带领我们参观了中支扶贫资助的所有项目,介绍了中支希望工程的资助对象,并多次代表村民向中支表达谢意,传递祝福。他们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之心,再次见证了山村人民的厚重与质朴,也让我感受到山区人民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教育、建设美好生活的热切期望。
感谢南昌中支。感谢中支党委提供了一个宝贵的锻炼与学习机会,让我一个来自北方的农村女孩第一次有了亲密接触南方农村的舞台,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正在发展中的我国农村,让我更加全面认识有些落后但非常重要的农村基础教育,让我更加全面认识长期不懈扶贫支教的人民银行;感谢扶贫办、人事处、团委、科技处、上饶中支婺源支行细致入微的安排,也要感谢一起支教的同事,他们的努力让我处处享受中支大家庭的无限温暖;感谢研究处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的加班加点分担了我日常工作的全部,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动
支教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教师。他们过着清苦的生活,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
一个不到15平米的普通房间可能就是5个任课老师的办公之处,桌上堆满了齐过头顶的教辅和学生作业,桌边摆放了冬天取暖的炭炉。而老师宿舍则是一个比办公室更小的单间,摆放了床铺之后,留下的空间也就只能堆放些日常用品和书籍。屋子有些阴暗潮湿,长时间居住很容易落下风湿之类的疾病。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山鼠还会随意光顾,半梦半醒之间,你会听到它们在耳边叽叽喳喳窃窃私语。走过泥土芬芳的操场,就是学校唯一的厕所,遇到炎热天气,惊魂未定的苍蝇必使你措手不及。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样的季节城市与山村确实存在较大的温差。四月初的早上,洗漱时依然能感受到山泉进入水塔之后刺骨的寒冷,但不能因为怕冷,师生就能用热水来洗衣、洗澡,在这里开水的唯一用途就是饮用。当然,冬天里老师是允许用热水洗头的,不过只能用来洗头而已。
如此偏远的山区,如此艰苦的环境,如此清苦的生活,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但只能得到非常微薄的薪水。对于代课老师,待遇就更低了,月工资800元,学期工资4000元,寒暑假无薪。在经济走向全球化和中国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外出打工的浪潮此起彼伏。作为农村高级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为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山村孩子未来的希望,为了减少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为了农村的和谐稳定,他们远离繁华的都市,把智慧和青春都献给了狭小的讲台,献给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他们用一天又一天、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甚至一代又一代无私的坚守完美的诠释了山村教师的光荣与梦想。
还有那群让我感动的孩子们。他们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小小年纪就开始承担家务。在我走访的几个学生中,他们放学回家都是自己烧饭做菜,有的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龙山学校的孩子们从四年级就开始住校,最小年纪只有10岁,十五六个孩子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由于床位不够,部分床位还睡着两个孩子。房子虽小,但被孩子们打扫得非常干净,物件摆放非常整齐。他们自豪的告诉我这是军事化管理的宿舍。学校早上6点响铃,为了打扫卫生,孩子们一般都会在五点半起床。日常生活中,他们自己提水上楼、洗衣服、打饭、洗碗,样样都很能干,在生活自理方面,他们比城里多数的孩子大多都要优秀。更令我感动的是,虽然生活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却非常开朗和自信,经常给我们讲奇闻趣事,与我们嬉笑打闹,拉我们跳舞跳绳,还会出其不意的挑战我们的智商,特别是在愚人节的那天还把我们当作娱乐的天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交谈,主动邀请我们在晚上就寝前去宿舍讲故事,讲城里小学的生活,讲大学的世界,讲名人的励志故事,有时还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欢笑一同哭泣。要是哪天晚上没去讲故事,他们会在临睡前偷偷敲响我们的房门,口中念叨着今晚没有故事了。在相处的一个月里,我看到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感想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容易被人遗忘的希望。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影响人物的荣誉颁发给了伟大的中国农民工,理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应归功于农民工,是他们用离乡背井和艰辛劳动换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这说明了中国农民工的劳动价值和他们为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底层状态和权益保护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他们的子女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却往往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中国神秘的户籍制度堵塞了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的道路,他们留守在农村,与父母相隔两地,在缺乏家庭教育的环境中独立成长。对于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来源于城镇化的中国来说,对于需要保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而言,素质更高和教育更好的劳动力不可或缺,教育公平,社会和谐不可或缺。
下岗再就业,王玉江冻了一天“赚”的两块八毛钱还是出自一位老大娘的善良。调整思路,王玉江明白了下岗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
王玉江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复员后先在铁西副食品厂工作,后调到铁西豆制品厂保卫科任干事。当时企业效益很好,王玉江决心做好本职工作,争当先进。
铁西豆制品厂实行劳动制度改革,王玉江被精减下岗。回家以后的情景可想而知,父母担心:“没有了工作,以后你干什么呀!”妻子含着泪说:“玉江,你没了收入,今后咱们三口人喝西北风吗?”面对父母的担心和妻子的愁容,王玉江沉默了。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压根儿他就没想到自己会下岗。一连几天,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是一遍遍地问自己:“我的出路在哪里?”
几天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找到了一条足以使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世界上的成功者大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他决定下海经商,为自己闯出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拿着父母东挪西借凑来的500元钱,王玉江推起小车,到铁西区九路市场卖起了咸菜。他盘算着一天卖掉100元的咸菜,就可以挣20来块钱,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了。可是头一天,他的美梦就被无情的现实打碎了。那是个三九天,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王玉江的双手被冻得通红通红的,脚冻得麻木了。他不停地跺着脚,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也没有一个人来买咸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一位老大娘蹒跚着走过来,买了两包咸菜,说:“孩子,这么冷,快回家吧,别为赚钱冻坏了身子。”攥着这挨冻受饿、苦站一天“赚”来的两块八毛钱,王玉江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是大娘可怜他才买了他的咸菜呀。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回家的几里路,足足走了几个小时。他饭也没吃,把自己关在屋里,想了很多很多:干事创业咋这么难!是坚持还是放弃?不,不能放弃,一家老小还得靠我养家糊口呢。他咬牙坚持了3个月,最后一算账,不但没挣着钱,还赔了100多元。
初次下海经商的短暂经历,使王玉江长了见识。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终于明白了,当时老百姓的收入尚可,市场货源比较丰富,没有谁愿意整天吃咸菜。王玉江调整了思路,开始转向经营糖果和小食品。一年下来,手里居然也有了点积蓄,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
但是,王玉江不甘心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经过调查,他发现洗涤用品市场需求大,尤其是农村及远郊地区对中低档洗涤用品需求量更大,他决定以洗涤用品批发为主攻方向。思路是明确了,但对于不懂这一行当的王玉江来说,却是一个挑战。他除了请教别人外,还自学了精细化工新品种与合成技术、化学原理、实用化学品配方等知识。经过上百次地走访用户,他逐渐了解了营销窍门。很快,他便成为沈阳、四平洗涤用品生产厂家在沈阳的总经销和总,走上了专业批发商的道路。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王玉江感触很深:“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下岗不能怨天尤人,只有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撑起再就业的一片天。年轻人下岗不仅是挑战,更意味着新的机遇!”
创办爱心产业中心,王玉江坦言:“我以自己的劳动所得为下岗的兄弟姐妹谋一个再就业岗位,心里坦然充实。值!”
有了一点积蓄,王玉江雄心勃勃地扩大项目,要把生意做到南方去。没想到,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1994年的一天,王玉江在马路边上见到一名擦鞋女工同一位女士发生了口角。原来,擦鞋女工不小心把鞋擦出了一道裂痕。擦鞋女工掏出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赔给那位女士。那位女士仍不依不饶,非要1000元赔偿不可。情急之下,那位擦鞋女工跪下,哭着说:“大姐,我是下岗的,实在没有那么多钱赔你呀!”听到这里,王玉江的心颤抖了,他愤怒地掏出自己的钱赔给了那位女士,为下岗女工解了围。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他感到,职工下岗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磨难,更面临着人格上的磨难。自己现在有了一点钱,应该为那些和自己一样下岗的兄弟姐妹做点事情,使他们重新拾起人生的尊严!
王玉江先是投资30万元与铁西区豆制品厂联合兴办了沈阳市八达贸易公司,使20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再就业岗位;然后又在五大批发市场依次设立了商、联销户,间接安置了几十名下岗职工。可是依靠他的经济实力,通过这种方式所能安排的职工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当时仅铁西区就有3万余名下岗职工。怎样才能给更多的下岗职工以帮助呢?王玉江又萌发了创办经济实体,专门安置下岗职工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母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只要你拿钱做善事,我支持你。”
1995年3月16日,一个以生产卫生纸制品和洗涤用品为主,以安置失业、下岗职工为宗旨的沈阳市爱心产业中心宣告成立。从此,一批又一批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下岗职工走进这里,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不但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而且为社会减轻了负担,维持了社会稳定。
--题记
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给人一只鱼,只能当一顿饭。而教给他钓鱼的方法,他就可以一辈子衣食无忧。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早已不仅仅是温饱了,我们有自己的理想、信仰,这时给予一个人欲望及对成功的野性心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个故事,将讲的是有一个工人,家里很穷。他们省吃俭用,勉强能维持生计。离他们家不远处,有一家豪华的大酒店。这位工人师傅却经常带这女儿到那里玩。在这家酒店的大厅里,他的女儿喜欢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感受它的舒适与尊贵;她专心的靠在沙发上看那些服务员热情地招待客人,为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务。
有一次,一位服务生忍不住好奇而友善地问这个工人师傅不消费为何总带女儿来,工人师傅笑笑,憨厚地说:“我们虽然没钱在这里消费,但我想给孩子一个希望,让她知道世上还有那么多美好和富足等着自己去努力,去追求……”
显然故事中的工人师傅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有时缺乏的就是这种欲望,对成功的野心,对胜利的渴望。你是不是在繁忙的学习中忘记了当年的理想?你是不是在艰苦的工作中放弃了旧时的追求?你是否觉得时间匆匆流过而依然迷茫?
事物是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经济飞速发展。而作为基础地位的教育相应来说,却走到了最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要发展,关键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直以来,教师遵循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古脑儿地全倒给学生,也不管能否接受得了。整个课堂就是教师的天下。我们的教学也是这样的,不是教学生学会,应该教学生会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尝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一学期多了,虽然效果现在还不很明显,却也有很深的感触。“四边”教学模式真正体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以前的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而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上课开始,就向学生输送第一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去追求目标。这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达到有的放矢,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以前那种盲目的不知道学什么,该怎么学的局面。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自己只能当导演,而演员必须是学生。学生是演员,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学生展示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大胆发言、上黑板板书、表演的能力和习惯。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只起点拨解惑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始终没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始终不想把课堂完整地还给学生,总想到学生可能这不懂,那不懂,因此,教师讲的时间仍然长了点,话仍然多了点,到后来,时间就不能够把握好,导致没时间做练习题,从而没完成第四个环节。还有就是,由于学科特点,有可能某些学科在使用“四边”模式过程中,要比较难点,特别是时间的把握上。不过,不管哪一学科,只要注意到你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就行了,因为前者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后者则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我们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会学与学会是有区别的。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是不是都必须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呢?这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我想,在教学方面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就应该算是好方法。
(作者单位 重庆市綦江南洲中学)
李安导演说观众水平提高电影水平才能提高,郭敬明导演则是观众水平有多低他的姿态就放多低。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一个授人以渔,一个授人以鱼。其实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实际上也不能说授人以鱼就是错的。李安导演的视野很正统,也是老生常谈,反倒是郭敬明导演的视野让人看到目前中国年轻人有多么渴望那条“鱼”。
《小时代》是争议很大的一部电影,但里面却是真实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真实想法,想要荣华富贵,想要当人上之人其实真不能说是错,但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一些的人,对于追求成功的姿态都显得很狼狈。然而我们还是那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却很少有人停下来问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
虽然那些扒树皮吃观音土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仍然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饥饿感十分强烈的民族。走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但凡你与他们多接触一点,你几乎都能看见他们对成功溢于言表的饥饿感,当他们谈起成功与金钱的时候,那炽热的眼神发着青光,素质差些的哈喇子都能淌一地。在这种人中间,即使你日子小康家庭美满,你也会觉得莫名的恐惧,你时时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不饿是不是我有毛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以上说法出自百度百科。这一名言经常被教育界人士引用,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
然而,前段时间在网络上流传有这样一则笑话:
高僧问一位老师:“一根鱼竿和一筐鱼,你选哪个?”
老师说:“我要一筐鱼。”
高僧摇头笑道:“施主肤浅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你懂吗?鱼你吃完就没了,鱼竿你可以钓很多鱼,可以用一辈子!”
老师说:“我要一筐鱼之后把它卖了,可以买很多鱼竿。然后把鱼竿租给别人,收租金,再自己留一根杆继续可钓很多鱼……”
高僧说:“阿弥陀佛……贫僧不想和你们当老师的说话!”
这则笑话细细想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延伸到体育教学中,若我们能让学生拥有足够多的“鱼”,也未尝不可。本文试图打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单向思维,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合理把握体能与技能教学,授人以鱼或(和)授人以渔。
二、体育教学中的“鱼”和“渔”
(一)什么是体能
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体能(Physical Fitness)一词最早源于美国。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德国人将之称为工作能力,法国人称之为身体适性,日本人称之为体力,中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学者将之翻译为“体适能”。一般而言,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本文把体能与“鱼”画上等号。
(二)什么是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
运动技术是指合理有效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运动技能是经过人的学习而被人格化的运动技术。对运动技术人们宜用“学习”一词来表达,对运动技能宜用“掌握”来表达。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一种能力。它的形成要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的过程。本文把技能与“渔”画上等号。
三、“鱼”和“渔”的把握
国家层面把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推到空前的高度,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发展学校体育,摆脱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趋势。目前,许多学校已经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按规定开足体育课、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举办各种校内体育竞赛。体育课上,新课程标准把课课练从历史舞台请了回来,主要为了解决“鱼”的问题。“体艺2+1”方案的出台,给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们,指定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主要为了解决“渔”的问题。令许多小学一线体育教师疑惑不解是的,“鱼”和“渔”到底如何把握才合理呢?
(一)自我定位
首先我们要做好自我定位,你是一个擅长于教学生技能的教师,还是擅长引导学生进行体能练习的教师,或者两样兼有。我们只要做好一方面,笔者认为就合格了,两样都能落实是最理想的。在小学阶段,要么指导学生扎实学会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杜绝“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的教学,这是“体艺2+1”的中心思想。如果学生学会了运动技术,课余时间就有兴趣去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术在长期的“玩耍”中提升为运动技能,从而体质自然得到提升。要么“野蛮其身体”,改变“软、硬、虚、笨、晕”的现状,为初、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体育课程体系
1. 按水平规划
在小学阶段,如何才能杜绝蜻蜓点水和低级重复式的教学?首先,一个班的体育老师要相对固定,采用大循环制的任课方式。其次,体育科组应该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要求,规划整个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例如,我校在体育教学上,统一的思想是严抓课堂常规,将篮球和毽球作为重点项目贯穿于小学体育课堂的始终,国家体质测试项目和学校运动会项目作为必学教材以应对大环境,柔道作为特色项目培养一部分学生的特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如此执行三年多来,大部分六年级毕业的学生,对篮球和毽球的掌握很好,少部分学生在柔道项目上已经多次代表宝安区参加深圳市甚至广东省的比赛斩获荣誉。校园足球的开展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如何推进足球进校园,必然与体育课堂教学分不开,这是我校2015-2016学年度需要规划的项目。
2. 按周规划
2014年7月,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表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中,在总课时减少的情况下,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提高为4节,高中每周2节提高到3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要求,2015-2016年度开始,深圳市所有学校将全面实现小学各年级每周安排4节体育课。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学校能认真落实这些政策,加上每周4节体育课,无论在技能还是体能上,孩子都会有很大的收获。以我校为例,除了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当天会安排最后一节课为体育活动时间。为了保证体育活动有力执行,将这节活动课排入课表,固定安排科任老师看管,体育教师轮班指导,计入工作量。那么,每周的体育课在“鱼”与“渔”的抉择上,同样要有个规划。以每周4节体育课为例,按技能和体能的搭配模式规划4节体育课和1节活动课,如下表所示:
当然,以上模式只能做个参考,体育教师们应该根据学校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规划好学期计划和周计划,对技能和体能做个合理的分配。表2中所提到的体育活动部分,补充体能练习,应该由体育老师具体指导,尽量在徒手、两人或多人配合的情况下,达到体能锻炼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每天体育活动准备诸多体育器材的麻烦,降低安全隐患。
(三)按课时规划
过去,一节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当前顺应课程改革理念,诸如将准备部分换成“激趣热身阶段”的说法显得更加文雅。不论是陈词新词,最重要的是一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引领内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现在很多学生跑久点就喘,跳多点就累,意志不够坚强。新课改重提课课练,这无疑是让体育老师们重视学生的体能发展。但是,宋文钦的《“课课练”真的需要课课都安排吗》一文中的许多观点,是值得我们体育老师思考的。常规课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技术动作没有学完就快要下课的情况,这时只能匆忙进行课堂的结束部分。笔者认为,课课安排课课练是值得商榷的。按表2所列举的模式,如果以技能为主,那么一节课就要认真执行技术动作的学习,哪怕这节课的运动负荷不足,因为可以从学校体育活动进行体能练习的补充。另外,比如学生学好了篮球技术,在课外时间就有兴趣进行大量的篮球运动,这比在体育课上练习5至10分钟的课课练要受益更多。反之,一节课若以体能为主,那么就扎扎实实地进行体能练习,严格要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旦学生的体能提升后,学习一些技术也相对更快。总而言之,技能和体能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提高,另一方面则随之成长。
四、结束语
目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着学习的运动技术较多,但掌握的运动技能较少的严重现象。更奇怪的是,学生有着比过去80、90年代学生更多的体育活动时间,体能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我们一线教师无法左右任何外界因素,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的教学态度,规划好自己的体育课程。只要我们有责任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有颗为教好学生而炽热的心,想必小学六年,学生会有所获。当学生小学毕业多年,问起小学体育课上学会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印象,那就是失败的体育。因此,我们应该肩负责任,别荒废了孩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毛振明.体育课程改革新论――兼论何为好的体育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妻子用一台小型豆汁机,在闹市街头给人家磨豆汁,一天也就挣个十块八块的。夫妻俩没钱买楼房,带着女儿住在简易的、低矮的破瓦房里。他们省吃俭用,一个月的收入,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一家人,过的可以说是典型的清苦的小市民生活。
离他们家不远处,刚建成了一家文具超市。每个星期天,这位工人师傅都要领着他们的小女儿,到这家文具超市里去转一圈。文具超市里的文具琳琅满目,非常精美,而且价格也不菲。女儿站在文具架前,爱不释手地抚摸着那些诱人的文具,脸上总是露出非常羡慕、渴望的神情。
这位工人师傅带女儿来文具超市的头几次,售货员以为他们在为购买哪款文具而犹豫不定、取舍不决。但是,当她靠近这父女俩,热情地向他们讲解、推荐某一款的文具时,父女俩总是微笑着,不置可否。售货员对他们的行为深感困惑,随后摇摇头走开了,索性任由他们在那里观看。
自从这家文具超市开业几个月以来,这位工人师傅说不清带着女儿到这里来过多少次了。可是,在这座超市里,他从来没有为女儿买过一样文具。
离他们家不远处,还有一家本市最豪华的星级大酒店。无独有偶。这位工人师傅,也是经常带着他的女儿到大酒店里去玩耍。在这家大酒店的门厅里,他的女儿特别喜欢去坐那些宽大的沙发,小心翼翼地去感受它们的柔软、舒适与华贵。有时候,她还非常喜欢趴在沙发扶手上,专心致志地观看那些服务生热情地招呼客人,为客人们提供各种周到的服务;或者观看服务生靠在柜台上,一丝不苟地磨咖啡。
有一次,一名服务生终于忍不住了,好奇而又友善地问这位工人师傅:不消费为何总带女儿来这里?工人师傅笑了笑,憨厚地说:“你问得很好,我们虽然没钱在这里消费,但是,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希望,想让孩子知道世上有那么多的美好和富足等着自己去努力,去追求……”
那一刻,服务生的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她为这位工人师傅教育孩子的独具匠心所感动,更为眼前这个正在健康、茁壮、幸福成长的孩子而感到庆幸、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