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历史:假如苏联没死,该轮到美国解体了吧

任柔 阅读:59 2024-12-14 17:22:12 评论:61

虚拟历史:假如苏联没死,该轮到美国解体了吧

江湖遠人译 编者按:1991年8月20日,对于风雨飘摇的苏维埃帝国来说是个计划中的大日子,几经周折、三易其稿的新联盟条约将在这一天签署,而新条约一旦签署,苏联将被改造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国家。然而,历史在8月19日走上了一条岔路,苏共高层保守派官员发动了八月政变,软禁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虽然戈氏本人在政变中扮演的角色有些暧昧不清),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强行中止了新联盟条约的签署进程。 紧急状态委员会 之前读迈克尔·麦克福尔的《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一书,末章“不完全民主的稳定性”中有一节“反事实条件和个人决策的中心地位”令人不禁浮想联翩。所谓“反事实条件”(counterfactuals)是作者在本节中“用来分析转型中的俄罗斯经常出现的在不同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但违反现存事实的那些条件”的陈述,简单地说就是“如果当初处于决策中心的某个人做了不同的选择,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怎样”。文中写到: 叶利钦自己对独立的承诺也是暖昧和模棱两可的。叶利钦支持主权观念的目的,是以此为手段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最终是成功的政治联盟,以反对苏联国家和戈尔巴乔夫本人。然而,在整个转型期,他对俄罗斯完全主权的承诺是暧昧不清的。过了很久,他声称自己在1991年3月的全民公决中投票赞成维持苏联。1991年4月,他积极地参与了关于一项新联盟条约的谈判。只有当1991年8月危机迫使他采取明确行动的时候,叶利钦在俄罗斯独立问题上的立场才明朗起来。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鲍里斯·叶利钦 叶利钦和俄罗斯的反对派对1991年8月政变企图的反应,就是宣布对所有的苏联国家机构都拥有主权,包括军队、克格勃和内务部。作为俄罗斯新的主权领导人,叶利钦于是向被召进莫斯科的苏联军队发布了军事命令。有足够的部队站到叶利钦一边,使他赢得胜利。然而,假如未遂政变没有发生,那么叶利钦及其盟友会不会推动俄罗斯完全的主权独立呢? 刊登在报刊上的新联盟条约 如果八·一九事件没有发生,联盟就可能得以保留,那么世界上将会出现一个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vereign Republics)的国家,这是新联盟条约中确定的国名。虽然在现实的世界中,这个“新苏联”从未存在过,但对于虚拟历史爱好者们来说,真实历史上那些“可能实现而又没有实现的计划”给了他们一个广阔的可以自由发挥的脑洞空间。 下文的内容来自Althistory Wiki(虚拟历史维基),这个百科站点和另一个名为Alternatehistory的论坛以及Deviant Art上有关虚拟历史的一些内容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脑洞大开的网友们在这些网站上写着画着那些发生在不存在(或者说可能存在或者存在但我们不知道)的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奇异地图与旗帜,如同一个大游乐场。 虚拟历史维基的首页,上来就是“麦凯恩总统” 言归正传,在下文中,Althistory Wiki的网友们创造了一个名为“New Union”的时空,在这个虚构的时空里,八一九事件没有发生,因此很多人物甚至国家的命运因此改变了……这是一段亦幻亦真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当代简史”,在这段历史中,新苏联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复兴。 如果严肃地以学术的态度来检视这种可能性的话,那么本文中描述的种种“史实”便显得太过乐观了。苏联的崩溃是内外大环境与政治斗争中关键人物的个人推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增加了这一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迈克尔·麦克福尔在《俄罗斯未竟的革命》一书的一段注解中写道: 考虑到叶利钦信奉功利主义的主权思想,还有一件有趣的反事实条件值得思考。如果选举是相反的结果,共和国层次上的选举产生了更为保守的议员,而联盟层次上的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更为激进的立法机构,且或许更有甚至,叶利钦被选为苏联总统的话,那又将会怎样呢?他会容许苏联和平解体吗?甚至时日再往后推,设想一下如果叶利钦在1991年8月未遂军事政变后立即当上了苏联总统,苏联解体的轨迹会是怎样? 松散的国家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 至于新联盟条约下诞生的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我想到了一个比较相近的模板,那就是仅存在了三年(2003-2006)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塞黑的松散邦联只有两个国家,而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却是由9个国家联合而成的(在虚拟历史中,自治共和国纷纷升格,导致加盟国暴增至34个,而这也是现实中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即使签署了新联盟条约,苏联就不会解体了吗?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先看一看这一乐观版的新苏联当代史吧!如果你对苏联解体和俄罗斯联邦初期的历史很熟悉的话,对照来看,更有趣味。(看不下去的读者不妨听听歌) 如果苏联不死……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当代简史 苏联在地球上的位置 最近,乌克兰局势的持续紧张令俄罗斯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俄罗斯的前身是一个叫做苏联的国家。苏联解体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对于那些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过,共产主义的终结其实并不能和苏联的终结划等号。在这个庞大的帝国崩溃之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改革,他还想保住联盟,而后者的成果便是原定于1991年8月20日签订的“新联盟条约”。条约的目标是从本质上改革苏联,即将其从事实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重组为一个由各个共和国平等组成的联邦。然而,由于八一九事件的爆发(正好发生在条约签订的前一天),新联盟条约的签订最终流产。尽管政变失败了,但其造成的混乱摧毁了保留联盟的最后一点希望,使得一切都朝着崩溃的方向发展。1991年12月26日,苏联停止存在,取而代之的是15个新国家,正如我们所知,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从今天的视角看,八一九事件可以说这是一次十分愚蠢的行动,这个准备并不充分而且组织混乱的阴谋不仅没有达到其目的(保住联盟)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这使得我们不禁要去想象,如果政变从来没有发生,那么将会诞生一个怎样新苏联。 历史的分叉点 1991年8月18日夜间,四名苏联高级官员(奥列格·巴克拉诺夫、瓦列里·博尔金、奥列格·舍宁以及瓦连京·瓦连尼科夫)搭乘一架图-154飞机飞往克里米亚,他们要去会见正在那里度假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这些人打算强迫戈尔巴乔夫将权力交给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而后者一旦当权将终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在事故中遇难的四名政变参与者:巴克拉诺夫、博尔金、舍宁、瓦连尼科夫 然而政变计划最终胎死腹中,起因是一场事故。当这四位政变参与者搭乘的飞机飞抵克里米亚时,意外发生了,飞机失控冲出了跑道并最终撞毁,机上的大部分乘客(包括这四名官员)当场死亡。戈尔巴乔夫迅速赶到事故现场,宣布将为遇难的四名官员举行国葬,但新联盟条约的签署将按计划进行。戈尔巴乔夫并不知道这四人飞到克里米亚的真实目的,后来当他问起时,副总统亚纳耶夫的回答是:他们是为了讨论新联盟条约签署的事。密谋中的政变实际上已经被取消了。 戈尔巴乔夫签署新联盟条约 1991年8月20日,俄罗斯、哈萨克、与乌兹别克三个共和国共同签署了“新联盟条约”,为新宪法的制定以及联盟的再造铺平了道路,之后又有六个共和国在年底批准了条约,而未参加条约的共和国最终都实现了独立。政变的策划者们结局各不相同,亚纳耶夫在政变取消几天之后辞去了副总统的职务。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尾,当年曾参与策划政变的鲍里斯·普戈(现实中此人在政变失败后自杀身亡)才披露了这场失败政变的存在,然而并没有人去起诉这些依然健在的密谋者。这些密谋者曾经认为政变一旦成功将“拯救”濒临解体的苏联,但在今天看来,最终拯救苏联的恰恰是他们的失败。 联盟的新生 新联盟条约从诞生到签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新联盟条约的起草工作早在1990年夏天就开始了,为了确定新联盟条约的最终版本,1991年元旦,苏联成立了一个由各加盟共和国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但亚美尼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摩尔多瓦并没有派代表参加。1991年3月6日,新联盟条约的第一版由联盟苏维埃批准,并送交至各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进行最终审议。由于没能就联盟政府与各共和国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达成协议,条约第一版最终搁浅,而加盟共和国境内的一些自治共和国纷纷表示期望升格为加盟共和国,并参加新条约的起草工作。 苏联总统与共和国的领导人们在一起 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了一次联盟范围内的全民公决,全体苏联公民将就是否支持保留联盟这一议题进行投票,结果77%的投票者表示支持保留联盟。尽管有六个加盟共和国(以及俄罗斯境内的车臣自治共和国)抵制了公决,但戈尔巴乔夫依然批准公决结果。3月31日,格鲁吉亚举行独立公投,绝大多数格鲁吉亚人赞成脱离苏联独立。格鲁吉亚官方宣布将于4月9日独立。4月23日,苏联中央政府同九个加盟共和国在莫斯科签订“9+1协议”,同意将苏联改造为一个由平等、主权的各共和国组成的联邦。协议还确定新联盟国家的国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Cуверенных Республик/Union of Soviet Sovereign Republics),依旧简称“苏联”(СССР/USSR )。 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批准新联盟条约的时间各不相同,红色部分颜色越深缔约时间越早,黑色部分为未参加新联盟的共和国。 8月20日,俄罗斯、哈萨克和乌兹别克的代表共同签署了新联盟条约,1922年的联盟条约同时宣告作废。新联盟条约的签署标志着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建立。对此,戈尔巴乔夫表示:一个光明的未来指日可待。9月5日-25日,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以及阿塞拜疆陆续批准新联盟条约。9月6日,尽管有传言称苏联将强行合并不参加新条约的六个共和国,但苏联在1991年9月6日承认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独立。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达成了协议 9月21日,亚美尼亚举行独立公投,超过90%的投票者支持脱离苏联。不久之后,亚美尼亚宣布独立。尽管苏联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了新联盟条约的缔结,但乌克兰依然表现得犹豫不决。乌政府表示,他们将对乌克兰是否加入革新后的联盟这个问题进行研究。9月底,乌克兰政府宣布将在12月份举行一次全民公决,来决定独立还是加入联盟。公决的消息公布之后,克里米亚宣布抵制公投,并表示希望留在联盟之中。9月27日,摩尔多瓦单方面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但其境内的加告兹和德涅斯特河沿岸两个地区表示反对。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举行,56%的投票者赞成加入联盟。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宣布乌克兰将批准新联盟条约并最晚在翌年一月中旬加入新联盟。 阿拉木图会议宣布将为苏联制定一部新宪法 12月21日,各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开会,决定成立制宪会议,为苏联制定一部新宪法。1992年1月13日,乌克兰成为最后一个加入联盟的共和国,至此所有前苏联成员国或实现独立或加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边界冲突的爆发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形势 当1992年刚开始的时候,苏联还希望能够与周边新近独立的共和国和平相处,特别是同亚美尼亚。两国刚刚于1991年12月在德黑兰进行了双边会晤,并签署了德黑兰协议,这个协议将结束亚美尼亚与苏联加盟国阿塞拜疆争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Nagorno-Karabakh,该地区是一个位于阿塞拜疆境内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现实中的纳-卡战争直到1994年才在国际调停下停火,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成为事实上的独立共和国)的战争。同年5月15日,苏联与亚美尼亚达成集体安全条约,这也标志着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立。然而,苏联同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两个独立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过去的几个月中似乎愈发恶化。1992年1月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爆发了小规模冲突,苏联对南奥塞梯进行了有限的援助,但苏方并不想卷入南奥塞梯的战争,更希望通过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形势 1992年3月2日,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Transnistria)成为热点,摩方在其邻国罗马尼亚的支持下进入了主张加入苏联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戈尔巴乔夫立即命令对德河地区实施军事援助,并部署第14集团军越过边境参与到冲突之中,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顿河哥萨克的志愿兵开始向前线进发。战争爆发几天之后,加告兹(Gagauzia)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便宣布从摩尔多瓦独立并请求加入苏联。 申请加入苏联的德涅斯特河沿岸与加告兹地区 战争以苏联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7月21日,摩尔多瓦军队退出加告兹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面临格鲁吉亚潜在军事威胁的南奥塞梯此时也提出加入苏联,1992年9月23日,苏联接受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联盟。(现实中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去年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 南奥塞梯请求加入苏联后,格鲁吉亚军队于8月14日被部署到了该国与南奥塞梯(South Ossetia)及阿布哈兹(Abkhazia)接壤的边境地区,苏军则奉命援助这一区域以应对来自格鲁吉亚的入侵。为防止战争爆发,苏方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结束冲突。面对压力,格鲁吉亚被迫接受这一提议,双方在8月底开始谈判。1992年年底,格鲁吉亚同意将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转交给苏联,以换取苏联的经济援助。(现实中阿布哈兹早已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但并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除了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南奥塞梯在今年3月同俄罗斯签订了近乎合并的条约,阿布哈兹、德涅斯特河沿岸、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及南奥塞梯被称为后苏联时期的“冷冻冲突”地区,这四个“国家”都没有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于是他们便抱团取暖,互相承认并维持友好关系,还组织了一个“国家民主及权力组织”。) 申请加入苏联的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问题虽然告一段落,但德涅斯特河沿岸问题依然没有解决。1994年,摩尔多瓦就是否同罗马尼亚合并举行全民公决,80%的投票者同意合并,但罗马尼亚并不想同苏联发生边境冲突。因此罗方宣布,在1995年合并实现之前,摩尔多瓦必须放弃加告兹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1994年12月31日,摩尔多瓦接受了这一提议,第二天也就是1995年1月1日,摩尔多瓦和罗马尼亚正式合并。 喧嚣的九十年代 1992年5月14日,苏联新宪法生效,与此同时,新联盟条约不再具有临时宪法的效力。6月21日,苏联举行第一次多党制选举,独立候选人尼古拉·雷日科夫当选苏联总统。 苏联总统尼古拉·雷日科夫 九十年代初的苏联依然身陷在经济衰退的泥潭之中,但居民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往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同美国、西欧及日本的经济关系也有所发展,苏联正在缓慢地从共产主义废墟中复苏。雷日科夫执政以后,苏联的经济进入了恢复期,工业、贸易、投资以及农业都以这个国家过去几十年间从未有过的速度增长,同样在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交通建设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苏联西部各加盟共和国 九十年代还见证了苏联内部新一轮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一系列新加盟共和国的诞生。1993年,苏联政府承认两个处于高度自治状态的自治共和国——鞑靼斯坦(Tatarstan)和车臣-印古什(后改名为瓦伊纳赫/Vainakhia)升格为加盟共和国。1994年,阿兰(Alania)、阿尔察赫(Artsakh,即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巴什科尔托斯坦(Bashkortostan)、楚瓦什(Chuvashia)以及卡拉卡尔帕克斯坦(Karakalpakstan)等自治共和国也被同意升格。 苏联东部各加盟共和国 1995年年初刚过,一些自治体(自治州、自治区)也要求升格为共和国,不少俄罗斯政治家(特别是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对此表示担忧。要升格为加盟共和国的话首先要有足够多的人口,但很多自治体并不能满足这个条件,尽管条件不符,但这些地区依然对升格充满渴望。这个问题最终被提交给最高苏维埃讨论,最终形成了《圣彼得堡协议》。协议同意布里亚特(Buryatia)、达吉斯坦(Dagestan)、卡尔梅克(Kalmykia)、卡累利阿(Karelia)、科米(Komia)、马里埃尔(Mari El)、莫尔多瓦(Mordovia)、图瓦(Tuva)、乌德穆尔特(Udmurtia)和雅库特(Yakutia)升格为共和国,允许科米-彼尔米亚克自治区(Komi-Permyak)同科米共和国合并,允许阿金-布里亚特自治区(Agin-Buryat)与乌斯季奥尔登斯基布里亚特自治区(Ust-Orda Buryat)同布里亚特共和国合并。 飘扬的切尔克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国旗 1998年,切尔克斯(Circassia)、哥萨克(Cossackia,苏俄内战期间曾经短暂出现过一个顿河哥萨克共和国,1991年10月亦出现一个同名的“国家”,但不久便告失败)和克里米亚(Crimea)成为最后一批升格为加盟共和国的自治体。根据协议的规定,自治体的升格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 《圣彼得堡协议》结束了九十年代的共和国主权大巡游,预防了混乱的再次发生。(主权大巡游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许多俄罗斯内部的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发表主权宣言,或宣布独立或希望与联邦政府平起平坐或希望升格,最终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与共和国、州、边疆区、自治州——除犹太自治州外都升格为共和国、自治区、联邦直辖市等联邦主体签订联邦条约的方式确定了双方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俄罗斯的统一,避免了上文中出现的现象) 苏联的政治体制 根据苏联宪法,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是一个基于多党民主的半总统制联邦国家,联邦国家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苏联最高苏维埃 苏联最高苏维埃所在地克里姆林宫 最高苏维埃是苏联的国家立法机关,由共和国院(上院)和联盟院(下院)组成,两院各有850个议席。联盟院的议席根据苏联各联盟主体的人口比例选出,由苏联公民直接选举产生。90年代以来,联盟院选举采用的是混合名额多数制, 从选区选出的席位与政党按得票比例得到的席位各占一半。不同于下院,每个联盟主体在共和国院的议席是固定的,每一加盟共和国有20个席位,每一自治共和国有10个席位,每个联盟直辖市有5个席位。90年代以来,共和国院的代表由各联盟主体的立法机关任命,而不是由公民直选。最高苏维埃两院每5年改选一次,最近一次选举是在2014年3月1日。1992年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多党制选举。90年代以来,苏联形成了三大党并存的局面——共产党、民主党和自由党,还有若干小党在议会中也占有一定席位。 苏联总统 苏联总统旗 苏联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最高职位。苏联总统职位创建于1990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是第一任总统,目前有四人担任过苏联总统,现任总统是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总统由苏联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一次。年龄在35岁以上并在国内至少居住10年的苏联公民可以被选为苏联总统。总统候选人一旦当选,其竞选伙伴将成为苏联副总统,副总统是总统职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苏联是一个半总统制的共和国,以苏联总理为政府首脑,苏联总理由总统任命。当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例如死亡、被弹劾、辞职),由副总统代理行使总统职权直到选出新总统,新总统的选举按照宪法规定应在1个月之内举行。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如果一致认为有弹劾总统之必要,则可根据宪法规定行使这一权力。 前后两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雷日科夫 苏联总统职位正式设立于1990年3月15日,作为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一部分,设立总统职位被认为有助于重建联盟。在此之前,行使国家元首职权的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由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的成员选为总统,尽管第一任总统是由立法机关选举产生的,但之后的总统选举都采用了全民直选的形式。随着1992年宪法的实施,戈尔巴乔夫宣布总统大选将在宪法生效后几周内举行,而他本人不再谋求连任,不久后他又宣布支持前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Nikolai Ryzhkov)竞选总统。雷日科夫的竞选理念是“常态化”即稳定苏联经济使其成为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同时将延续戈尔巴乔夫“公开性”的社会政策以及苏联的自由化。雷日科夫马上得到了共产党内改革派和一些保守派的支持。1992年6月21日,雷日科夫当选为苏联第二任总统,同时也是俄国-苏联历史上第一位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人。雷日科夫政府着手稳定自70年代起便陷入衰退的苏联经济,实现经济增长。雷日科夫的外交政策注重同东亚国家、美国及西欧国家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关系,同时继续支持苏联在冷战时期的盟国向民主政体转变,其政策通常被成为雷日科夫主义。(现实中的雷日科夫1990年因病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后来曾参加俄罗斯总统竞选但落败,目前在俄罗斯议会任职。) 第三任苏联总统列别德 雷日科夫在1997年再次当选苏联总统,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反恐战争成为焦点。当9.11事件发生后,苏联马上对美国表示支持。由于宪法规定的任期限制,雷日科夫不能再谋求第三个任期,于是2002年的总统大选成为两个新政党候选人的对决:民主党的亚历山大·列别德(Alexander Lebed)和自由党的尤里·卢日科夫(Yuri Luzhkov)。凭借着苏联空军中将的背景以及政坛新星的形象,年轻的列别德轻松赢得了总统大选。列别德就任总统的当月,便发生了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等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实施爆炸的恐怖分子由基地组织提供资金及训练,其所属的激进组织目前正活跃于索马里。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一只由苏联和埃塞俄比亚联合组成的部队投入到了与索马里激进组织的战斗当中。列别德对外政策的关注点是反恐以及在索马里的战争,其国内政策则聚焦于如何制止苏联境内的恐怖活动。许多人批评列别德政府为安全利益放弃了公开化的理念,事实上助长了伊斯兰狂热和俄罗斯民族主义。(现实中的列别德曾竞选过俄罗斯总统,后担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长官,是一颗俄罗斯政坛新星,但其结局十分不幸,2002年他在前往参加一座滑雪场落成典礼的途中因飞机撞山事故遇难。) 现任苏联总统捷列什科娃 由于列别德政府的政策引发了各方争议,2007年的总统大选成为苏联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一场选举。自由党候选人、前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Valentina Tereshkova)将挑战列别德。在最终轮投票中,捷列什科娃以几千张选票的优势击败列别德,成为苏联史上第一位女总统。不同于她的前任,捷列什科娃的竞选理念是“再自由化”、“多边民族主义”、提高经济私有化程度以及结束在索马里的战争。捷列什科娃政府第一年的工作重点是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大衰退(虽然苏联的情况要好于欧元区及美国)。作为世界闻名的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宇航员,捷列什科娃总统将苏联太空计划的扩张度提高到了太空竞赛之后从未有过的水平。(现实中的捷列什科娃目前担任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员。)下一次总统大选计划在2017年3月举行,现任总统捷列什科娃将卸任。(很多人关心普京在这个时空里干什么去了?答案是1998年起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就是克格勃的主席直到2008年卸任。) 苏联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包括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以及各级联邦法院。所有法官根据总统的提名,由最高苏维埃任命。法院的首要功能是解释法律以及推翻违宪的法律。 苏联的行政区划 苏联加盟共和国地图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目前由34个加盟共和国组成。根据苏联宪法,加盟共和国有权在其境内行使国家主权,所有加盟共和国在联盟中地位平等。苏联目前有15个自治共和国,分属6个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西伯利亚、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自治共和国本质上是加盟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区域自治权,在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中拥有议席。除了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苏联目前还有4个联盟直辖市,不属于任何加盟共和国。苏联的4个联盟直辖市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塞瓦斯托波尔和兹维兹多格勒(Zvezdograd,管理拜科努尔和冈田发射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和联盟直辖市分为若干区;人口较多的共和国在区之上还设有州。 苏联的对外关系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国际法上的继承者,继续履行前共产主义政权的国际义务,继续保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以及在其他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资格,享受前政权签订的国际条约规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继承其相关财产和债务。苏联秉持多边外交政策。截至2009年,苏联已经于19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144国为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的外交政策由总统制定,由外交部执行。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苏联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苏联参加了中东四方会谈与朝鲜六方会谈。苏联是八国集团的成员、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与亚太经贸合作组织成员。苏联通常在如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这样的地区性组织中扮演领导角色。 苏联的反恐战争 雷日科夫当政时期,虽然政府希望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事务上,但苏联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还是越来越多。雷日科夫外交政策的中心是让苏联摆脱“侵略者”的形象,同时继续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且在联合国中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 9.11事件 20世纪的最后几年,无论对于苏联还是美国来说,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以及伴随而来的恐怖主义,这两个超级大国变成了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2001年9月11日,四架美国飞机遭遇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了纽约市的世贸中心,一架撞击了美国五角大楼,另外一家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苏联谴责了恐怖袭击,并支持美国进行反恐战争。苏联投票赞成对苏丹采取行动(这个国家被怀疑包庇并支持基地恐怖组织,而后者要对9.11袭击负责),甚至派遣了少量部队到非洲。(在这个时空中,20世纪90年代初,戈尔巴乔夫和雷日科夫政府继续对阿富汗亲苏的纳吉布拉政府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助其同圣战者和其他武装势力谈判,以结束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多年谈判,戈尔巴乔夫促成了一项和平计划,根据该计划,阿富汗将实行议会君主制,前国王穆罕穆德·查希尔·沙阿返回阿富汗再次担任国王,纳吉布拉同意在1995年君主制重建后下台。因此在这个时空中塔利班没有成立,因此苏丹成为了本拉登藏匿的国家。) 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后混乱的现场 不久之后苏联便成为了恐怖袭击的目标。2003年10月,恐怖分子制造了埃塞俄比亚德雷达瓦(Dire Dawa)爆炸案,恐怖袭击致超过200人遇难,其中包括许多苏联公民。几个月后,臭名昭著的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发生,几个星期之后,红场又发生了自杀性炸弹袭击。 索马里形势图 苏联近十年来第一次被卷入战争,在联合国的支持下,苏军对索马里发动攻击(这个国家被怀疑继苏丹之后藏匿奥萨玛·本·拉登)。尽管在数月内苏联便占领了摩加迪沙,但索马里南部依然处于叛乱之中。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索马里兰独立的国家,但这使得南部的叛乱变得更为严重,也令苏联遭受了来自叛乱分子与新近成立的索马里政府的双重抵抗。 摩加迪沙上空的苏联武装直升机 苏联反恐战争的最近一场战斗是2010年5月的莫斯科大学号油轮劫持事件。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夺回了被劫持的船只,但这却在苏联国内和全球范围内招致了恐慌。索马里海盗的壮大已经成为苏联及其盟国在亚丁湾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威胁。 苏联的军事 红场阅兵 苏军由陆军、海军及空军组成,另外还有三个独立的军种:战略火箭军、太空军与空降兵。根据2006年的数据,现役军人人数为224.6万。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储备。拥有世界第二大弹道导弹核潜艇部队和仅次于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力量。苏联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装甲部队,其海军与空军与美国同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苏联拥有一个庞大而健全本土军工体系,所有的军事装备均由本国生产。苏联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军火出口国,其份额约占全球军火销售的35%,苏制武器行销世界100个多国家。 苏联勇士飞行表演队 苏联官方公布的2008年军费开支为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但很多非官方渠道的消息认为苏联军费支出比其公布的数据更高。所有年龄在18-47岁的男性公民都有义务服兵役,期限为1年;政府计划到2010年将志愿军人的比例提高到70%。苏联的国防开支在过去6年里翻了两番。目前,苏军正在经历一次装备升级,2006-2015年升级需要的花费大概在8000亿美元左右。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夫负责一项军事改革,目标是将苏军从一只以人数为优势的军队改造为一只规模适度、反应快速的专业化军队。 苏联的太空项目 苏联太空项目的主要执行与研究机关是苏联联盟航天局(简称SKA),也被称为Soyuzcosmos。这一机构1992年由戈尔巴乔夫设立。联盟航天局的总部位于莫斯科,但其他机关依据不同职能分散于苏联各地,主要包括:位于俄罗斯科罗廖夫的太空航行地面指挥中心、位于俄罗斯航天城的尤里·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位于联盟直辖市兹维兹多格勒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以及位于俄罗斯北部的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 暴风雪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 新机关的主要开发项目是暴风雪航天飞机,这也是苏联人对美国太空梭计划的回应。1994年,暴风雪航天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开始投入运营。一年后,暴风雪号被派遣至和平号空间站执行任务。 苏联的国家符号 苏联国旗 原苏联国旗 新联盟条约签署后,是否更换国旗这个问题引发了诸多争论。对此戈尔巴乔夫表示近期并没有更换国旗的计划。许多加盟共和国此时已经开始使用自己设计的旗帜。 在通过1992年宪法之前,最高苏维埃首先审议了更换国旗的问题,最终同意修改国旗以使其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戈尔巴乔夫和苏共的支持者们同意将象征苏共的金边红星从国旗上移除,保留铁锤和镰刀的符号。新国旗的样式被写入了1992年宪法: 苏联国旗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国旗是用红色材料制成的直角四边形,上角接近旗杆的地方绘有金黄色的镰刀和铁锤。国旗宽度和长度之比为一比二。 挥舞着苏联国旗的集会者 新宪法和国旗样式于1992年5月14日通过,2002年1月12日《国旗礼仪法》通过。 (译者按:我个人更喜欢俄文版虚拟历史维基Альтернативная История上的一个设计)↓ 苏联国徽 左为1923-1936年的苏联国徽;右为1951-1991年的苏联国徽 国徽也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恢复了1923-1936年苏联国徽的基本样式,但去除了丝带上的个加盟共和国文字和上方的金边红五角星。根据1992年宪法的规定,新国徽的样式为: 苏联国徽 苏联国徽由旭日照耀的地球之上的锤子与镰刀组成,周围环绕着麦穗和丝带。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