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兴龙湖小学:学生在“教育超市”中“走班”
宣僖
阅读:61
2024-12-14 21:57:21
评论:61
2015年底,重庆文理学院新药创新团队在国内规格较高的创新创业赛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总决赛上,战胜清华、北大等众多名校,问鼎冠军。
领衔该团队的青年教授陈中祝曾在美国留学,到西部工作之前,最担心孩子能否受到理想的教育。
“孩提时代的教育应该有童年的快乐,”他说,“如果学生觉得小学很不愉快,那我认为教育就是失败的,因为那本应是他们人生中最轻松惬意的一段时光。”
“有人以为,成年后的成功能补偿儿时的缺憾,那怎么可能呢?”陈中祝说。
他希望,能有一种方案,让重视素质教育“从墙上的标语中走下来,进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让他兴奋的是,念3年级的儿子陈博尔接受到了这种在他看来“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唤醒内心热爱”的教育。
在陈博尔就读的兴龙湖小学,上午和其他学校一样开办语文、科学、美术等课程,下午则是“实践大课堂”的时间,他们可以选择口风琴、蔬菜种植、轮滑、演讲,甚至是绣十字绣、烘培蛋糕……
“我感受到了儿子的快乐,孩子每天都盼望着上学;相对于他的性格来说,变得更外向了;和同学聊到学校的兴趣课程时,他真是兴高采烈。”
每周4个半天学习“私人定制”的实践课程
刚创办两年的兴龙湖小学位于重庆市永川区,而永川离重庆主城有数十公里的车程。在这样一所“先天条件不足”的西部区县小学,推行着一个与原有教育有区别的改革。
和其他学校一样,每天上午,该校的同学会在行政班上课,内容也毫无二致,语文、数学、体育、美术、英语、科学,等等。
这样的设置,能让孩子们掌握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点,成为“参加统考时也会答卷”的合格小学生。
而除了这些“规定动作”之外,每周二至周五的下午,学生将全部参加兴趣班,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私人定制”的“自选动作”。
“兴趣班”一共有45门课程,总体上看,分为经典与阅读、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游戏4个“学科”。而这4个学科,则分别包括了9、10、13、13门具体的课程。
近50门课程,涵盖了小学生所能习得的绝大多数“素质”,比如,书法、足球、葫芦丝、架子鼓、国画、少儿武术。
上述课程都是免费的,该校还推出了学生可自主选择的两门收费课程:台湾元智科学课程、北京韩端机器人课程。
就这样,这所学校实现了教育家所期待的“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
学生在每学期开始前,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在网络上“抢课”由此成为家长的重要事项——他同时也在了解、规划孩子的爱好。
在兴龙湖小学的兴趣班,打破了原来的行政班,不同的同学组合成不同的班级,由此,班级的定义被改变。
每个孩子都有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课程表。在充满选择的校园和课程中,有着共同兴趣的同伴让孩子们的交往范围拓展得更宽。小学生们拥有5个不同“班级”的同学,孩子们有了更多真正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这项改革完全打破了原有的课程设计和班级结构,另一个最直接的改变是,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推出的课程由学生各取所需。
此举保障了学生加强艺体、科技、实践类课程的学习,素质教育更好的落到了实处;教语文的班主任没办法将体育课“挪用”来背诵古诗,老师只能进一步向40分钟要质量,从源头上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每周一的下午,则被固定为体育、思政、学校集体活动等内容。
发现自己的“走班”之路
兴龙湖小学,学生实行“行政班+走班”,课程内容也拓展了好几倍。试图探索出“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这里,更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
变化,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之上,更体现于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因为参加的课程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实践大课堂深受学生的欢迎,孩子们无比向往。少数家长甚至抱怨,孩子每天下午都过于兴奋,以至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做作业也有些毛躁。但无论如何,对于孩子来说,每天下午都是自己的“节日”。
参加“实践大课堂”时,孩子们需要“走班”。每当铃声敲响,每门课程将有一名孩子举着牌子,其他选择该门课程的同学紧随其后,形成一个“小火车”,兴致盎然地走向自己的“第二教室”。
因为有内心的热爱,孩子们秩序井然,“走班”让他们在体会仪式感、集体感的同时,也行走在发现自己、寻找知音的路上。
高友平老师引导学生用废油桶改装成花盆种植向日葵,孩子们看见亲手种植的向日葵一天天长高,兴奋极了,每天都争着去呵护。
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发现好几个盆子里只有土、没了苗,很伤心。高老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向日葵都是根部被虫咬断后死亡的。
孩子们没有放弃,仔细观察,发现有一棵小小的苗未被咬断,便用土重新将它支起来。从此,这株苗就成了宝贝,大家认真管护,向日葵一天天长大了,还结了籽。
同学们心甘情愿地按老师的要求记录下它成长的瞬间——写日记变得不再是一项讨厌的事情。
高老师让同学写下关于向日葵的故事,孩子们不仅情真意切地讲诉了自己伴随着向日葵成长的喜怒哀乐,更写下了“只要不放弃,受伤的向日葵也能长大,我们也要做它一样的孩子”这样的领悟。
智力游戏课堂上,刘兴海老师问同学们鸡蛋会否沉到水底,孩子们兴趣盎然地选择答案站队,老师现场实验后,选“会”的队伍大声雀跃。
老师话锋一转,问谁有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同学们都直摇头。老师变魔术般向水中倒入一袋粉末,鸡蛋慢悠悠地浮了上来,孩子一片惊呼,不停追问为什么。
刘老师卖起了关子,说要知道答案就自己上网去查,下一周的课程上,老师也会揭晓。
这一个星期里,好奇心让孩子们不仅主动寻找相关科学知识,还全家动员,而老师最终揭晓的答案,毫无疑问将让孩子们永生不忘。
“基础课程+实践大课堂”的构成,让这一所“小学”不再被限定为学习的场所,更是孩子们习得技能、寻找同伴、生长梦想的地方。学校尽力做到“为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发展而设计”,学生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被视为“一片森林”,而是具有不同爱好和兴趣的独立的“一棵小树”,学校竭尽全力兑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进步,变得更加自信。康中珍老师教会孩子包饺子,超过一半的孩子周末为家人做了一顿午餐;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此前一直不敢滑轮滑的罗苏蕊可以穿着轮滑在小区里自由穿行;一名“小胖墩”因为体育成绩不好曾受到同学奚落,却因为画出形象而富有想象力的蚯蚓而受到表扬,变得更加阳光……
“要更多地向课堂要质量”
课程方式和班级结构的调整,伴随着更深层次的理念升级。
兴龙湖小学校长陈小渝介绍说,学校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品德、人格、情感的全面塑造。因此,学校致力于营造一个每名学生能发展自己独特爱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开始有成为自我的意识。
“因此,教育不再局限于在课堂内完成。”她说,学校设置了“大小课堂”机制,经常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大学、博物馆、工厂、社区、军营、基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并不是在学校‘温室’里与世隔绝长大的个体,因此,教室也应该拓展到他们身处其中的整个社会。”
在学校内,“课堂”也不再生硬地界定为40分钟,而是取决于客观需要:每天的晨读、午诵、暮省均为10-20分钟,实践大课堂则为70-90分钟,由老师酌情控制。
尽管对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不做硬性要求,但学校为确保实践大课堂的品质,建立了“四七二”环节教学模式,规范实践大课堂教育教学。
“四七二”分别针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规范。课前规范4大步包括:接待“小火车”路队、清点“火车头”、摆放学习用具、组织教学;课中规范7大步包括:定标导向、同步讲授、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总结评价、布置整理、目送“小火车”路队;课后规范2大步包括:总结反思保存信息、交流汇报课堂教学情况。
但是,无论如何,学习知识依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再丰富多彩的“实践大课堂”也不可能取代知识教学的功能。对于兴龙湖小学的100多名教师而言,挑战在于,如何在“打折过”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不打折”的知识。
“需要教师更加动脑筋,更好地组织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向课堂要质量。”陈小渝介绍,学校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初步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实践大课堂”并非“鸠占鹊巢”的“负能量”,事实上,它对知识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两种不同的课堂里,都注重启发思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更快。
学校经常组织匿名问卷调查,并积极引进社会化评估、高校专家专项评估和专业机构诊断评估的机制,对改革“望闻问切”,促进实践大课堂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完善。
学生感觉“非常快乐”
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家长最初对孩子参加“实践大课堂”有所顾虑,担心学生“玩耍的时间太多”、“成绩下降”或者“太累”。
改革在疑虑中推进一段时间后,家长们心里的石头开始落地。因为他们发现,孩子们每天都是满脸笑容地回家,乐于分享“实践大课堂”的快乐,更关键的是,孩子们的学业并没有受到负面影响。
与上一学年相比,全校32个参加课程改革的班级在统一考试中,语文、数学两科的及格率有所上升(包含继续保持100%)的有26个,下降的为6个;优生率上升的有27个,下降的有5个;平均分上升的有18个,下降的14个。
总体上看,学生考试成绩普遍有所提升,即使个别班级略有下降,但下降的分值很小。
孩子们并未“失之东隅”,依然“收之桑榆”,这让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鼓舞。如今,家长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怀疑变成了赞同,他们高兴地发现,通过课程实践,发掘出孩子的潜力,培养出孩子的兴趣,拓展了孩子的视野,实现跨学科综合化学习,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发展。
两年时间以来,学校在实践中逐步调整完善,初步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体系,奠定了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石。近两年来,学校被确定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实践基地、重庆市学校共育实验学校、大学生学涯导师基地学校;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五一巾帼标兵岗、永川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该校学生在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师生参加永川区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达300余人次。
同时,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重庆市级科研课题,成功创建重庆市试点项目2项。
陈小渝表示,学校的近期发展目标是,切实遵循教育规律,打造出一所符合现代教育要求、具有适度超前意识的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优质学校。
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改革?“评价机制始终是指挥棒,”陈小渝说,学校拟改变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不再仅仅以考分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将基础课程、实践课程、操行、特长获奖四项内容进行一定分值的加权之后,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事实上,推进改革的最大难点在于课程的开发和师资的储备。这支平均年龄35.4岁、基本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队伍,准备迎接这一挑战。“我希望教师都能‘一专多能’。”陈小渝说,除了对学校老师挖掘潜力、强化培训外,学校还将邀请有特长的学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实践大课堂的教学之中。
重庆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把兴龙湖小学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两校结成对子,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兴龙湖小学的教师被聘为重庆文理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导师。“重庆文理学院的学生在未走出校门之前就有机会接受这些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校外导师手把手的指导,对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师范类学生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重庆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举措,我们期待着两校合作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