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2021年12月30日周四(第2136期)
今天是2021年12月30日,星期四,农历十一月廿七,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开始!
每日晨语
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始;去做你想做的事,任何方向都值得努力。追梦路上,没有不受重力的飞翔。吝惜汗水和能量,哪一条路都是弯路;朝着目标努力前进,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以后那么长,不是想出来的,是过出来的。美好的一天从追梦开始!周四,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2136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1、“深改”结硕果,资本市场固本强基迈步新征程。2021年,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成功落地,资本市场生态优化、活力迸发。2021年,从全国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案一审判决,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等制度建构,资本市场步入“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阶段。2021年,沪伦通扩围、境外上市相关制度规则等公开征求意见,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步伐坚定有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2022年,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引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将加快构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将不断跃升。(中国证券报)
蔡子微评:一优化供给,多层次资本市场效能不断提升;二蹄疾步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三谋势蓄能,双向开放步伐坚定有力。同时,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加强对资本的规范引导,与相关方面共同建立健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机制、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
话题关注:全面深改如何构建“十四五”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中国首次发布出口管制的白皮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方联动”的出口管制合规体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月29日发布《中国的出口管制》白皮书,这是中国首次发布出口管制的白皮书。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的出口管制》白皮书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完善出口管制治理的立场、制度和实践,阐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主张和行动。(央广网)
蔡子微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却总是有人动用国家力量,将其凌驾于国际经贸规则之上,乱上加乱。在国际安全体系和秩序受到冲击、世界和平面临多元挑战和威胁时,公正、合理、非歧视的出口管制,将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国际和地区安全风险与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话题关注:全球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出口管制管理变革逻辑
3、RCEP生效在即,开放合作始终是国际主流。《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这一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将有力拉动国际贸易投资增长,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新华每日电讯)
蔡子微评:共谋发展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是人心所向。RCEP的生效一方面彰显了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对亚太地区而言,RCEP的生效将有力推动构建相对独立但齐全的国际分工体系,促进商品与要素流通,提高生产效率。这既是成员国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
话题关注:RCEP背景下我国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及战略选择
4、数据管理法规升级,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过去了。12月28日,在TalkingData T11数据智能峰会上,TalkingData创始人兼CEO崔晓波表示,过去数据行业黑产横行,新施行的法规对于数据授权、合规检查、隐私脱敏、安全审计等环节进行了清晰的义务界定,灰色产业逐步消失,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过去了。这对于合规的数据管理公司而言,是机遇。(第一财经)
蔡子微评:高质量的数据对任何企业都是战略性资产,数据资产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价值,而数据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石。把数据对象作为一种全新的资产形态,并且以资产管理的标准和要求来加强相关体制和手段,从经济角度满足对资产运营的各类管理要求。有效的数据管理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数据价值的过程。
话题关注:企业数据资产管理与数据化运营研究
5、京沪深竞逐大数据交易所,政府主导型数交平台谋变。今年以来,京沪深多地相继新设政府主导型数据交易平台,部分平台甚至直接以“数据交易所”命名。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国内设立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至今,地方政府推动设立的数据交易平台超过20个,但整体运行情况上,市场口碑不佳。从过去数据交易所实践经验看,缺乏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是重要拖累因素。国内数据交易平台虽然发展7年多,但在高质量数据产品供给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短板。在记者采访中,不少被采访对象透露了对本轮新设政府主导型数据交易平台带来数据供给市场变化的期待。(证券时报网)
蔡子微评: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交易所,精心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虽然海量大数据的社会需求十分巨大,但受制于数据权属界定、估值定价和资源投入等方面难题,我国的数据交易平台市场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数据交易涉及不同行业、不同监管机构和不同市场主体,是一个统筹协调发展中的新问题,需要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以包容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数据大市场。
话题关注:交易安全视域下我国大数据交易的规范性发展与机制探索
6、蓬勃发展“云学习”。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一种商业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特别是年轻群体的青睐。作为新兴的消费领域,知识付费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在资本的助推下,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内容平台纷纷崛起。2021年12月27日,互联网问答内容平台知乎发布2021年度内容盘点,引发社会关注。知识付费不仅满足了都市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也是人们文化消费日益活跃的一个缩影。(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知识付费既反映了时代的焦虑,也是体现了时代进步;既是对知识的渴求,也是知识价值的变现。知识付费的本质是优秀知识输出者的知识共享,核心是用户对内容“获得感”的价值判断,关键在于如何避免同质化、碎片化竞争,提供独特、专业、有深度的知识服务。
话题关注:知识付费平台UGC版权保护机制研究
7、个人养老金“活水”浇灌资本市场叶茂花开。2021年,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快速发展,多项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政策路径进一步明确。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将扬帆启航。(中国证券报)
蔡子微评: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特别是第三支柱适度参与资本市场,不仅有利于个人养老财富积累增值,还将平滑资本市场波动,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但切记,个人养老金权益属于个人所有,不是用来行使社会责任的工具,增加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第一位。
话题关注:第三支柱养老金资产管理运营模式、投资监管机制研究
8、多家快递官宣“春节不打烊”,但服务费可能要涨。春节临近,年货购买高峰即将到来,快递是否能正常收发?会涨价吗?受疫情影响,今年许多在外打拼的人选择“就地过年”,需要通过网购的方式给老家的亲人长辈寄送年货。而过年期间快递服务是否正常,关系着大家的心意能否及时送达。目前德邦、中通、申通、韵达、极兔等快递公司已经明确宣布“春节不打烊”,快递正常收发。不过,春节期间的服务费将可能上涨。(扬子晚报)
蔡子微评:多家快递公司推出“不打烊服务”,但会在春节模式期间收取“春节服务费”,这彰显了快递业正在变成像高铁、公路一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保障消费者生活便利的同时,快递公司应该也为春节留守一线的员工提供完善的激励政策和福利保障,保证快递小哥也能快乐过年。
话题关注:“春节不打烊”:常态化的服务中员工利益如何补偿?
9、严防“电子眼”沦为逐利工具。近期发布的《公安部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对规范电子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和使用作出明确要求,指出要规范非现场执法的取证、审核、录入、告知、处罚、救济流程,严防监控设备沦为“罚款工具”。此举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好评。(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蔡子微评:“电子眼”发展的初衷在于协助执法,提高执法公信力。对于构建电子眼背后利益链,为自己谋利的组织,有关政府和部门应该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认识这件事,从而形成政府推进、部门整改、社会监督的合力。
话题关注:“电子眼”的利益异化问题研究
10、TikTok跨界跨到劈叉,竟然要在美国开餐厅了。短视频鼻祖TikTok再次跨界。这次,出乎所有人意料,TikTok竟然是要开餐厅。本月,TikTok宣布了自己的虚拟餐厅业务,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只外卖不堂食的餐厅。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个项目竟然不是快闪活动,而是TikTok酝酿已久的北美落地新项目TikTok Kitchen。据彭博社报道,这个项目将在明年3月对外正式推出,且将在一年内扩展到300家餐厅。(36氪)
蔡子微评:不再局限于视频点赞的网红菜谱,TikTok现将开启网红视频外卖,将线上网红视频和线下实体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可以帮助很多餐厅在非就餐时间利用现有的厨师、厨房资源“赚外快”,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疫情下堂吃减少的情况下减少一些开支,依靠虚拟餐厅外卖的形式盈利。无论是从网红菜谱视频到外卖网红菜,还是线上种草视频到线下实体快闪店,活在线上的TikTok一直在寻找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平衡点。
话题关注:TikTok在虚拟经济中寻求发展的大跨界
11、网络互助落幕,相互宝将于明年1月28日关停。2021年,网络互助行业很不平静。从2021年初开始,美团互助、水滴互助、轻松互助等10家互助平台陆续宣布关停。这也引发大批用户质疑,即谁来保障用户的权益。事实上,有着“一人生病,众人均摊”口号的网络互助,此前几年曾凭借门槛低、费用少、购买便捷等诸多特点成为现象级产品。但随着互助规模的不断扩大,盈利模式不清晰、分摊费用上涨、无人监管野蛮生长等问题也不断暴露。(第一财经)
蔡子微评:网络互助平台受到欢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保险保障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但是通过互助平台积累潜在客户、培养风险意识,最终实现用户转化商保,这种“流量+风险教育”的业务模式,打着互助旗号从事金融业、保险业,则偏离了互助的本质。
话题关注:网络互助:非持牌互联网金融新业态问题研究
12、7天1.6倍,蹭热点老手雅本化学开着收割机来了!近期疫情反复,德尔塔消停一会后,奥密克戎又来势汹汹,让全球刚放松的弦又紧绷起来。与此同时,全球疫苗巨头的研发情况获得各方 高度关注。当然,也就少不了资本市场对疫苗相关概念的疯狂炒作。从2019年蹭“工业大麻”概念,2020年初蹭疫情热点被立案调查处罚,到2020年年中蹭“长生不老药”概念,蹭热点“老手”雅本化学又搭上疫苗概念,挥起镰刀走向韭菜。(36氪 )
话题关注:面对核查,雅本化学澄而不清,实控人却在高位减持,口号很响亮,身体也很诚实。自身业绩不够,只靠概念来凑,给投资者画大饼,手起刀落,最后留下的将是欲哭无泪、跑得慢的投资者,此番过后留给市场信任度又能有几何,要知道不实干,光靠讲故事,迟早会翻车。
话题关注:雅本化学股价“博傻式”暴涨背后原因及后果分析
二、今日财经期刊佳作关注
数字创新国际研究热点与演化:一个可视化分析
导读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与产品和服务过程的融合,数字创新广受学界关注。以1996-2019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 033篇文献为样本,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法,分析数字创新国际研究热点和演化趋势。结果发现: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呈持续增长趋势,大致经历萌芽探索期、缓慢成长期和迅速爆发期3个阶段;领域权威期刊对理论、实践应用、方法、政策等各有侧重。数字创新国际研究主要阵地分布在欧洲,中国发文量虽高,但国际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近10年研究热点从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逐渐转向数字经济平台、区块链等研究;创新、技术、模式、绩效是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的研究热点;扩散、组织、数字经济、数字变革及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关键词:数字创新;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引用格式:王海花,杜梅.数字创新国际研究热点与演化:一个可视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21):152-160.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动力源,以创新方式解决组织管理与生产问题日渐成为企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1]。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变,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数字创新的产生与发展[2]。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同[3-4],数字创新嵌入到产品和服务核心流程之中[5],与设备和信息紧密耦合[6],创造出各种智能产品和服务[7-8]。此外,数字创新将以前没有联系的行业和企业组织联系起来,使之相互竞争或合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运作模式[9-10],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
数字创新作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1]。以往关于数字创新的国际研究多聚焦于概念探讨和探索性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在概念界定方面,Yoo等[4]、Fichman等[5]、Nambisan等[12]和Ciriello等[13]界定了数字创新的概念。在探索性分析方面,一是从数字化背景出发,分析其对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的影响[14-15];二是基于案例或实证研究,探究数字创新对创新活动、商业模式、组织和行业的变革性影响[16-18]。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有关数字创新国际化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理论分析框架[19],且相关文献研究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降低了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文献互通和理论对话的可能,进而限制了数字创新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延伸。
基于此,本研究利用科学计量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数字创新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刻画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基础趋势,识别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剖析该领域发展脉络和知识演进体系,为各领域培育和发展数字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与文献回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基于Citespace实现数字创新领域发展阶段、核心期刊、核心作者、核心国家和机构基础统计分析,探讨数字创新研究的基本趋势;其次,对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和突现值分析,挖掘数字创新在国际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最后,基于关键词聚类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数字创新国际主流细分领域。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可视化方式展现数字创新领域的知识结构、组成规律和分布情况,探讨数字创新领域知识发展进程(李梅芳等,2018)、研究热点和前沿(陈悦等,2015)。
本研究重点分析数字创新研究演进过程和结构,研究文献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数据搜索时间为2019年11月30日。首先,选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设置主题为“digital innovation”,不限时间,共检索到7 884条文献数据。之后,将文献类型设置为“article”和“review”,文献类别设置为“management”、“economic”和“business”,精炼得到1 033条文献数据,时间跨度为1996-2019年。本研究运用1 033条文献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并将其导入Citespace软件,时间参数设置为1996-2019年,Year Per Slice设置为1。
使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数字创新发展历程,根据文献数量变化和时序规律统计分析,可以揭示数字创新领域的发展状况,预测其研究前景(陈悦等,2015),如图1所示。从中可见,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文献随时间发展呈明显的指数型增长趋势,增长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萌芽探索期(1996-2007年):伴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使用,信息化时代到来,数字创新逐渐受到研究者关注,该时期数字创新研究较少,平均每年文献数量为8篇;②缓慢成长期(2008-2014年):该时期每年平均发文量基本维持在26篇,波动幅度不大,但相较于第一阶段,平均每年发文量增长近20篇,此阶段在2014年发文量最高,达到40篇;③迅速爆发期(2015年至今):该时期平均每年文献数量为150篇,相较于第二阶段,平均每年发文量增长近124篇。
图1 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文献发表趋势
(1)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核心期刊分布。期刊共被引是分析两篇不同期刊来源文献同时被第三篇其它期刊来源文献所引用的频次,从而判断期刊在数字创新领域发文的关注度和认可程度[20]。表1列出数字创新国际领域1996-2019年前10位高被引期刊,这些期刊在数字创新领域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把握数字创新领域研究动态,并为相关学者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其中,《Research Policy》以405的被引频次排在首位,主要关注创新、研发、技术和科学等带来的政策和管理问题;《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以395的被引频次位居第二,注重对学术观点的凝练总结及管理实践指导。被引频次为357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期刊主要关注数字创新领域理论发展情况,而《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则偏重于战略管理方向研究。此外,被引频次为275的《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主要收录关于检验、拓展或者构建管理学理论与管理实践的实证论文。
(2)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核心作者分布。高发文量说明期刊在数字创新研究领域产出较多,高被引则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21]。表2列出数字创新国际领域前15位高发文量作者和高被引作者。由高发文量作者排序可以看出,Henfridsson以6篇发文量位居第一,Nambisan以5篇发文量位居第二。从中可见,中国学者在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有待拓展。此外,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发文量处于前15位的学者在文章被引频次指标评价中表现并不突出,仅Nambisan在发文量和被引频次均出现在前15之中。
表1 前10位数字创新领域高被引期刊排序
高被引作者是衡量学者在数字创新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表2高被引作者排序发现,高被引学者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①数字创新研究概念界定。Yoo等[11]认为,数字创新是指产品或服务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新组合,以产生新产品或者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之后,随着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加深,Nambisan等[12]认为数字创新是指使用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市场产品、业务流程或者商业模式创建。该定义包括一系列创新成果,如新产品、新服务、新平台、新客户体验及其它一些有价值的途径,这些创新成果的实现需要依赖数字技术。数字创新产生的新产品或提供的新服务既嵌入到数字技术中,又受数字技术的驱动。数字技术嵌入及其与企业创新过程融合是数字创新的主要特征;②数字创新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Teece[22-23]认为动态能力对企业战略、商业模式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Porter[21]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奠定了其在企业外部定位学派中的地位;Cohen[24]的吸收能力理论成为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Eisenhardt & Yin[25-26]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案例研究方法;Christensen[27]的颠覆式创新理论、Chesbrough[28]的开放式创新概念、Rogers[29]的创新扩散模型、Tushman[30]的组织二元性概念均对数字创新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
为更加直观地展现数字创新领域作者合作情况,本文分别以“Author”和“Cited Author”为节点绘制作者合作发文网络和作者被引频次网络,如图2和图3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创新领域作者总体发文量较少,作者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未形成整体、相对集中的合作网络关系,表明数字创新国际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从图3可以看出,被引作者网络间联结较为稀疏,聚集度不高,表明目前关注数字创新的学者仍然较少,研究也相对匮乏,数字创新领域研究空间较大。
表2 前15位核心作者排序
(3)数字创新国际研究核心国家和机构分布。发文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及科研机构在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水平和贡献度[21]。表3列出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排名前15位的高发文量国家或地区及科研机构。首先,北美洲地区美国和加拿大都在前15位高发文量国家或地区,其中美国以276篇的发文量位居榜首;其次,亚洲地区中国和韩国均在前15位高发文量国家或地区,但排名相对靠后;再次,欧洲地区数字创新研究集中在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典、西班牙、芬兰、荷兰。此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学进入前15位高发文量机构;其它高发文量科研机构全部集中在欧洲地区,成为数字创新的主要研究阵地,其中英国沃里克大学以发文量20排在首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虽在高发文量国家或地区之列,但根据表2的高被引作者排序可知,来自中国的学者无一进入高被引作者行列,可见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学术影响力有待提升。
图2 作者合作发文网络 图3 作者被引频次网络
表3 前15位核心国家/地区与机构排序
为更加直观地展现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国家或地区和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本文分别以“Country”和“Institution”为节点绘制国家合作发文网络和机构合作发文网络,如图4和图5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目前数字创新国际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且跨国合作较少,整体发文国家合作网络松散,跨国合作有待提升。从图5可以看出,机构合作网络间联结较少,有许多相对独立的研究机构。同时,数字创新研究机构较为单一,主要为高校,且多为校内研究机构合作,未形成群簇态势。
图4 国家合作发文网络 图5 机构合作发文网络
关键词是对文献观点和内容的凝练与高度概括,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反映数字创新国际研究主题[31],通过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揭示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的演变过程和研究热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即是学者在一段时间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表4列出前20位关键词频次,展示了1996-2019年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表4可以看出,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大部分高频关键词集中在1997-2000年,且创新是数字创新领域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其次是技术、绩效和模式及排名第7、第8、第9、第13的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和组织,表明数字创新领域以企业和组织等为研究单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探究如何进行管理或者通过商业模式转变实现更高的创新绩效。此外,高频关键词还有知识、战略等,反映数字创新对知识管理和战略管理等细分领域的关注。另外,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有信息、网络、互联网,反映数字创新与信息技术等信息资源密不可分。
表4 前20位关键词排序
为更好地了解数字创新国际领域近期研究热点的演化规律,本研究列出近10年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析近10年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2010-2017年关键词最高频次均超过20次,研究热点相对集中。从2018年开始研究热点较为分散,最高频次关键词均未超过11次。近10年研究从较为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逐渐转向数字经济平台、区块链等研究。
表5 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热点关键词
注:()标注为关键词出现频次
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前沿是指数字创新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进展(陈悦等,2015)。伴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创新研究前沿随之更迭。本研究使用“Burst(突现值)”预判数字创新研究前沿和转向。Burst是指某个关键词被引频次在特定时段内有大幅上升或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表6列出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前15位突现词,从中可以看出,突现强度最大的是“扩散”,高达10.019 6。该词反映出早期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领域的重要发展是关于数字创新扩散,即数字创新在不同企业、行业或领域的应用,成为相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前沿。与此同时,组织、环境、产品发展突变强度较大,分别为6.818 7、6.027 1和7.238 8,是数字创新重要前沿领域。综合来看,数字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组织数字技术能力及产品改进发展成为数字创新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受到学者广泛关注。
从突现时间看,“扩散”是出现时间最早(1997年)且持续时间最长(16年)的主题词,成为持续性研究前沿问题。“组织”最早出现在2000年且持续时间为16年、“环境”最早出现在2000年且持续时间为14年,也是数字创新领域关注的前沿研究。与此同时,从近5年(2015-2019年)的突现词看,竞争、信息系统、产业是最新研究前沿。此外,结合最新发表的文献可知,数字经济、数字变革和数字化平台也是现今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表6 前15位突现词排序
通过最大似然法(log-likelihood ratio,LLR)对数字创新领域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关键词网络中的Modulariy Q和Mean Sihouette两个指标揭示其基本特点。其中,Modulariy Q是用来评价网络聚类效果的指标,其值越大,表明网络聚类效果越好。当Modulariy Q > 0.3时,表明关键词聚类内部连接关系紧密,网络社团结构显著。在本研究中,Modulariy Q = 0.322 1(大于0.3),表明关键词网络聚类效果良好。Mean Sihouette是用来评价网络同质性的指标,取值范围在0~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1,表明同一聚类中文献同质性越高,聚类越合理;当Mean Sihouette > 0.5时,表明关键词网络聚类结果理想。在本研究中,Mean Sihouette = 0.464(接近0.5),表明同一聚类文献基本达到同质要求,如图6所示。本文将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划分为8类,分别为#0聚类(case study)、#1聚类(personal computer)、#2聚类(non-disruptive emergence)、#3聚类(business model)、#4聚类(enterprise systems software industry)、#5聚类(digital camera)、#6聚类(evaluating business lead user)、#7聚类(digital technology)。
(1)#0聚类研究主题为案例,关注数字创新研究方法。由于数字创新研究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新现象不断涌现,而对新现象进行探索性研究和案例分析具有突出优势[25]。案例研究能够详细描述数字创新下的企业现象,并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捕捉企业数字创新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现象,从而构建和验证理论[32]。因此,目前关于数字创新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案例研究法,以揭示企业数字创新背后的作用机理。已有案例研究从商业模式[33]、创新生态系统[34]、创新知识网络[35]等角度出发,探究数字创新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发现数字创新会促进商业模式转型、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知识组合与利用。
(2)#1聚类、#5聚类和#7聚类研究主题分别是个人电脑、数字影像和数字技术,关注数字创新基础。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创新涌现,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成为重塑经济竞争格局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技术作为数字创新的基础,是指作为社交媒体、分析或者嵌入式的设备[36]。之后,Urbinati等[37]指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网络物理系统等是用于数字创新的相关技术。数字创新必须基于数字技术的灵活性[38],在产品中不断嵌入新功能,促进已有产品重组配置,不断产生新产品和新服务[39],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40]。
(3)#2聚类研究主题是非破坏性涌现,关注数字创新产生的影响。Abrell等[41]研究发现,技术变革经常导致竞争动荡,甚至还会改变整个行业结构,胶卷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破产就是例证。而数字创新表现为一种非破坏性涌现形式,其所带来的新价值创造手段虽然对企业组织和行业有一定冲击[10],但不会破坏行业已有竞争力。如已有学者从技术不连续性、平台和生态系统多个角度阐释了数字创新中数字技术没有破坏性[42]。
(4)#3聚类、#4聚类和#6聚类研究主题分别是商业模式、企业系统软件产业和企业用户领先评价,关注数字创新应用实践。在数字经济的不断推动下,企业数字化成为新现象。数字创新所使用的数字技术为企业提供了海量数据,催生了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为企业实现创新绩效提供了可能。面对数字化迅速发展态势,已有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并没有作好应对数字趋势的准备[43]。但数字创新要求企业重新思考和创新自身商业模式[44-45],搭建平台生态系统[46],克服传统创新因地理距离产生的差距[15],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图6 1996-2019年数字创新国际研究聚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创新获得学界广泛关注。纵观国内关于数字创新的研究,余江等[2]首次阐述数字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刘洋等[47]界定数字创新概念。本研究以“数字创新”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国际与国内数字创新比较研究,主要有以下3点发现:
(1)数字创新概念与内涵。数字创新的概念最早由Yoo等[11]提出,之后Fichman等[5]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完善。而余江等[2]综合Yoo等、Fichman等的研究,首次阐释中国情境下数字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弥补了国内在数字创新研究上的空白。之后,刘洋等[47]、柳卸林等[48]进一步界定数字创新的概念。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数字创新内涵的关注较少,因而有必要挖掘中国情境下数字创新的概念内涵,以便更好地进行本土化研究。
(2)数字创新测量方式。国内外关于数字创新的研究多通过案例方式揭示其内在特征与机理,且呈现出碎片化、分散化等特征,未形成整体研究框架,尤其是聚焦于中国情境下的数字创新研究较少,仅有刘洋等[47]将数字创新划分为数字产品创新、数字过程创新、数字组织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因而有必要深入探究数字创新分类与测量方式,以便展开数字创新研究。
(3)数字创新影响因素与影响效果。相较于国际数字创新研究,国内数字创新研究对数字创新驱动因素和影响效果的探讨较少,缺乏从不同视角(如社会压力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组织复杂性理论、平台理论、治理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探讨数字创新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的研究。同时,在数字创新对现有创新管理理论的挑战方面,现有创新管理理论的适配性(如制度理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是否适用及作用效果如何等)以及是否需要建立新理论范式等仍有很大研究潜力。
本研究运用Citespce文献计量软件对数字创新国际领域1996-2019年的1 033篇文献进行发展阶段、核心期刊、核心作者、核心地区、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等分析,主要得出以下3个结论:
(1)数字创新研究呈稳步增长态势,大致经历了萌芽探索期、缓慢成长期和迅速爆发期3个阶段。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该领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不再局限于对数字创新概念的界定与探索,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数字变革、数字化平台等整体框架转变,但国内数字创新研究起步较晚,且对于数字创新概念内涵的等关注较少。
(2)数字创新国际领域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澳洲。其中,美国以276篇高发文量位居榜首,英国紧随其后,10个欧洲国家进入发文量前15的行列,成为数字创新国际研究重要地区。而中国虽然也在前15位之列,但排名靠后,且聚焦于中国情境的数字创新研究较少,研究水平有待提升。在数字创新国家研究领域领先的科研机构中,研究主体主要为高校,研究机构多集中在欧洲地区。此外,数字创新作者合作网络联系不紧密,虽有一定研究群体的存在,但仅局限在团队内部,跨团队合作较少。
(3)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研究热点聚焦在创新、技术、互联网、系统、模式和绩效等方面,重点关注数字创新基础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其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嵌入到数字创新研究中,成为企业组织进行模式探索和绩效提升的关键。同时,数字创新研究前沿呈现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趋势。数字创新研究从概念拓展至扩散、新技术、组织与产业等方面。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及数字技术与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嵌入,促使数字创新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也给数字创新领域提出新命题和研究空间。本研究根据以往数字创新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一些研究视角,可为学者开展数字创新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拓展数字创新研究方法和测量方式,丰富数字创新相关研究。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关于数字创新领域的研究多以案例分析为主,未来可加强数字创新实证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支持,以减少案例研究特殊性和非理性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有关数字创新的测量主要基于数字技术量表[16],而数字创新不应局限于使用数字技术,还应加强数字创新扩散等评估指标构建,或者采用二手数据刻画数字创新,完善数字创新测量方式。
(2)剖析数字创新概念和内容,厘清数字创新维度结构。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数字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有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像等,且以往关于数字创新的概念界定仅认为其是数字技术等基础设施嵌入到传统物理组件中[5],从而产生新产品和新服务[7-8],缺乏从不同视角的分析。未来可从数字创新内容、结构、级别等视角识别数字创新维度,深入辨析数字创新的层次结构和概念内涵。
(3)挖掘数字创新影响机制,促进数字创新实践应用。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数字创新作为一种非破坏性涌现形式,对商业模式和企业系统软件产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数字创新对商业模式转变的作用机制如何尚缺乏系统探究,未来可从不同视角切入(如组织复杂性理论、治理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等),权变性考察数字创新影响效果。
(4)聚焦中国情境,考察数字创新的内在机理。中国数字创新实践走在世界前列,如阿里巴巴通过 Alibaba、速卖通和 Lazada 等平台,使用云计算、数字支付等服务,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数字创新。此外,相较于其它国家,根植于中国情境的数字创新拥有异质性、多层化海量用户基础,这是中国企业在产业中建立主导优势的重要机遇。因此,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创新研究对国内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数字创新国际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规律分析发现,近10年研究热点从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技术、商业模式逐渐转向数字经济平台、区块链等领域,为基于中国情境开展数字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因此,如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把握信息技术资源,研究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转型和区块链等是未来值得探讨的研究方向。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聚焦于数字创新国际研究,对国内数字创新与国际数字创新的比较研究较少,未来可深入分析其异同,以更好地为数字创新研究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7(2):1-14.
[2] 余江,孟庆时,张越,等.数字创新:创新研究新视角的探索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17,35(7):1103-1111.
[3] KOHLI R,MELVILLE N P.Digital innovation:a review and synthesi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9,29(1):200-223.
[4] YOO Y,BOLAND R J Jr,LYYTINEN K,et al.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in the digitized world[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5):1398-1408.
[5] FICHMAN R G, SANTOS B L D, ZHENG Z.Digital innovation as a fundamental and powerful concept in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curriculum[J].MIS Quarterly, 2014, 38(2): 329-354.
[6] TILSON D, LYYTINEN K, SØRENSEN C.Research commentary-digital infrastructures: the missing IS research agenda[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4): 748-759.
[7] SUSENO Y, LAURELL C, SICK N.Assessing value creation in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a social media analytics approach[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8, 27: 335-349.
[8] CANDI M, BELTAGUI A.Effective use of 3D printing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J].Technovation, 2019, 80-81:63-73.
[9] LUCAS H C, AGARWAL R, CLEMONS E K, et al.Impactful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 opportunity to inform new audiences[J].MIS Quarterly, 2013, 37(2):371-382.
[10] KUESTER S, KONYA-BAUMBACH E, SCHUHMACHER M.Get the show on the road: go-to-market strategies for e-innovations of start-up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8, 83(1):65-81.
[11] YOO Y, HENFRIDSSON O, LYYTINEN K.Research commentary: the new organizing logic of digital innovation: an agenda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 21(4): 724-735.
[12] NAMBISAN S,WISCONSIN-MILWAUKEE U O,LYYTINEN K,et al.Digi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reinvent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in a digital world[J].MIS Quarterly,2017,41(1):223-238.
[13] CIRIELLO R F,RICHTER A,SCHWABE G.Digital innovation[J].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18,60(6):563-569.
[14] LYYTINEN K,YOO Y,BOLAND R J JR.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6,26(1):47-75.
[15] FORMAN C,VAN ZEEBROECK N.Digit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knowledge flows within firms:can the Internet overcome geographic and technological distance[J].Research Policy,2019,48(8):103697.
[16] KHIN S, HO T C F.Digital technology, digital capa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 mediating role of digi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2019, 11(2): 177-195.
[17] BHARADWAJ A, SAWY O A E, PAVLOU P A, et al.Digital business strategy: toward a next generation of insights[J].MIS Quarterly, 2013, 37(2): 471-482.
[18] KOLLOCH M,DELLERMANN D.Digital innovation in the energy industry:the impact of controversies on 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ecosystem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8,136:254-264.
[19] HOLMSTRÖM J.Recombination in digital innovation: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 the importance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2018,28(2):107-110.
[20] 王海燕,郑秀梅.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7(1):41-49.
[21] 吴晓波,付亚男.创新管理国际研究热点及其演化:基于可视化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12):186-199.
[22]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3] TEECE D J.Business models,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0,43(2-3):172-194.
[24] C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128-152.
[25] EISENHARDT K M.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4): 532-550.
[26] 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10, 44(1): 108-108.
[27] CHRISTENSEN C M.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M].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
[28] CHESBROUGH H.Open innova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9]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4th ed.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10.
[30] TUSHMAN M L,O'REILLY III C A.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4): 8-29.
[31] 高军,岳未祯,索玮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进展及阶段性政策影响[J].管理评论,2018,30(12):49-62.
[32] 陈春花,宋一晓,曹洲涛.组织支持资源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内在机理:基于视睿科技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4,11(2):206-214.
[33] D'IPPOLITO B,PETRUZZELLI A M, PANNIELLO U.Archetypes of incumbents’ strategic responses to digital innovation[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2019, 20(5): 662-679.
[34] CHAE B.A General framework for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digital innovation ecosystem:the case of big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45:83-94.
[35] LIU J Y.Trust trigger and knowledge elicitor:the role of epistemic objects in coordinating the fragmentation and heterogeneity of knowledge in digital innovation networks[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19,26(4):332-345.
[36] FITZGERALD M, KRUSCHWITZ N, BONNET D, et al.Embracing digital technology-a new strategic imperativ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4, 55(2): 1-12.
[37] URBINATI A,CHIARONI D,CHIESA V,et al.The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es:an exploratory multiple case study analysis[J].R&D Management,2020,50(1):136-160.
[38] LOKUGE S,SEDERA D,GROVER V,et al.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digital innovation: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calibration of a construct[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9,56(3):445-461.
[39] ABRELL T,PIHLAJAMAA M,KANTO L,et al.The role of users and customers in digital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B2B manufacturing firm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3):324-335.
[40] YANG M,HAN C J.Stimulating innovation:managing peer interaction for idea generation on digital innovation platform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1,125:456-465.
[41] CROITORU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2012, 3(1): 90-91.
[42] SANDSTRÖM C G.The non-disruptive emergence of an ecosystem for 3D Printing-Insights from the hearing aid industry's transition 1989-2008[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6,102:160-168.
[43] KANE G C, PALMER D, PHILLIPS A N, et al.Strategy, not technology, drives digital transformation[M].Deloitte University Press, 2015.
[44] BOUWMAN H,NIKOU S,DE REUVER M.Digitalization,business models,and SMEs:how do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ractices improve performance of digitalizing SME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9,43(9):101828.
[45] GUPTA R,MEJIA C,KAJIKAWA Y.Business,innovation and digital ecosystems landscape survey and knowledge cross sharing[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7:100-109.
[46] HELFAT C E,RAUBITSCHEK R S.Dynamic and integrative capabilities for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 in digital platform-based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8,47(8):1391-1399.
[47] 刘洋,董久钰,魏江.数字创新管理: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198-217,219.
[48] 柳卸林,董彩婷,丁雪辰.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41(6):3-15.
作者简介:王海花(1983—),女,山东聊城人,博士,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管理、社会网络;杜梅(1995-),女,江苏徐州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与知识管理、员工创新行为。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2136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李莉、郭蔷、许思宁、马洪梅、蔡跀、陈晨、张晓丹、白晓萌、李茸茸、梁晓娟、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1年第12期,敬请点击以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