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际体育教育的业余原则

哆多 阅读:54 2024-12-15 03:35:00 评论:61

国际教育普遍重视体育,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体育成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国际体育教育中存在业余体育原则,值得了解和重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体育教育中的业余原则,进行初步探讨,为发展我国学校体育提供参考。

一、国际学校体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国际上,凡是有学校的地方就有体育场馆。体育场馆设施大都建设在学校。体育场馆即学校,学校即体育场馆。越是水平高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水平越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也很高。教育现代化在学校体育设施场馆建设方面体现得更明显。例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创办于1440年,学校的理念是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运动和学习的时间平分秋色,各占50%。伊顿特别为学生设置了8门体育必修课和27门体育选修课。其中,8门必修课——赛艇、曲棍球、伊顿野地足球、田径、板球、网球、英式橄榄球等散布在春季课程、夏季课程和秋季课程之中,每位学生都要去学习和掌握。每周体育课的学习和训练时间长达23个小时,差不多是文化课(30多个小时)的一半。每个体育项目都配备了专业的训练场和教练,校园内的运动场多达六七个,而普通学校一般只有一两个。伊顿还设立了40多个体育社团,有马术、击剑、赛艇、田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天赋加入其中。冬季会举办橄榄球和足球比赛,夏季有板球和赛艇比赛等,每周占用3到4个下午进行训练。在夏季,参加板球比赛的学生,计划每天都要花费5到6个小时训练,而对校队来说,时常还要花两天时间参加在校外进行的赛事。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教育的质量与国际教育的差别在于体育水平。

学校需要体育,体育的主力军在学校,青少年学生是体育的主体。国际体育理念相通,我国体育理念与国际体育理念相一致。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张伯苓说,不懂体育不能当校长。袁敦礼说,不懂体育不是教育家。清华大学提出,无体育不清华。马约翰提出体育迁移理论,体育效果迁移至德育智育水平。蒋南翔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8-1>8的体育效益。体育得到国际国内教育的广泛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如果,家长和社会对教育工作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对体育教育不满意。

二、国际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有区别

国际上学校体育叫Physical-education,竞技体育叫做Sports,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体育。但在我国都叫做体育运动,极为容易产生混淆。我国竞技体育由国家体育部门主管;学校体育由国家教育部门主管。但就学校体育内部,也存在着两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体育教育以课程体系为主要教育形式。最近相关文件中给了一概念:学科性培训和非学科性培训,体育属于非学科性培训。这个概念非常好地区分了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学科的性质。

同时,体育教育是学科化进行的,而竞技体育运动则是非学科化进行的。国际上,高中学段以下的体育教育是学科性管理,学科与校外非学科管理共同进行。国际上,大学以上学段基本上都是非学科化进行治理,基本上没有强制性的体育课程。体教融合,一条线路是体育课程内容,多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另外一条线路是,课程逐渐减少,与竞技体育体制合并。

体教融合是指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融合。同时强调,在学校体育内部也有一个体教融合的问题。学校体育内部中,教是指学科化的课程体系教育;体是指非学科性质体育运动管理。体教融合,实质上是指学科与非学科的融合。从国际体育教育上看,我们发现一个规律,体教融合得越好,体育教育的水平就越高;体教融合的现代化水平越高,体育教育,乃至于整体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就越高。体教融合的水平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浅谈国际体育教育的业余原则

三、国际学校体育的业余原则

在美国,高等学校体育在协会NCAA的管理下开展。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即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它是由美国千百所大学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其主要活动是每年举办的各种体育项目联赛,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上半年的篮球联赛和下半年的橄榄球联赛。NCAA是美国负责管理大学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拥有有关大学体育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仲裁权。NCAA由会员组成,其会员包括加盟的院校和各个大学运动联盟,运动项目包涵篮球、橄榄球、冰球和棒球等多项体育运动。NCAA将体育比赛和高等教育相结合,为运动员提供终生受益的高等教育机会。凡是加入NCAA的会员学校,都必须遵守会员规则,服从联合会的决定。

美国学校体育中,有两条法规值得我们重视:一是学生运动员不得获利;二是体育必须坚持业余原则,凡学生运动员学科学习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训练和比赛。学校体育运动的基本原则是业余原则。学校体育的体制机制都是围绕着业余原则而进行规制的。

因为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坚持学生学习主业,在主业合格基础上方可进行训练和比赛。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形成学生愿意、家长满意、学校同意的体育运动结果。直到去年,美国个别州修改立法,使体育学生运动员利用肖像权获利。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也坚持业余原则,并将体育运动的业余原则写入《奥林匹克宪章》,直到近些年方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赛会。

学生和家长都不希望一生干体育专业。业余原则保证了体育业余性质,体现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从社会角度看,业余体育原则,保证体育运动的健康身体、文明生活方式的目的,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体育运动是自愿参加的,是非生产劳动领域的社会活动,是具有意识形态价值的社会休闲领域的社会运动。体育运动具有改善人类闲暇时间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普世价值。坚持业余原则,使得学生体育运动建立在学生的自觉、自愿,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成为非学科、非职业的体育运动。

四、提供闲暇时间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业余原则的宗旨

众所周知,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以体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事实上,提高人的身体健康素质,单单依靠学校校内时间是不能完成的。只靠学科性质的体育教育,很难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增强学生健康身体素质的因素很多,每天一小时体育课程必须关联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校外时间,利用课余和校外时间,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因此,体育管理的体制机制上就要包括体育学科性体系+体育非学科性体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体育要与学生体育相区别,学生体育跨越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人的终生体育。而不简单的是学生在学校校内的体育。体育的初心就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全社会全民族和国家共同关心的事业。学生自身需要健康身体,家长需要孩子健康,学校也需要体育。显然学校家长对体育的需要是共同的。但学有所成是学生的主业,应该给予强调,不要对立。体育与学业不是对立的问题,而是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要把教育时间给学业,要把闲暇时间给体育。这就是业余原则的精髓。一切体育运动管理体制机制都要围绕贯彻业余原则进行。学生身体健康,主业学习成绩优良,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需要和普遍选择。

学生学业留给教育,课余和校外非学科化体育运动,留给全社会。要逐步把体育重点放在学生的业余时间,避免学生闲暇时间过度玩电子游戏和游手好闲。对于体育,家长和社会共同的愿景是学生课余业余非学科体育运动管理。国际上,搭建了学科化体育运动和非学科化体育运动,体育课程体系和业余体育运动体系两个管理体制,且二者有逐步融合的趋势。业余体育运动体系成为主要体育教育体系。形成了学科体育与非学科体育相融合的管理模式。包括体育奖学金体系和优胜奖励荣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安排,保障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业余原则和正确性。

由于体制机制的合理,国际上体育竞赛参加的主体是学生,体育人才来源于学校体育和学生运动员。美国参加奥运会的学生运动员在90%以上。业余原则是自愿自觉,学生自己选择体育运动之路。体育运动是属于青少年学生的,因为,闲暇时间的生活方式需要从青少年时代进行训练教育培养。这是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的,非职业体育的业余体育运动体制机制。

五、占领学生闲暇时间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国际学校体育坚持业余原则,学生家长社会良性循环,使得体育人才济济。建国初期体育外交成为我国打开国门的重要渠道,体育对外交流成为我国外交主要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和体育运动水平落后,集中力量办专业体育运动队,举国体制,“小众专业化”体制,随着时代需要而逐渐形成。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竞技体育的领先国家,奥运会成绩稳定排名世界前三。体育运动的优质资源集中在体育部门。体教分离的问题,已经得到中央的重视,克服“小众早期专业化”体制弊端,下发文件要求和提倡体教融合,向着“大众业余化”体制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增强体质为主,体育课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为主。经过多年努力,全国70%的体育场馆在学校,30%在社会。70%是学生必需品,30%是少数专业运动员的必需品。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如果不能用好,就是浪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从小学到研究生。学生成长的投入代价也很大,体育投入是整个青少年时代。但是,体育课的学科体系化没有真正取得实效。也包括学生竞赛体制,亚洲大中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国际大中学生运动会、奥运会等国际交流的平台。虽然,不以金牌论英雄,英雄永远争第一。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应该是培养英雄的教育体制。

用什么教育活动填满孩子们的闲暇时间?体育是最有趣、最让人喜爱、门槛低,最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全社会需要一个机制,鼓励学生闲暇时参加体育运动,保障学生闲暇时参加体育运动,奖励学生闲暇时参加体育运动。业余体育运动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

少年强中国强,体育强中国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就在于此。问题是,在我国学校体育体系内部,也存在着体教不融合的问题。依赖学科化体育,弱化非学科化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当时的学校教育条件基础,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学校体育工作坚持体育课程为主,形成了学科化体育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学科化,没有能够解决增强体质的根本问题。学生健康身体素质差,近视眼多,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等等问题严重。单靠学生在校学习中的分割性碎片化的体育时间,很难完成体育强国战略发展的任务。体育学科化,向更专业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脱离了学校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有背体育运动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和体育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体育成为闲暇时间里的必需品。在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发展中,业余体育运动凸显重要位置。但我国学校体育的非学科化和业余体育运动领域反而逐步弱化,成为一般性号召,没有形成合理的、规范化的、集约化的业余原则指导下的学生闲暇体育管理模式。

我们习惯于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科。实际上学校教育资源容量有限,难以完成体育任务。体育更应该进家庭、进社区、进闲暇时光中。最近,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指出,“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培训行业会继续保持普遍上升的发展态势。现在家庭收入比过去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家长对于体育、艺术的育人作用和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愿意为孩子全面发展付费。是把体育还给社会,还给民众的时候了。利用社会资源已成时代特征。以前形成的业余体校体系也逐渐退化。校园足球等校园体育,还继续有把业余体育纳入校园学科化的趋向。但是,如果违背体育教育的规律和违背业余体育原则,体育学科化的安排,将会导致以课程代替体育的形式主义。学校体育坚持业余原则,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家庭社区社会中去,到国际体育运动大舞台中去,展示我国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充分进行国际交流,提升体育教育现代化水平,真正发挥体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独特作用。(转自12月9日《中国体育报》06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