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东山街道:强化党建引领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衣夏
阅读:69
2024-12-15 09:17:36
评论: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南康区东山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统揽和引领作用,以提升便民服务水平为突破口,探索构建“1234社会治理体系”,在城市基层治理中有效宣传党的政策、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打通社会治理“高速路”。
一、基本情况与背景
东山街道位于南康城区中心,是一个集工业、贸易、流通、服务于一体的重点开发区,同时也是南康区六大攻坚战主阵地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区。近年来,东山街道作为南康城区建设和发展的主战场,城区和农村并存,个体和私营经济活跃,征地拆迁、“两违”整治、创文创卫、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在征地拆迁、“两违”整治等工作推进中,少部分群众受利益驱使,易产生不合理利益诉求心理和“两违”投机行为,街道面临的社会治理压力较重。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东山街道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构建出“1234社会治理体系”,即:以党建为中心,牢固树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理念;加强党组织队伍、基层配套组织队伍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社会治理组织力;健全统筹协调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为民服务制度三项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多元化参与、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保障的“四化驱动”。
1.以党建为中心,提升城市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战斗力。一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统领基层社会治理。规范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政治生活,夯实了基层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社会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双提升。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社会治理鲜明导向。结合重点任务落实和基层基础工作的推动,扎实推进“党建+综合治理”“党建+安全生产”“党建+环境整治”“党建+文明创建”等工作,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树立了一批在社会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排查、项目攻坚等社会治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促进了社会和谐,2017、2018年度全街道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568件,化解545件,化解成功率达96%;开展多次安全生产大检查,整治各类企业商铺238余家。三是发挥辖区各类党组织协同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共建共治格局。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街道8个城区社区党组织与41个区直(驻区)单位、学校、医院、国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了辖区内各类型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多对一”共建共治新格局。充分整合社区楼栋党小组、业主委员会、党员志愿服务组、治安服务队、物业管理公司、红白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公共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2.加强党组织队伍、基层配套组织队伍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党组织社会治理组织力。一是配强了书记队伍。在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特别是党组织换届选举中,通过采取区、乡两级联审的模式,围绕“五不能,七不宜”要求,以及引领发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双带”致富能力方面进行层层把关和筛选,选出了8名“一好三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二是锻造了过硬党员队伍。注重在基层一线,有计划地搞好党员发展工作,2017、2018年度共发展社区党员6名。积极推进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分别举行新一届书记(主任、一般干部)、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均把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列为必修课。在日常的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组织活动中,把社会治理能力培养当作学习交流的重要内容,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基层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健全了基层配套组织。全街道8个社区全部完成居民小组长、居务监督委员会、居民理事会、纪律监督委员会、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民兵连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委员会、综治工作站等社区基层配套组织,为高效服务群众、推进基层治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健全统筹协调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为民服务制度三项制度建设,为社会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统筹协调制度,推动区域社会治理“一盘棋”。经过几年发展,街道逐步建立了社会治理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了党组织的统筹领导作用,街道、社区、党小组三级党组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当前社会治理形势、制定社会治理措施,政府相关职能单位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调度部署,落实好本单位的社会治理职能,各社会自治组织和群众依法依规共同参与到多元的社会公共事务中,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治理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健全网格化管理制度,推动社会治理运行“一网通”。街道结合《南康区综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以“社会资源整合、工作力量聚合、群众关系融合”为目的,健全了街道综治网格化管理制度,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工作模式,构建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梯次管理、逐级负责”的工作格局。目前街道共划分成个网格,有名网格员,重点对名纠正人员、名刑释人员、名精神障碍人员进行跟踪。三是完善为民服务制度,推动社会治理服务“一站式”。街道以集约化管理理念和方式,推进社区综合为民服务管理平台制度化建设,按照“优化整合、协作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推动便民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综治、司法、信访、民政低保、劳动保障、农综服务等职能,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治理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效率,实现了为城市居民提供综合性“一站式”服务。
4.坚持多元化参与、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保障的“四化驱动”,创新治理方式共建共享促发展。一是创新共治模式,各方面力量多元化参与。区委牵总协调,街道、社区党组织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城市基层党建和社区共治等工作,发挥驻社区单位在公益服务、资源支持、秩序维护、关系融合等方面的作用。二是条块融合,实现精细化管理。将社区科学划分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管理员、信息员等,由社区干部或党小组长兼任,负责网格内的管理服务、信息报送、矛盾纠纷排查以及特殊人员的管理等,有力发促进了社区内的和谐稳定。三是推广全程代办,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坪岭社区为示范点,全街道社区党组织中进行推广待办服务机制,把全程代办的服务程序简化为受理、承办和回复三个环节,社区居民只需准备好相关材料到社区服务中心社会保障窗口提交申请,代办员受理后即可,避免了群众来回跑的现象,变“上跑为下办”,变“拖着办为快速办”。同时完善代办员考核办法,实行日常考评和年度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即代办员每为居民办理一件事,都会请办事群众对代办员的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给予优秀代办员一定的奖励。四是坚持规范化建设,确保长效治理。规范便民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干部坐班值班、分片联户、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各项服务;规范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机制,引导辖区内党员依岗承诺、依诺服务,自觉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规范结对共建机制,落实“六个一”要求,即参加1次社区党组织生活、与社区干部进行1次座谈、开展1次社区调研、联系1户社区困难居民、认领1个“微心愿”、当1天社区志愿者。
通过几年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市建设过快,社区设置及相关党组织设置跟不上城市化进程;城市工作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任务加重,城市党务工作者人数不够、力量不足有所显现;城市各基层党组织工作上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职责划分不清、沟通协调不够等原因,导致辖区内社会治理方面资源和力量整合还不充分;由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群众各方面诉求日益复杂、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等因素,导致社会治理中部分服务质量相对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
三、启示和思考
经过多年的实践,南康区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初步形成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促进党建水平提升的局面。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城市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了以下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这是基层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前提。二是必须强化区域化党建,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这是引领基层党建创新的关键所在。三是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类长效机制细致、严密、易行、与时俱进,这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保证。四是必须激发各类组织积极参与,改变过去党委、政府社会治理“二人转”状况,实现多方参与、社会协同、形成合力,这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五是必须强化资源资金整合,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做到“有人做事、有钱办事”,这是社会治理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当前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如何科学治理将是城市党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一步,要积极吸取城市基层治理成功的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更加凸显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切实以党的坚强领导来构建和谐社会。
1.优化城市党组织设置。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便于区域管理、人口数量相对适中的原则,增设若干个社区,成立新的社区党组织。同时,打破目前一社区一支部设置的传统模式,在一些党员人数较多的商业街区或小区设立“片区”党支部,在离退休党员多、党员兴趣爱好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兴趣”党支部,在居民楼院或部分住宅小区设立“楼院”党支部,构建总支建在社区、支部建在片区、街区、楼院的组织体系,让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党组织的身影。
2.配强城市党组织队伍。社区“两委”换届已结束,城市社区党组织力量得到了有效充实,为城市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将鼓励其他领域的城市党组织借鉴社区“两委”换届经验,通过各种途径挖掘优秀的党务工作者和执行者,在各类事务中凸显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在各类“小区”“楼院”党组织中选派优秀的指导员,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居民自治中的作用。
3.深化城市各党组织共治模式。建立城市党建共建共治长效机制,发挥辖区内机关单位党组织的自身优势,完善机关单位与社区结对共驻共建机制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志愿服务机制,形成“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落实双监督”的党员管理机制。在社区内部推行“1+5”工作机制,以社区党支部(总支)为核心,整合社区楼栋党小组、业主委员会、党员志愿服务组、治安服务队、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模式,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推进商务楼宇、各类园区、商圈市场和网络媒体党建覆盖,推进“两新”组织党组织共驻共建和党群共建活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党群活动中心,为党员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不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一是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重视做好面对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如家政生活、康复医疗、文体娱乐等;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如爱心岗、爱心敬老院、爱心康复室等“爱心系列”服务;重视做好面向下岗失业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区服务业在帮助困难群体再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就业机制,为下岗失业职工转岗、创岗,寻找就业机会。二是进一步探索社区服务方式。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实行有偿、无偿并存,组织与志愿相结合的多种服务形式。同时,组织引导区域内党团员、离退休人员、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营业户支持和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形成社区服务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三是进一步加大扶贫帮困工作力度,创造条件使更多的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并发挥社区党组织贴近居民、了解民情的优势,充分利用社区信息平台,保证社会保障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以创新思维发展基层社会救助事业,激发和唤醒社会成员扶贫济困的爱心和良知,筹集更多扶贫帮困的钱物,为居民共同奔小康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