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打造特色体育名城
沁真
阅读:49
2024-12-15 09:54:34
评论:61
点击上方“东吴智库”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近日,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主任陶玉流教授等撰文《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打造特色体育名城》。文章从苏州发展赛事经济的重要意义、现实基础、面临的挑战、对策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表明举办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赛事,打响“赛事苏州”品牌,推动赛事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恰逢其时且意义重大。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观点
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打造特色体育名城
- 陶玉流 王越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落实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为体育供需两侧提质扩容提供重要机会。我国承办的国际标志性体育赛事活动越来越多,包括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男篮世界杯以及正在举办的杭州第19届亚运会等等,体育产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有活力、高渗透性、交叉性、拉动型的朝阳产业。
赛事活动是驱动现代体育高速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实现体育核心功能和多元价值的关键机制,是吸引和集聚社会资源的重要端口和平台,也是保持体育自身巨大魅力和影响力的内在基因。发展赛事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传统产业升级、完善基础服务能力,加速城市产业集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通过举办国际一流的高水平赛事,打响“赛事苏州”品牌,推动赛事经济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名城恰逢其时且意义重大。
一
苏州发展赛事经济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辐射城市经济发展
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流量经济属性和综合经济拉动效应,赛事筹办与举办期间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举办地集聚,能够连接赛事观赏、体育教培、体育竞彩、体育场馆等活动,从而撬动赛事的投资消费增量空间形成赛事流量经济,带动苏州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以2023年苏迪曼杯为例,8天的赛事共吸引近10万名观众到场观赛,票房收入超3000万元,拉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过4.1亿元,比赛场馆周边酒店和商业的客流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销售量增长36%;苏迪曼杯嘉年华更是吸引20多个知名品牌参展,赛事期间展区总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体育赛事“流量”正转变为体育消费“留量”。
2
有利于推动产业良性调整
体育赛事不仅会带动体育本体产业发展,更是融通体育用品、公共交通、文化体验、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消费全链条,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衍生产业集聚,助力相关产业发展纵向做深、横向做宽,推动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并产生正向社会效益。同时,“互联网+体育”新业态趋势明显,借助国际大型赛事契机,发展赛事经济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结构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苏州亚洲杯为例,昆山足球场的智慧化建设与管理,促进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3
有利于打响“赛事苏州”城市品牌
一是形成以体育赛事为标签的“城市名片”。近日,“全球体育之都报告”发布,北京、成都跻身世界前十。北京凭借“双奥之城”的优势排名第四,成都因其在短期内举办两项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而备受关注。国际上因体育赛事闻名世界,进而成为体育赛事之都的城市大有前例,比如美国的尤金(田径),英国的温布尔登(网球),日本的东京(马拉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网球)等。拥有知名体育赛事的城市,犹如拥有著名景点,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苏州可以凭借自身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依托体育赛事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效应,促进体育赛事品牌与苏州城市品牌的良性互动,继而提升苏州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品牌效应。二是形成以体育赛事为载体的“城市会客厅”。通过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全球体育企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媒体、观众来苏参与或观赏体育赛事,促进苏州与其他城市之间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交往,使之成为苏州招商引资、对接世界的窗口,加速打造苏州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之都和体育名城。
二
苏州发展赛事经济的现实基础
1
苏州“经济强”,体育产业加速发展
“十三五”期间,苏州市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产业规模稳步提升。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从2015年的701.4亿元扩大至2020年的985.0亿元,增长了40.44%;产业增加值也从208.16亿元扩大至295.37亿元,增长了41.9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从3.16平方米/人增加至3.75平方米/人。随着苏州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苏州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1237.08亿元,增加值扩大至388.84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62%,显示出巨大的体育经济潜能,苏州体育经济逐步呈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苏州计划建成40余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6个省级、40个市级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晓度的体育服务集聚区,培育一批集团型、连锁化品牌知名度高、国际化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性大的体育企业,为助推赛事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图1 2015-2022年苏州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情况
图2 2015-2022年苏州市体育产业增加值情况
2
苏州“百姓富”,体育消费持续攀升
苏州通过积极开展体育惠民消费行动,构建市区体育惠民消费网络。《2020年苏州市体育惠民消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体育惠民+体育消费”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市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在市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1000万元体育惠民消费行动资金,体育消费总规模与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显著提升。体育消费总规模由2015年的82.1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402.5亿元,增长了390.26%;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也由773.0元增长至3117.7元,增长了303.32%;人均体育消费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达到7.3%,处于全国地级市前列水平。2023年上半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达6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9.4%,特别是在教育、文化、娱乐领域增长18.3%,这为苏州赛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雄厚的消费市场。
图3 2015-2022年苏州市体育消费总体规模情况
图4 2015-2022年苏州市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情况
3
苏州“底蕴深”,赛事开发空间广阔
苏州凭借强大的经济与产业基础,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接连落户苏州。据统计,2023年苏州将举办省级及以上赛事59项次,其中国际、洲际比赛7项次。同时,苏州作为全球“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近年来先后打造了太湖马拉松、金鸡湖帆船赛等一批传统品牌赛事。苏州市大众体育联赛更是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品牌赛事,年均举办80余项200余场活动,覆盖各年龄段市民。依托苏州“水文化”城市名片,将水上运动作为标杆项目进行规划,举办了全国青少年帆船赛、全国商学院帆船赛等高水准大型赛事,打造金鸡湖端午龙舟赛、苏州市青少年皮划艇桨板联赛等自主赛事品牌。通过形式多样的品牌赛事,培育有利于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发展的文化,吸引相关体育企业入驻,为苏州发展赛事经济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三
苏州发展赛事经济面临的系列挑战
1
体育赛事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是赛事运作模式方面,苏州目前体育赛事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体育赛事的运作大多依靠行政机制,而不是市场运作模式,对于政府支持过度倚重,办赛主体相对单一,赛事运作模式亟待丰富。二是赛事盈利模式方面,当前门票、赛事转播权、冠名权、标志性产品以及球迷市场等资源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导致主办方回报率不高,有市场无消费点的局面,导致大型企业投资和赞助的积极性乏力。
2
体育赛事本土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
一是苏州民间体育赛事开发程度有限。围绕苏州地域文化和江南传统民俗,苏州多次举办江南船拳、舞龙舞狮等本土原创运动项目赛事,此类赛事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苏州独有的身体竞技文化,但其时尚性、消费引领性相对不强,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以及影响力相较单项顶级赛事有较大差异。二是苏州自有品牌赛事能级亟待突破。苏州举办的重大综合运动会及世界体育赛事数量较少,没有形成常态化和固定化的高级别体育赛事、高层次商业性赛事和高质量职业联赛。近些年,苏州金鸡湖马拉松赛、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体现苏州特色的标志性赛事,但其辐射范围有限,暂未成为国际国内赛事“顶流”,苏州体育赛事能级与城市发展水平匹配度不高。
3
体育赛事专业化配置有待进一步统筹
一是在赛事资源配置方面,场地资源、公共资源等各类赛事资源是体育赛事举办及布局的约束性条件,高层级高品质的赛事活动更是对赛事软硬件设施、保障资源等提出更高要求。现在许多企业还未打破原有传统要素配置的壁垒,赛事基础性、保障性、推广性资源匮乏。苏州城市区域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和有限性,限制着多样化体育赛事选择的供给,单纯依靠现有城市赛事资源配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赛事需求;二是在赛事空间布局方面,虽然苏州具有区域特色化体育赛事,但各区多致力于品牌赛事建设,多数尚未形成国际、国内、区域相结合,职业与业余相结合的分级分类运动项目系列赛,未能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体育赛事增长极。体育赛事的区域分工、设施共享及技术外溢等方面配合程度不高,更是直接限制着体育赛事的经济效益、文化展示等多元化功能的释放,体育赛事的差异化布局和集聚化发展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
苏州发展赛事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创新赛事发展方式,加大市场化
机构合作力度
一是拓展办赛主体类型,提高赛事市场运作效益。支持体育赛事由企业主体举办,体育行政部门以裁判身份“管”体育,各种社会力量以运动员角色“办”体育,增强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宏观规划,大力加强与中间商、推广商的合作,利用国内、外体育服务中介机构的资源优势,努力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机制。专业中介公司的加持,有助于加强苏州赛事和国内同类赛事的交流沟通,切实提升赛事市场开发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赛事价值,充分利用好、开发好、维护好专业优势给赛事市场开发带来的好处。二是创新赛事运营模式,全面开发赛事收入渠道。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赛事运营手段和策略,更多借助社会资本,引入市场的力量,调整和优化赛事成本结构,逐步实现赛事的可持续盈利,更好地发挥赛事对地方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体育+”产业生态,加大赛事盈利点和收入渠道的拓展力度,努力增加文创产品等赛事衍生品销售收入,改变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现状。文创产品应结合赛事特点、文化内涵进行创意设计,多融入苏州人文景观、苏州园林等城市特色。三是充分发挥媒体效应,提升赛事的营销水平。如举办前运用互联网广告和搜索引擎将与赛事相关的关键词投放在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上,增加点击率。也可以邀请安排陈艳青、吴静钰、何冰娇等一批苏州培养的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在自媒体持续报道,并设置讨论话题,适当给予互动奖励,以激发大众参与热情。
2
弘扬苏州江南文化,深耕自主品牌体育赛事
一是挖掘地域特色,构建多层次品牌赛事体系。聚焦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在苏州本地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加强差异化定位和培育赛事特色,充分挖掘赛事的市场潜力。结合苏州体育赛事市场需求、体育赛事企业的承办能力及公共资源的约束条件,各区域充分发挥地理景观、地标建筑及特色体育传统优势,提高苏州体育赛事体系的整合度和挖掘度,形成“一区一品”的区域体育赛事发展格局。积极申办各种国内外高端体育赛事,助力苏州形成高水平竞技赛事、本土特色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联赛等多层次苏州品牌赛事体系。二是塑造江南文化形象,增强国际体育赛事吸引力。做强做优现有“金鸡湖”帆船、“一带一路”等成熟的自主品牌赛事,不断融合苏州江南气质和体育文化,继续加强赛事的文化建设,同时扩大赛事覆盖项目和参赛国家范围,不断提高已有品牌系列赛的办赛规格和品质、拓展系列赛的社会价值和赛事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展示苏州良好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促进国际友好交流的平台,以形成苏州本土体育赛事国际化发展的积蓄力量。
3
加速沪苏同城化,深化赛事集聚发展格局
一是夯实资源配置基础,突出赛事服务品质。充分利用苏州区位优势,寻求沪苏跨界合作、资源共享,以带动区域体育赛事品质提升、联动发展。推进建立赛事联办、体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协作服务机制,促进沪苏赛事组织宣传、经费投入、配套设施、赛事企业、医疗安保、信息技术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苏州赛事承载能力、资源配置级别、办赛专业水平和赛事服务品质,沪苏合力申办和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培育成熟的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拓宽苏州赛事产业厚度。二是打造区域赛事集群,释放多元赛事功能。紧密结合苏州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区域发展规划、重大场馆设施分布,打开上海、苏州两地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沪苏毗邻区域的体育场馆资源、城市空间资源以及生态自然资源,促进体育赛事集聚发展,以不断优化体育赛事空间布局、完善体育赛事体系,推动苏州形成与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定位相匹配的赛事发展格局,并且打造能够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域的体育赛事集群,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扩大赛事集群的溢出带动效应,拓宽赛事经济效益辐射圈。
(作者陶玉流系苏州大学东吴体育智库主任、体育学院院长、教授;王越系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 往期推荐
///
NOCITCE
观点 | 中小学体育课后服务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观点 | 数字技术赋能健身服务业:内在机理、应用实例与推进路径
观点 |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式体育现代化要素内涵式发展方略研究
观点 | 中国式体育现代化与体育强国建设
蘇小文团队·出品
素材来源:苏州市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徐芷檬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东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