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美国人?美国是大熔炉?大熔炉就是多元化?很多人理解反了!
晏输
阅读:43
2024-12-15 18:05:37
评论:61
对美国一无所知就移民 华裔二代痛斥中国父母
我发现很多人在出国留学、移民之前,对于他将要去的那个国家,当地人、当地华人的生活知之甚少。虽然他们可能打破头都想要拿到那张绿卡,拿到公民身份。
就说美国。一说到美国,你的脑子里想到的是一个来自世界各地移民组成的发达国家,一个大熔炉。
在去美国之前,我问你一个问题:“谁是美国人?”
你可能会回答:“这不废话吗,美国公民是美国人啊!”
先别急回答,这个问题也不是我问的,是一个美国人问的,这个美国人叫做塞缪尔·亨廷顿,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这个问题也是他出的一本书的标题——《谁是美国人》。
作者 哈佛大学教授 塞缪尔 亨廷顿
移民文学背后的伤痕
这两年,我看了很多跟出国留学、移民相关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
电影当中我比较喜欢的有:《甜蜜蜜》、《秋天的童话》、《非法移民》、《纽约纽约》、《北京遇上西雅图》。电视剧当中比较经典的有《北京人在纽约》,还有去年上映的《小别离》。文学作品有《围城》里的留学生方鸿渐,有《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还有曾晓文写的《移民岁月》。
其实天然有一种文学形式就叫做移民文学。
《金陵十三钗》和《梅兰芳》的原作者严歌苓。她就是一位美籍华人,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她就产出了不少移民文学作品。
其中一部比较有名的小说叫《扶桑》,扶桑是人名,讲的是一个来自中国乡下的姑娘扶桑,跟随着大批和她一样想去美国淘金的劳工,来到美国的旧金山,但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又迫于生计,扶桑不得不倚门卖笑从事皮肉生意,也由此和美国少年克里斯,产生了一段纠结的爱情。
严歌苓就说,我到国外就发现,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我不想针对和控诉某一个人,只是想把这一段历史,这一段荒谬的历史运动写出来,让读者看到一种非凡的奇怪的人性。
看完这些移民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有一种沉重感,说白了,这些作品写的都是悲剧。
乡愁、归属感、文化冲突、人性这些词都是移民文学作品当中的关键词。有一群人是移民文学当中必提的,这就是华裔。
作家严歌苓
熟悉的陌生人
严歌苓是美籍华人,她是后来移民去美国的,今天我所说到的华裔特指移民二代、三代,他们在美国在英国被称为ABC、BBC(America Born Chinese、British Born Chinese),他们被称作香蕉人,就是外表是亚洲人的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但是内心是白人的世界观,是西方人。
我不太喜欢香蕉人这个称呼,这集节目,我只跟你描述现象。
我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周围就有很多BBC(British Born Chinese),在英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二代三代移民。
他们也是黑头发黄皮肤,你一看就感觉是同胞。但是一张口,却带着一股浓浓的地道的伦敦音,有时候你甚至非常的嫉妒他们,可以把英语说得这么好。
他们生活上完全遵循西方的价值观,虽然有些人还在吃着中餐。
在生活当中,华裔青年候偶尔也会略显尴尬。比如说剪头发,尤其是华裔女孩,从心底里是不太愿意去华人的理发店的,因为很多华人老板英语很烂,不方便沟通,但是她们又不得不去,因为亚洲人的发质不适应欧美的染发水。
这些移民后代,有他们自己的圈子。
第一次到国外的中国学生,怯于跟老外问问题,去交流。当看到一个长得跟自己一样的亚洲面孔感觉非常亲切,激动得跟人去打招呼,发现对方告诉你他不会说中文,非常尴尬。即使有时候你知道他们是华裔不会说中文,但是你心里面还是会把他们归为自己人。
当你和他们聊到和中国有关的文化的时候,他们要么不感兴趣,要么刻意回避。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华裔英国华裔,我在英国的时候,很多周围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人,他们也说华语。但是他们很多人对于中国非常陌生,跟你交流的时候,动不动就说“你们中国,你们中国”。说实话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心里边,至少是咯噔一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骆家辉,当年骆家辉被美国政府委派到中国当驻华大使。他的中文说的还不错,但他很少说中文,并在很多场合说“我是个美国人,以美国利益为重”。当时有很多中国人,暗自窃喜终于来了一个华裔驻华大使,欢欣鼓舞,觉得他是我们自己人。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误解。
骆家辉(左)
爸妈 我是哪国人
一个7岁就随父母移民到美国,后来毕业于常青藤的华裔二代移民,在论坛上抨击那些中国移民一代父母,说:“你们对于美国的了解其实非常片面,一厢情愿的出国移民,带着孩子出去,到最后断送了孩子的未来。”
还有个案例,也是一个华裔男孩移民二代,出生在美国的德州,生长在马里兰州。小时候他周围的环境别说中国人了,连像他这样的ABC,就是华裔都非常少,是纯英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他的父母是技术移民,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时间跟孩子多交流,唯一可以说中文的机会是这个孩子和他的姥姥姥爷。除此之外,全是纯英文的环境。他甚至学过8年的法语。
当这个孩子18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跟他说“你回中国读书吧。”
对于这一点,这个孩子周围的美国朋友都无法理解啊。到中国就到中国读书呗,到大陆以后问题来了。到中国读书以后,周围一下子出现那么多跟自己长着类似外貌,都是黄皮肤的亚洲人,一下有了归属感,感觉特别亲切,他就可劲的学中文。
但周围的中国同学没有一个说他中文说的好,反倒问他,“你的父母难道小时候没教你中文吗?”
这个华裔男孩在认知上,对于自己是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充满了困惑。
在恋爱这件事上,这个华裔男孩说西方女孩是我见过,对于种族歧视最厉害的一群人,你要是作为一个华裔男孩,在西方是很难找到本地的白人女孩。
而对于那些华裔女孩她又不愿意跟这些同样肤色的华裔男孩约会,他们喜欢和西方男孩去约会。
对于这些华裔二代三代,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甚至宁愿出生在中国。因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融合上会产生很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一厢情愿带他们来到美国,希望他们既有中国的文化背景,又能接受西方的高等教育,中英文之间自由切换,而结果往往是四不像。他们永远在自己到底应该过美国人的生活,还是应该像中国人一样的生活而困惑而烦恼。
大熔炉本质是同化不是并存
美国这个国家,这么一个大熔炉的移民国家,塞缪尔说现在很多的美国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到底是哪国人,谁是正在的美国人?美国的国民性正在接受着巨大的挑战。
这种困惑其实不仅仅发生在刚才我说的亚裔身上。
98年的时候,墨西哥和美国举办了一场足球比赛,主场是在美国的洛杉矶。但是全足球场没人敢举美国国旗,这可是美国的主场。就看大批的球迷朝美国队,扔瓶子扔石头,是墨西哥球迷占了整个球场吗?如果你要是按国籍分,现场有至少一半是美国人,但是要是按祖籍分,现场70%那都是墨西哥人的后裔。
说到墨西哥,他曾是美国第一大移民来源国,那你会问,现在的第一大移民来源国是哪个国家?是中国!
特朗普现在正在墨西哥和美国的边境要修墙,特朗普这帮白左分子代表的白左势力和像希拉里克林顿代表的多元文化团体,他们之间的观点和冲突的本质是美国到底要不要奉行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文化,也就是传统的欧洲文化,因为最早的定居者就是从欧洲从荷兰从英国来的。
遵循这个文化,新来的移民是只能被我同化,而不能改变我的主体文化。还是说要像希拉里克林顿主张的多元文化,你是你的文化,我是我的文化,我们求同存异,共同的生活在美国这个大家庭里。希拉里的丈夫克林顿当总统那几年,是美国的多元文化开放性最强的。
再来说这个“大熔炉”这个概念,一说到美国大家想到的就是“熔炉社会”。
关于熔炉这个概念很多的人理解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大熔炉和多元化正好是对立的,大熔炉不是共荣共存。
关于同化问题的理论其实有三种,熔炉理论只是其中一个。
这个熔炉的概念最早是18世纪一个叫赫克特的人提出来的,他说各族人民从世界各地移民来的人,应该融合在一块形成新美国人,但是你必须摒弃之前的文化和价值观。要遵循我主体文化——盎格鲁新教文化,欧洲文化这是我们的根,其他的文化,之前的东西全都给摒弃掉,这是第一种理论。
第二种理论相对开放一些,叫做番茄汤理论。就是他把美国的这种盎格鲁新教文化、欧洲文化比作一锅番茄汤,其他的移民来的文化,你只能是佐料,使得这个浓汤更加的味美。但是改变不了他本来是番茄汤的性质。以盎格鲁新教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存这样一个社会,这是第二种理论。
第三种理论,就完全开放,完全多元化,叫做沙拉理论。什么是沙拉,你是苹果我是青菜,你是萝卜我是香蕉。大家融合在一块,但是互不改变。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共存在沙拉里。
这三种理论,是从完全摒弃到逐渐开放逐渐多元,逐渐融合。
到底哪种好呢?
可能很多人会说沙拉理论好,多元共存,美国有一个时期,就是克林顿执政的那几年,美国就是个非常多元开放的国家,他的政策、法律非常的包容。
到底好不好呢?我只告诉你,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期,美国人对于外来移民是持着一个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也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一个移民国家。
Immigrant,移民这个英语单词,到18世纪末才在英语里面出现的,这个单词是用于区别定居者和外来移民者的。
也许你会问,最早的定居者,不也是移民过来的。这里边就有区别,这本书里面就提到一个叫第一定居理论,简而言之最早的那帮殖民者,那帮移民者他们是一大群人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是一个群居的行为。
后面的移民是个体的行为,他并不改变社会面貌。而是从一个社会转移到另外一个社会。
所以当这些移民的后代,想要吸收一种跟他们基因里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的时候就会产生文化休克。
但是,这些移民对于这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国家离不开这些移民。
怎么办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官方非官方,出台了一系列美国化的措施,就是同化你。
美国的爱国主义
当时很多移民到美国做工人,其中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就有很多工人是移民过来的。
进入到福特汽车公司的这些移民工作之前必须要参加一系列培训班,教你说英语、理解美国文化、理解美国制度。非盈利性的组织举办大量这样的培训班,目的就是要同化你。
1961年,福特汽车公司搞了一个非常盛大的爱国主义晚会,在晚会舞台中央放着一个巨大的熔炉,那会儿的熔炉理念深入每个美国人人心。表演者就是一帮移民,他们先是穿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色衣服,象征着来自世界各地,手上举着原国家的国旗,鱼贯进入大熔炉,进去以后再出来,出来的时候他们本来的代表着各地各民族的服装换成了统一的西装,并且手里面都举着一面美国小国旗,寓意着你进到这个炉子里就要被同化,就要被锻造就要被修炼,出来以后变成了新美国人。
所以你看熔炉理论本质上是同化你。这个同化措施直到1965年才逐渐废除。
为什么废除?矛盾太大,比如说当时的德裔美国人,从德国移民到美国,他们的聚居区,就是不说英语就要说德语。比如说西班牙裔的美国人,他们也是不说英语,就说西班牙语,他们甚至要求学校不教英语只教西班牙语。
你说要是都是这样,这个国家互相之间虽然多元共存了,但是这个社会的参与者互相怎么协作,这个国家怎么进步?
现在美国还有不少的公民,具有双国籍身份。每年出生的美国人当中,至少有50万人是事实上的双国籍人。这要是真打起仗来,这些人到底会站在哪一边呢?去年美国有将近六千人放弃了美国籍。
咱今天,暂且不往深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