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特岗教师主观题预测押题
惠杉
阅读:42
2024-12-15 23:14:55
评论:61
(5)小组辅导。小组辅导也称团体辅导,指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讨论、训练等一定的活动形式,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达成共识与共同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3. 有人建议,在教育实践中,“要多使用奖励,而尽量少用惩罚”。请简要阐述你对这种建议的看法。
我认为奖比罚好,原因如下:
(1)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地少用惩罚,在必要的时候才使用。惩罚的运用应该积极,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惩罚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的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样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2)奖励也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使用奖励的时候应该注意,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在很多情况下,维持行为的强化物是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这时再给予外部的奖励,就会使学生活动的目的逐渐变为获得外部奖励。因此,当学生已经自行从事某种活动时,教师应谨慎考虑奖励是否必要,避免给予不必要的奖励。奖励虽然是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奖励的运用必须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
4.试述机械识记的必要性和意义识记的优越性。
(1)机械识记的必要性。机械识记时可能有两种情况:①识记者面对的本身就是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内在联系的材料,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对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②面对的材料虽然有可能有意义,而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只能先机械识记,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再逐步加以理解。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幼儿学习古诗,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等。
(2)意义识记的优越性。意义识记的特点在于:①需要理解识记对象的意义;②能充分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③采取多种多样的有效记忆方法,效果好,遗忘得慢。如果材料本身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被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种识记也属于意义识记。大量实验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不论是在全面性、准确性、巩固性或速度方面都优于机械识记,其主要原因是意义识记依靠了人在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暂时的联系系统。
5.试述在教学中如何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是,这一结论只限于知识的初级学习阶段。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
(2)加强词和形象的配合。为了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直观过程中有关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学生对直观对象的注意和观察。为促进学生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必须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直观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起引导作用,直观的效果最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此,需要认真组织观察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由于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中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6.试述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1)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2)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7. 黏液质的典型特征有哪些?如何对黏液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第一,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应理智、热心和有耐心。教给学习和活动的任务时,在讲清具体要求后,要支持他们独立地完成任务。要给予他们在集体中的活动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新问题,诱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灵活地完成任务。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固执己见的不良品质的蔓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第二,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应加强他们广泛兴趣的培养与训练,以使其既具有勤勉、实在、坚毅和理智的特点,又具有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鼓励他们多参加竞赛类活动,强化他们的时间效率观念;鼓励他们广泛接触自然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关注他们的言行、成绩的变化。遇到异常的变化或成绩突然滑坡时,及时了解原因,及时调整他们的情绪。 另外,教师应该尽力使黏液质学生经常保持与其他的学生交往,以使他们能够体验到其他同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观察和注意到外界发生的事情。
8.谈谈新时期教师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
(1)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学生、对待事业、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它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感到骄傲、自豪。我们必须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热爱学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把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结合起来。把爱与尊重信任结合起来,要全面关怀学生,要关爱全体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对待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偏爱个别学生。
③对待自己:为人师表。教师劳动具有主体性、示范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利用集体。
9.请合教学实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知识记忆越牢固、越准确,提高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深刻领会和理解的知识才能被牢固地记忆和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归纳和总结。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①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②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0.试结合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客观因素
①问题呈现模式。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如果有利于揭示问题线索,就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反之则会给解决问题增加困难。
②问题的直观化和具体化。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直观形象的问题较抽象的问题容易解决,具体的问题较笼统的问题容易解决。
③多余刺激的干扰。当一个课题包含了与解题无关的刺激时,多余刺激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主观因素
①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原有观点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内容即知识的丰富程度。结构即内容以什么样方式组织。具有双重等级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问题解决。
②定势作用。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也是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固有思路。
③个性因素。动机、智力、意志、性格、兴趣等。
二、案例分析题
1.小云和小李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教师。两人工作都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云对小李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气氛,我的课一般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公开课,我的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李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悉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时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了,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
问题:
(1) 从新教师专业成长角度指出小云、小李教学中各有什么问题?
答:小云教学中的问题:出发点是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却忽略了两点:一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上好一堂课仅注重气氛热烈是不够的。
小李教学中的问题: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只是照搬特级教师的讲课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差异性,没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2) 请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角度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
答:一堂好课的标准应包括: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结构合理;⑤语言艺术;⑥板书有序;⑦态度从容;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上述案例具体分析:
第一,上好一堂课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案例中,小云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教学缺乏深刻性。
第二,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满足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等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而案例中的小云仅仅调动了课堂气氛,却没有达到知识内容传授的目标。
第三,上好一堂课应注意不同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
小李在教学中遵照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就会束手无策。所以小李在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还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按程度有选择地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
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什么教学原则?并作简要解释。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题干中教师的教学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并正确对待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3.甲同学在小学时学习成绩优异,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字竞赛中得过奖。升入初中后,在第一次摸底测验中,他的成绩很不理想,在班级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回家又受到父母的责骂,使他很有挫败感。他很想取得成绩,但又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连他最感兴趣的数学考试也出现不及格现象。有一次,老师还用鲜红的水笔在他的试卷上批注“字迹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上课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作业,对考试成绩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问题:
(1)分析甲同学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原因。
①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甲同学本来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还在数学竞赛中得过奖,但是由于其兴趣和好奇心未得到充分地激发,最后导致学习兴趣丧失。
②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并未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而是一味地责骂,降低甲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孩子个性扭曲,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③甲同学自身不正确的归因。甲同学对自己成绩不佳进行错归因,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导致丧失了学习信心。
④教师对其进行错误的学习结果反馈。教师对甲同学试卷的评判过于激进,给予甲同学错误的信息反馈,导致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2)结合材料阐述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系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使其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
②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布置作业和进行考试之前,依据作业和考试难度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期望,让学生产生恰当的动机水平,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③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避免外部归因要素,让其认识到“无所谓的态度”是不努力的表现,做到“努力归因”而又联系现实,强调努力程度这一积极归因要素。
④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尽量使用鼓励性评语,避免简单粗暴的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当学生表现出改进意向且成绩有进步时,教师应适时呈现奖励性措施,起到强化学生行为的效果。
4.新学期伊始,学校决定让小张老师担任初一(一)班班主任。来到班级后,小张老师决定选拔班干部,组建班委会。对学生们推荐的班干部人选,她认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有的学生虽然组织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不太好,有的学生人际关系好,但她认为这个学生有点顽皮。她反复研究全班同学的资料,对每个学生的品德状况、学习成绩、组织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没有同意学生们的推荐意见,自己选了几个她心目中的好学生做班干部,指定了班长。但班级搞了几次活动之后,学生们对这几个班干部特别是班长有很多意见,后来索性不再支持这几个班干部的工作。小张老师意识到自己选拔班干部方法出了问题。
问题:
请结合教育学知识,谈谈小张老师应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面进行的管理活动。因此,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当前张老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张老师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在班干部选举中,不采纳学生意见,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班长。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张老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心理学实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对理解的知识有复习的学生较无复习的学生保持效果好。如果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复习,则保持的较少,遗忘的较多。即使只有一次复习,其保持的效果也会提高。复习是防止知识遗忘、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知识保持效果的重要条件。但复习并不等于机械重复,保持的效果也不取决于复习次数的多少或所花费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复习活动的合理组织。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
问题:
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以促进知识的保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影响遗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的多少,识记者对材料的需要兴趣以及识记的方法等。因此,运用遗忘规律,正确的组织复习促进知识的保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持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即理解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观点、论据以及逻辑示出来,然后概括并确切地叙述出来。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块化就记得牢,有系统。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储存,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防止遗忘的方法有: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行的复习。②合理分配时间。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王老师执教以来非常注重尖子生的培养,他培养的尖子生在竞赛中获得了很好的成绩。然而他对不听课、表现顽皮的学生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等措施惩罚他们。学生家长知道后多次找他交换意见,但王老师不以为然,反而对家长进行批评。
问题:
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王老师做法进行分析。
(1)王老师的做法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爱国守法”。爱国守法要求教师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材料中的王老师对部分学生采取惩罚措施,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违背“爱国守法”的要求。
(2)王老师的做法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关爱学生”。关爱学生要求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的王老师体罚学生,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违背“关爱学生”的要求。(3)王老师的做法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材料中的王老师对家长找他交换意见,反而对家长进行批评的做法显然违背这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7.小辉是班上有名的“调皮大王”,他上课时在前排同学的后背贴纸条,课间把口香糖粘在同学的椅子上,还给同学起绰号,曾用小石头砸坏了邻居家的窗户。他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9岁那年,小辉转学遇到了新班主任,父亲对新班主任说:“我这个孩子非常调皮,我拿他没有办法,请你帮我严加管教。”班主任好奇地走近小辉,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在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你孩子虽然调皮,但是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小辉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
问题:
(1) 从学生的特点分析教师应如何看待并教育小辉这样的孩子。
首先,学生是独特的人。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材料中,教师发现小辉虽然调皮捣蛋,但非常聪明,并努力和家长一起发现小辉身上的优点,不断鼓励,最终使小辉健康成长。
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潜力与可塑性,我们不应该以学生现有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标准,要看到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并且激发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发展。材料中,教师没有因为小辉的问题、父亲的灰心丧气而放弃小辉,反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小辉身上的问题,给予了小辉更多的爱与帮助,使小辉最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2) 联系材料分析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贯彻哪些原则。
首先,教师应当遵循疏导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新老师并没有对小辉的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根据学生优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材料中,教师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找寻小辉的闪光点,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7. 小张是来自农村的一名初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农民,他们每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小张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小张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临近考试时,小张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傲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问题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小张在临近考试时出现状况的原因,并论述教师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案例中的小张正是因为动机强度过高,反而抑制了学习效果。
答:材料中的小张为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回报父母,属于外部学习动机,且学习动机强度过强,效果反面不以,教师应从调节其学习动机强度和转化外部动机两方面着手。具体来说,有以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任务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教师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是问题出现时,要尽量心气平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教师可以运用奖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任务本身缠上兴趣。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形成良好的归因模式。
8.在某技校物理课上,张老师为了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先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办法、途径和工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了许多设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老师带领学生到教室外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
问题:你如何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并加以说明。
答:材料中的张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规定下的教学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同时通过创设实践操作活动,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以训练。材料中的张老师为了教会学生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鼓勵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设想并验证假设,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这要求教师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材料中的张老师擅长物理学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及学习物理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提倡教学过程中重视发现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力的发展。材料中张老师在教给学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并没有将答案和盘托出,而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相互合作,主动探索,得出结论。
新课程改革规定,教学应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人格养成。材料中张老师同学生一起体验在金属板、木板、塑胶跑道上行走,让学生实际感受滑动摩擦力的不同,不仅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和学生建立亲密无间的民主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张老师的做法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9.杭州某小学与学生签订了《学生权利保障公约》,规定:“教师未经学生许可,不得查阅学生的私人日记,不得拆看学生的私人信件,每一位教师不得排列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公布学生的名次。”当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宣读公约后,学生们热烈鼓掌。某地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学教师否定“小学生有隐私权”,21%的中学教师反对“中学生有隐私权”。他们认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管理的责任。如果不熟知自己的学生,不掌握他们的秘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
问题:
为了管理班级,教师是否可以拆看学生的私人信件?请运用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1)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教师都不可以拆看学生的信件。
(2)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这说明中小学生在内的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②学生的信件、日记等属于个人隐私,教师私自拆阅,是侵犯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属于违法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③依法执教应该是教师的职业底线。教师在行使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教育管理权时,也应依法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三、教学设计
1.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材料:某版本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我们生活的大洲—一亚洲”雄踞东方的大洲。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从图6.1可以看出,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从图6.2可以看出,亚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南纬11°,经度位置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之间,范围广大。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55人。
设计要求:(1)确定教学目标;(2)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理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读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角色表演,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再通过点拨引导,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求时签是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给予思维美和发现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2.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査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的图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要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需要知道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那么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认识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先从哪个要素入手呢?我们可以先设想这样一次模拟旅行,假设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济南旅游,大家想步行去大明湖公园游玩,但首先得知道公园在哪里,那么怎样描述公园的位置呢?
学生予以回答。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描述的—在哪个区、哪条街道、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要先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设计意图:优化教学方法,巧设情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让难以理解的问题生活化,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感化,让学生的知识从身边教起。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大家探索新知!
(二)讲授新课
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教师:我们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我们刚才描述公园的位置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区”就是它在世界中的半球位置,亚洲所在的“街道”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它周边的大洲和大洋。(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视学(0教师: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你能从上图中得到有效信息吗?
学生予以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同时又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找出其周围的大洋、大洲。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分别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以及周围的大洲,各位于其哪个方位。
(三) 课堂实践
略
(四) 拓展深化
略
2.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某版本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中“生物的特征”部分内容如下:
想一想,议一议:右图中的机器人能用乐器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有的机器人还能做操、跳舞、踢皮球,甚至与人交流。为什么说机器人不是生物?请说出你的理由。
什么是生物?也许你会说,能生长的东西就是生物。岩洞里的钟乳石也能从小到大,它也是生物吗?或许你还想到,能自主运动的东西就是生物。树木花草不能移动位置,为什么说它们也是生物?
观察与思考:观察右图和下图,以及老师提供的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或图片,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跟同学讨论怎样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中学七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50人。
设计要求:(1)确定教学目标;(2)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理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培养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采取讨论法、联想法、概括法等学习有关生物特征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了解和爱护生物圈。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物圈特征的准确定义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用一定的时间、相同的注意水平来不断巩固这一知识。但这种巩固一般保持在学习程度的150%以内为佳,在这一限度内,其学习心理效应最大。所以本题选B。
三、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生物和非生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
略
3.请根据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和相关情况,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材料:某版本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部分内容如下: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我们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等。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让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例如,铁在空气中生锈,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等;再如,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中学九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55人。
设计要求:(1)确定教学目标;(2)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理由。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2.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和区分
三、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仪器和药品: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辍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纸
二、教学过程
略
4.针对“归纳推理(第一课时)”,请撰写一篇教学设计。
要求:
(1)写出教学目标;(3分)
(2)写出教学重点、难点;(2分)
(3)写出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新课导入和新知探究、巩固、应用等)及设计意图。(10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归纳推理的概念,掌握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类比、推测、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规律,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归纳推理解决一般性问题;难点是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教学内容:问题1,推理是如何定义的?它包括哪两个部分?
问题2,观察教材上几个推理案例,分析其有何特点?
师生互动:师生共同研读问题。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2)探究新知
教学内容:问题3,根据这几个案例,你能给出归纳推理的定义吗?(教师列出几个案例)
问题4,你能总结出归纳推理的一般模式吗?
师生互动: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并进行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学习与思考。
(3)互动探究
教学内容:问题5,你能归纳出下列各题的规律,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吗?试试看!(教师给出几道例题)
师生互动: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教师适时点拨。教师点评,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归纳能力,并通过点拨突破难点。
(4)矫正反馈
教学内容:考考你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给出几道测验题)
师生互动:分组讨论解答,组长公布解题结果,教师及时批改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有利于及时对新知进行反馈,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
(5)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练习。
师生互动:学生思考探究,教师予以点评。
设计意图:梯度设计问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归纳小结
教学内容:(问学生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最后老师给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
师生互动: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并进行反思,老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收获的知识以及情感体验。
5.教学设计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村庄。
村子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一棵棵砍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那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请认真阅读上文,并按要求作答。
(1) 如指导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教材要求
课程标准是根据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制定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教材要求,这不仅是落实教材编写意图,而且是完成教学任务,克服教学目标虚化的基本保证。
根据本篇课文,其教学目标应是:①学会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②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进而读得有感情;③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小村庄的故事;④讨论小村庄发生的悲剧是天灾还是人祸,树立环保意识。
(2)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
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①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谈论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②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都还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四、作文赏析
0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因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习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02.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期望,每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绝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0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0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0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06.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0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像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竞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试卷及参考答案考试结束18:00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