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与当代英雄——试析“两弹一星”题材的影视剧 ——孙 丹

绘佳 阅读:56 2024-12-16 10:33:41 评论:61
科学家精神与当代英雄——试析“两弹一星”题材的影视剧 ——孙 丹 “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浴血奋战28年,挣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枷锁,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开辟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道路。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英雄成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秉持中国 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古老中国告别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时代的转变中,成为共和国不披战袍,不赴疆场,大隐于市,以身许国,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一个特殊英雄群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相关档案的解密,这个英雄群体的面目逐渐清晰,他们曾经长期隐匿的英名和功勋,被镌刻铭记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中,他们与祖国命运、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的人生,为人们所传颂和敬仰。党和人民给予他们崇高的荣誉,科学家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件,以“两弹一星”科学家英雄群体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持续产出。本文试从受众广泛的影视剧创作这一视角,发掘这一科学家群体所蕴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探寻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路径。 一、“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的英雄传奇 1988年10月,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讲话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强盛的标志。”邓小平深刻阐述了在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和政治角逐中,尖端科技力量对于展示国家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掌握国际事务话语权、维护世界和平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把三代人的人生浓缩成一代人生、用十几年时间迸发出几十年的能量所创造的非凡奇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和“两弹一星”元勋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世界胸怀和民族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英雄。英雄的面貌有很多种。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的这句名言一直被广为引用,“中国的脊梁”正是民族的英雄。近一百多年里,无数志士仁人为争取自由、独立,为建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牺牲,英雄辈出。他们挺起中国的脊梁,为中华民族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伟大的时代呼唤具有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的英雄,英雄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实现崇高理想的磅礴力量。英雄的精神也丰厚着时代精神的内涵。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既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中国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等这样挽救民族于危亡的伟大民族英雄,也有千千万万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牺牲和贡献的无名英雄。 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20世纪5、60年代对中国轮番进行的 核讹诈和核垄断,是中国保障国家安全、国防科技腾飞的里程碑事件。此后,中国掌握了中子弹设 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底气。 “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正是中华民族伟大英雄群体中特殊而重要的成员。其领军人物钱学森是20世纪世界上尖端学科领域中集战略思想与技术支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极少数科学巨星之一,在为新中国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群体中,是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也是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科学家。在普通人眼里,钱学森漫长曲折的回国路就够得上是一段英雄传奇。对于具有深厚家国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来说,钱学森是这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群体的代表。而对于新生的中国来说,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战略科学家,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回归,使中国跨越式地迈进世界空天领域的第一梯队成为可能,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氢弹的爆炸,为国家安全建立起坚固的盾牌,他对人类外太空间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引领中国不失时机地发展成为航天大国。这些无疑是更高层次的英雄传奇。 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 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说,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极力阻挠钱学森回国、甚至幕后策划把钱学森送进监狱的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说,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五个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蒂夫这样评价钱学森对祖国的贡献: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评价: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2007年,钱学森荣 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由于国防尖端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研制“两弹一星”的这一英雄群体长期不为人知,成为做惊天动地事却隐姓埋名的沉默的英雄群体。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已经逝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这一科学家英雄群体从幕后来到历史的前台,他们每个人的卓越功勋和隐姓埋名的非同寻常的人生,以及参与“两弹一星”的千千万万建设者都成为影视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内容,至今不衰。 20世纪90年代至今,以“两弹一星”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主要有电影《横空出世》(1999)《邓稼先》(2009)《钱学森》(2012)《绝密工程》(2019),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10集,1991)《五星红旗迎风飘扬》(36集,2011)《中国命运》(29集,2012)《激情的岁月》 (36集,2019)《有个地方叫马兰》(29集,2019年)《那些年我们正年轻》(45集,2019)。此外,一些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也有涉及“两弹一星”的内容,如《东方》(39集,2011)《聂荣臻》(24集,2013)《海棠依旧》(41集,2016)等。 这些影视作品,在剧本创作阶段,大都通过查阅相关档案资料、采访“两弹一星”事业的诸多参与者、邀请相关科学家做剧本顾问,以及选取原子弹试爆的沙漠戈壁实景拍摄,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电影创作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人生际遇,历史事件的发展多作为背景出现。电视剧作品则都是在比较长的篇幅中,全景式真实再现“两弹一星”从国家决策到实施到一次次从失败到成功的艰难曲折而辉煌奋进历史,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装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官兵的艺术群象,具有史诗的品格,并大多获得各种奖项。 二、为英雄画像,为时代凝神——影视剧中的科学家群体 首次将我国“两弹”(导弹、原子弹)事业搬上荧屏的是10集电视连续剧《中国神火》,讲述了1955年至1964年间我国“两弹”研制发射的历程。新中国领导人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决策实施“两弹”计划,大批抱着拳拳赤子之心的知识分子,从国内外各地汇聚在一起,勘探铀矿,建设原子弹试验基地、靶场、导弹基地。当“老大哥”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后,中共中央决定全面加快中国两弹建设的步伐。一群在苏的中国留学生毅然返回祖国,参加祖国的“两弹”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弹道式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该剧获得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第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电影《横空出世》是1999年 国庆50周年献礼影片,也是第一部致敬“两弹一星”元勋的电影,填补了中国故事片题材领域的一个空白。影片的着眼点不在重大历史的决策者,也没有放在科学研究和制造原子弹本身,而是聚焦于科学家和普通战士的内心世界,以虚构的艺术形象军人冯石和科学家陆光达,展现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与困难,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傲骨和气概,具 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 电影《邓稼先》和《钱学森》作为时长并不长的传记影片,两部电影撷取主人公生命中的几个重要片段展开叙事,在主题上着力表现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出类拔萃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建立的不朽功勋。在艺术上则充分运用现代视听语言,前者选取邓稼先从娃娃博士到伟大的科学家、从青丝到白发、不断地别妻离子的几个片断,特别是在大漠深处探查发射失败的核弹残片受到强辐射后致病,以及饱受病痛折磨而离世的那一段,感人至深,令人肃然起敬。后者真实还原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加州理工学院实验室工作、遭美国政府囚禁又被巨大利益诱惑却心向祖国、矢志报效国家的动人场景。影片对钱学森历史影像的穿插应用,生动展现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把艺术与史实相结合,更有历史代入感和视觉冲击力。 相对于电影,电视剧有更广大的受众,而且电视连续剧有更长的篇幅,能够更生动细致、全面、深入地展示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情的岁月》《有个地方叫马兰》《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三部剧集在国庆70周年之际播出,把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搬上荧屏,向那一代人为强大中国国防力量而青春无悔的奋斗、勇气、牺牲精神致敬。这三部大戏的共同点是那一段历史是真实的,而人物都是虚构的,这就为更好的艺术表达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激情的岁月》以科学家们的研发工作和情感生活为主线、基地保障人员为辅线展开情节,很多人物、事件都是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提炼,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开篇就以留美、留苏中国专家的辗转归国路,与特务斗智斗勇的悬念设置展开情节,迅速确立王怀民、钟培林、钟心、陶志纲、杨佳蓉、黄凯华、彭雄飞等诸多人物形象的性格逻辑,在父女情、夫妻情、学友情的情感线中,在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争气弹的拼搏奋斗中,归国科学家们在成千上万人的共同奋斗中看到信仰的力量,找到并确立自己人生的信念。“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愿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等振聋发聩又耳熟能详的台词,让观众们不由想起邓稼先、钱三强、王淦昌、郭永怀等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先驱们,以及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沉甸甸誓言背后深挚感人的家国情怀。 同一时期先后播出的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和《中国命运》,出场人物众多,绝大多数 都是真实历史人物,是还原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极具文献价值的作品。36集的《五星红旗 迎风飘扬》把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放在世界风云诡谲变幻的宏阔的历史场景中,再现新中国从 建立到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共产党和国民党众多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两弹一星”科学家在重大 历史关头的斗争和抉择。他们不同的抉择改变了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走向,在复杂的历史中彰显科学家们的拳拳赤子之心和以生命报效祖国的博大情怀。众多历史事件中,新中国在世界舞台 上的形象展示,以及与台湾蒋介石集团的斗争,反特悬疑情节线等,给剧情增添了较强的观赏性。 29集电视剧《国家命运》则触摸到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的原点,表现出不同群体对民族和国家共同的情怀与憧憬,从而展现出新中国的国家力量和主流价值的凝聚力、感召力,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剧。剧作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精准还原、精湛的表演、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历史理性,成为同类题材获奖最多的剧目。全剧对历史真实的把握堪称教科书式的,剧中出现的200多个人物,几乎都是真人真事,或有生活原型,诸多细节、“小事”也都有真实生活来源。该剧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美国向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巨大灾难的纪录片、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中国核威胁,以及阻挠在美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等人回国开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决策搞自己的“两弹一星”的一段伟大历史。 《国家命运》将剧情严格置于历史进程,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众多著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解放军指战员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舍生忘死的英雄群象,生动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元帅将军们的伟人气魄和雄才伟略,以及钱学森、钱三强等顶尖科学家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一心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突显基层人物对“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和牺牲,不回避“两弹一星”研制中的重重困难和失败,更增添了其真实性和科学道路的崎岖艰难,更彰显科学攀登者的勇气和毅力、建设者的决心和坚韧,实现了让历史“真正回到当时的那个年代里”的创作初衷。该剧最突出的特点是完整呈现“两弹一星”的决策过程和研制过程,特别是决策过程中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全国一盘棋的共同奋斗,以及对科学的尊重、对科学家的信赖,把每一个出场科学家的独特贡献细致精当地反映出来,通过诸多细节把科学家的勇敢无畏、追求科学、报效祖国、死而后已的高尚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数万名解放军官兵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国际经济困难、断粮缺水、技术设备和交通落后等重重艰难困苦,用坚忍不拔和血肉之躯,把西北荒漠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两弹一星”的摇篮,令人震撼。整部剧情中和人物形象身上自然流露的深沉厚重的“两弹一星”精神,不仅让老一代人重新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也引起了青年一代的情感共鸣。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影视剧中的后勤保障群体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单是导弹发动机就有几千个零部件。在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里,不同零件的生产,不过是工业生产的分工,而在工业基础薄弱的年代,完成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却是一项集体协同的事业,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为此服务甚至让路,成为一项集中力量才能成就的大事业。因此,“两弹一星”研制过程的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万千人的奋斗和创造,辉煌和荣耀属于每一个在这项事业中埋头苦干的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不仅是科学家群体,也包括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全国协同的工厂、科研院所成百上千,基地生活后勤保障任务由数省共同完成,承担试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保卫工作的解放军官兵数以十万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司令部第一任司令员陈士桀曾经深情地回忆起这些默默无闻的官兵:“由于当时的特殊背景和严格的保密制度,这支队伍默默地开进戈壁滩,又默默地撤离戈壁。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业绩从来没 有人提起过。在当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只知道从事两弹研制的科技工作者和发射试验部队,而未闻那个特殊的名字即代号7169的特种工程部队。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和怀念。” “两弹一星”完成理论设计后,从一次次试爆,到最后成功发射,试验基地的建设伴随着全过程,举足轻重,被毛泽东形象地比喻为给导弹原子弹“做窝”。核试验基地建在新疆马兰,导弹基地选址在甘肃酒泉。1958年4月,中央决定,导弹发射试验基地与核试验基地、核弹生产储存基地均由工程兵来负责建设,第一颗塔爆原子弹铁塔的设计和原子弹的安装也由工程兵负责完成。一支代号为7169的特种工程兵部队奔赴大西北,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桀兼任这支部队的司令和政委,与10万大军一起隐姓埋名,共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两弹”基地位于数百公里渺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地带,基本生活条件极度匮乏,自然环境更是 恶劣到了极点。罗布泊是个“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吃水贵如油,四季穿棉袄”的地方,千百年来人迹罕至。10万大军刚进驻时,曾经6位将军住在4平米的地窝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供给严重不足,全体官兵靠挖野菜,摘骆驼刺补充食物短缺。“长须长发,棉絮外露,满面土色,嘴唇干裂,目光执着。”马兰基地长眠着数百位解放军官兵,多部电视剧中对这些牺牲者都有表现。而他们中有些人直到牺牲都不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伟大事业。 由于机械设备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工作业,施工过程困难重重,从1958年5月到1959年6月,为了赶在苏联撕毁条约之前完成任务,建设者们将生命置之度外,加班加点,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了一期工程任务:建起了10万多平米的建筑,兴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机场,修建道路546公里, 架设通讯线路1800余公里。1960年9月10日,基地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工程、设备经受住了实弹考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今仍在发射使用,进行过数十次核爆试验的马兰基地有浙江省面积那样大,巡逻要靠直升机,至今仍是重要科研试验场所。 在上述影视剧中,都用不同篇幅描绘了这10万大军风餐露宿,喝盐碱水,睡帐篷的艰苦生活。恶劣天气来袭时有断粮断水之虞,毒蚊叮咬,误食毒野菜都有生命之危。他们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把一块渺无人迹的荒漠建设成数万人工作和生活的基地。29集电视剧《有个地方叫马兰》剧情主线正是围绕工程兵官兵及其家属的生活展开的。该剧以在基地长大的孩子们回忆、回访的视角和方式,全景式记录工程保障人员在“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流血牺牲和无私奉献。20世纪60年代初,原子弹实验进入到关键阶段。为了解除实验部队的后顾之忧,大批科技、保障人员的家属、儿女从全国不同城市进入马兰基地。进入基地的途中遭遇暴风,一名6岁的孩子被狂风吹走、夭折。初到基地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时基地连一所学校都没有,孩子们整天在戈壁滩上戏耍。基地迅速建起学校,他们也在生活、玩耍、闯祸、犯错、学习中渐渐感受着基地生活的艰难困苦,体验着同龄孩子难以想象的荒漠生活,与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共同成长、成熟。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们终于知道并理解自己的父辈为什么要与世隔绝、扎根戈壁。他们见证父辈的忘我牺牲和对事业、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见证“两弹一星”事业是在何等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中,迈出实现强国梦的第一步。剧中科学家项怀瑾与文化不高的军官何玉山关于核武器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的讨论,画龙点睛地表达了对待核武器的科学理性。 重走基地,重温童年的生活时,“马兰的孩子们”已是花甲之年,父辈的奉献又何尝不是马兰的孩子们的奉献!这部剧作聚焦于中国核试验基地开创时期的小人物、小故事,以小人物勾连大背景、以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以重走重温打通历史和现实的内在联系,书写了一段平民英雄历史。这种最平常的视角,最生活化的表达,却使这部剧具有穿透人心、直抵灵魂的力量! 四、科学家精神——赤诚之心铸就英雄品格 科学活动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报国、科学攀登道路上铸就的独特精神气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5月,党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0年9月,习近平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再提出弘扬科学家精神,强调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肩负起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科学家精神的灵魂是爱国精神、献身科学。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 正是怀揣着强国梦想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留美、留苏的科学家,威逼利诱都不能阻挡他们回归祖国、以身许国、报效国家的脚步。“两弹一星”事业,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妻儿,一切成就都不能为个人增加一丝光芒。那些事业正如日中天的科学家,甘愿退出世界学术舞台,隐姓埋名,只为在世界舞台上引爆中国巨响。钱学森在接受表彰时曾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献身科学、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科学家典范。 科学家精神的基石是严谨求实、敢为人先。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取得重大创新突破。原始创新需要有胆有识,需要创造性思维、独辟蹊径的方法,甚至天才的想象力,同时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中国国防现代化之路之所以从“两弹一星”开始,是特区科学家建议、暂时放弃发展军用飞机、独辟蹊径的结果。“两弹一星”之路几乎从零开始,之所以能一震天下,第一次爆炸就远超美、苏第一颗原子弹当量,也是敢于质疑苏联援建的小型原子弹(事实上苏联连这小型原子弹也没有提供完整设计图纸、最后撕毁了协议)、独辟蹊径的结果。《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第24集中,钱学森的恩师冯·卡门去世,令他悲伤。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追忆他与导师,以及他与另一位学术权威的两场学术辩论,以阐发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来纪念他的恩师。在学术辩论中,钱学森敢于与权威争论,而两位科学泰斗则不倨傲而尊重真理,他以此告诫学生在科学研究面前,不应以权威的结论为束缚。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总是跟在别人后面,不敢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独创性、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不可能为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而一切科学活动还必须严谨求实,才能抵达目标。有一个细节出现在多部影视剧中,即在建设第一颗原子弹的爆塔时,因为工期短,合格水源远,于是施工者擅自违反施工标准要求,使用了当地容 易取得的盐碱水,并与验收方激烈争吵。然而,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偏差,几近竣工的爆塔必须 拆除重建,浪费了当时极其宝贵的资源和时间,留下十分惨痛的教训。 科学家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团结协作、奖掖新人。现代科学创新发明,早已经不是爱迪生时代,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和精细化特征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很难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很难由一个人垄断,必须团结协作。“两弹一星”正是经由极为复杂的分工协作共同攻关完成的。正如电影《横空出世》导演在谈到影片创作时所讲的:“我想写一个群体,写一些不能打垮的,不可战胜的灵魂。这里有领导、军人、科学家、工农兵,他们共同来把一件事做成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造原子弹,不像苏联、美国,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和艰苦劳动的结果。邓稼先很重要,冯石也很重要,但你从全局来看的话,中国的原子弹绝不是哪一个人能造出来的,绝对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此同时,重大科技创新快速迭代和持续性发展的特征也越来越突出,必须不断更新思维、突破经验,加快人才培养,新人辈出,才能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不断进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人类。 科学家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和丰富起来的科学家精神,鼓舞和激励了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在诸多领域赶上、或同步、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迫切需要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回应人民的期待和关切,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再显英雄本色,大力践行科学家精神,在疫病治疗、疫苗研发、传染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挺身而出,逆行出征,开展科研攻关,为保护人民生命、保卫国家安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 的支撑,赋予科学家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格,伟大的时代必然会产生具有伟大人格的时代英雄。自古以来,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传扬自己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理念的“宏大叙事”和改变民族历史进程的时代英雄的文学传统。“两弹一星”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用文艺作品留存了中华民族的一段英雄记忆、传颂了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9月17日,首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题材的电视剧《最美逆行者》在央视第一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迫切希望此次疫情之后,能够涌出现更多振奋民族精神、触动灵魂、增长前行动力、陶冶情 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杰作,让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这一特殊的英雄群体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中、中华民族的记忆里。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