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最早的唐人街叫“北京区”

莞之 阅读:50 2024-12-17 18:16:27 评论:61

巴塞罗那最早的唐人街叫“北京区”

在1970年之前,位于现在巴塞罗那的Poblenou区下,还曾经有一块名为“北京区”(Barri de Pequín,或叫唐人街)的地方。这里原本生活着不少华人,他们算是巴塞罗那最早一批的华人移民。他们从哪里来,后来又去了哪里呢? 关于“北京区”的这些华人移民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主要是来自菲律宾,也有人认为来自古巴。这两个西班牙曾经的殖民地,在19世纪末期纷纷起来反抗西班牙帝国的统治,以及最后爆发的美西战争都让这些地方动荡不安。 1920年的巴塞罗那和“北京区” 在19世纪中期,移民古巴的华人以广东人和客家人为主,他们被带到西班牙人的甘蔗种植园的工作,他们和非洲奴隶们一起工作,虽然是合约制,但很多人挣得工资不足以回到中国。菲律宾的华人要比古巴多很多,在西班牙海未进入大航海时代前,华人早已与菲律宾有了贸易往来。西班牙殖民菲律宾之后,与中国和美洲进行的三角贸易中,必不可少地与华人发生联系,也使得华人大批移民菲律宾。17世纪的明代,华人就惨遭西班牙人屠杀四次有余。 无论这批最早移民巴塞罗那的华人是从菲律宾还是古巴,他们的祖籍大都是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他们来到巴塞罗那后,也是居住在巴塞罗那Poblenou海边,生活在破旧的房舍里,以打鱼为生。更不用提能享受到城市的基本服务,如医疗、学校等。 “北京区”的照片 这些华人之所以选择在Poblenou区定居,除了沿海打鱼为生之外,也是因为这里在工业革命后是巴塞罗那最富活力的区域,各种行业蓬勃发展,工厂林立,在19世纪被称为“加泰罗尼亚的曼彻斯特”。生活在这附近,华人能够为这里的工人阶级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如理发、海鲜或蔬菜等,也有一些当地人前来这里寻欢。 也有画家画下了当时这个区域生活的华人的棚户,也经常来此地寻找华人充当他画中的模特: Isidre Nonell画笔下的华人的棚户 1888年的巴塞罗那万博会,工程浩大,在市长Taulet的带领下,巴塞罗那成了大工地,而这些工程都需要劳力,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华人也加入了巴塞罗那的城市建设和万博会大开发之中。 然而这些并没有改变华人的居住环境,临近海边遇到雨季,房舍时常被淹没,有几次大暴雨几乎摧毁了这里所有的房舍。进入20世纪,当地政府也为此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援助,修建教堂、学校等,在海边修建围栏以防止房舍被冲走,还发放一些救济金和捐款。 1929年巴塞罗那的万博会吸引了很多其他地方的移民也居住在此附近,来自安达鲁西亚和一些贫困地方的人也和华人一起,拥挤在这里。在一个房舍里,通常住有6-9人,卫生条件较差也导致了这里的人将近一半患有支气管炎,50岁以上的老人也普遍患有风湿。 自20世纪五十年代,华人移民开始搬离,此地之后就改为了Camp de la Bota这个名称,直到70年代最后一个棚舍被拆之后,这个巴塞罗那最早的唐人街就消失在地图和人们的记忆中。 1930年代“北京区”的居民 1985年一位西班牙导演拍摄了一部电影《我是小母牛》(Yo, El Vaquilla)里面记录了这个区在华人已经离去之后的情景。感兴趣的可以去油管看看。 在下面这张图中,揭示了原来住在北京区的华人和其他移民的去向,很多前往了周边的Badalona和Besos区。 巴塞罗那的“北京区”移民去向 参考资料: Les barraques de Pekín Las barracas del Campo de la Bota y Pequín - Margen y marginalidad El Poblenou 维基百科Pequín_(Barcelona) El barri de Pequín 图片来源 中西档案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