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城外,为何有个兰州村?原来这背后是一段艰难的移民史!
丰纷
阅读:33
2024-12-19 21:42:24
评论:61
敦煌号称“小甘肃”,
地名中藏着甘肃州县名,
这背后是一段艰难的移民史!
敦煌的奇特不仅有莫高窟,有月牙泉,有玉门关,有阳关,更有无数奇特的地理奇观,就连敦煌的村落名称,也以全省大部分县名命名,这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1.兰州坊靖远村,敦煌村名很奇怪
敦煌以其灿烂的古代文明著称于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开放的地区之一,敦煌莫高窟和敦煌藏经保留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成为一个时刻吸引全球人目光的地方。
我曾经多次去过敦煌,也和不少敦煌人攀谈过。还曾遇到过一个家住在五墩乡靖远村的一位大爷。这个大爷为何居住在靖远村呢?其实,敦煌不仅有靖远村,还有兰州村。这个兰州村是怎么一回事?它和靖远村有相同的来历吗?
兰州村在距离敦煌市不远的杨家桥,以前并不叫兰州村,而是叫做兰州坊。杨家桥在市区南面约2.1公里处,而兰州村距离敦煌市区不到1公里,现在已经和市区连成一片了。这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子。村民人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很有经营头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劳动致富。早在1990年以前,杨家桥的收入就达到1952.81万元,人均达929元。兰州村主要由叶、柴、王三姓组成,过去以善于种植棉花、大棚蔬菜而闻名,同时还兴办了榨油厂、食品加工厂等企业。
村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来自2000多里以外的兰州。在清雍正年间就在敦煌扎根了。
2.清初,甘肃各县大移民开发敦煌
其实敦煌不仅有兰州村、靖远村。翻开敦煌地图,我们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甘肃地名。这些地名在敦煌大部分属于村级建制。换句话说,敦煌不仅是东西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而且也是甘肃州县名的荟萃之地,在这里甚至能够找到以西宁命名的村落,其他以甘肃州县命名的地名就更是随处可见。敦煌的许多村都是用甘肃省内不同县命名。有肃州堡、兰州村、高台庙、阶州坊、武威庙、镇番庙……,可以说都是从以前甘肃56个州县的名称命名的。
这些地名和清初甘肃境内大移民有关。自元代以来,敦煌逐渐衰落,明代基本上放弃了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关外基本上成为游牧部落的聚居之地。
清朝康熙年间,中央政府同新疆准葛尔部进行了几次大的作战后,彻底平定了新疆的叛乱。1723年在敦煌设立了沙州所,1725年升格为卫。当时敦煌到处残墙断壁,几乎没有什么人口。史书记载,康熙平定新疆之前,嘉峪关以外的敦煌酒泉等地“赤地千里,无复人烟。”。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准葛尔部发动叛乱,清政府出师征讨,嘉峪关内外和整个河西走廊作为出征清军的必经之地和军需供应地而备加受重视。敦煌境内先后设置了赤金、靖逆二卫。雍正初年,又相继设置了安西、沙州等卫。这是自明代放弃嘉峪关以外,敦煌地区成为游牧之地后,再次设立了地方管理机构。
这时,敦煌人口非常稀少,史书记载“沙州人烟甚稀、不成村落”。同时设置的安西卫时,当地设有农业人口,只有军卫余丁90家,共176人。
3.清初大移民,留给敦煌人的家园记忆
为了补充敦煌地区的人口,充实敦煌实力,开发敦煌,进而保卫新疆。清政府从当时甘肃(清代甘肃包括宁夏、青海)共有56个州县,开始移民。清政府命令甘肃地方政府从全省各个州县动员人员到敦煌。当时,各州各县都分配了具体数目移民数量,指定官员负责办理移民事宜。这次大移民,从甘肃各地共调去了2400户,共约一万余人。清政府给每个移民划给土地50亩。这些移民不仅彻底改变了敦煌的民族结构,而且在短短几年内就将敦煌的农业水平提高到一个很高的程度,6年之后,敦煌开垦的田地就达10万亩。
这些移民是各个州县组织的,在敦煌安置时,仍然依照不同州县划地安置。他们被集体分派到了不同的地方开荒。清代农村实行“隅、坊”制,移民以原籍命名他们所在的坊,当时敦煌也就自然分为了56坊。也就形成了今天人们在敦煌听到以不同州县命名的村落。
在杨家桥有合水村、兰州坊(村), 五墩乡有靖远村,郭家堡所属有泾州坊,吕家堡乡有漳县、秦州、盐茶、陇西桥等,转渠口有秦安、阶州等,除此之外还有武威庙、河州堡、肃州庙、肃州堡、西宁堡等。
过去这56个州县的名称都能在敦煌找到相应的村,说它是甘肃清代地名的荟萃之地丝毫不为过。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