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系统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懿祯 阅读:38 2024-12-23 05:38:10 评论:61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系统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系统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试 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深入研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在进行充分的社会市场调研基础上,咨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结合人才成长规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从而制定出满足企业需求、符合社会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3、《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 4、《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国家职业标准》 5、《网络通信安全管理员(含信息安全)国家职业标准》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系统管理方向) 2、专业代码:610211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中职、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信息安全与管理能力,掌握主流的网络管理技术、方法、流程及常用工具,具备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基于主流技术的网站开发等能力的在信息安全与管理领域从事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管理、维护的技能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信息管理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4、知识与技能:能够掌握网络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熟练应用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环境的配置与管理;掌握主流网络技术和设备,具有网络搭建、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熟悉攻击技术、网络分析、防范技术,具备网络故障排除能力和网络安全攻击和防护的能力;精通主流网页设计制作、工具软件的使用,具备网站发布和维护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网络安全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开发工程师、系统运维工程师、产品销售及技术支持 2、职业证书:网络工程师证书、思科或锐捷网络工程师认证证书、网络安全工程师证书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以“育人为本、教产合作、校企融通、工学结合”为核心指导思想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岗位实训+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模式内涵 项目引领:通过调研和实践教学研究确定符合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的项目,并以此为依据,以工学结合为途径重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系统管理方向)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结合人才成长规律,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开发课程体系和内容 岗位实训: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着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与真实工作岗位对应的典型项目,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多元评价: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找到学生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对学生定岗实习成绩的评定,采取学校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综合评定的方式,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职业素质技能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 五、课程设置 (一)本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依据本专业就业岗位素能要求,开发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本着主动适应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网络方向人才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观,将学生全程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将素质教育、创业教育、技能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按照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典型工作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课程的归纳和重构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本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 (二)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表1 :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 网络管理 工程师 主要进行单位网络管理与维护、故障排除与网络优化;网络设备升级、更新;网管软件应用,兼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文档撰写与更新 1.具备选择适当技术的规划设计能力 2.熟悉主流厂商网络设备功能、性能、特点和使用,能根据需要选型 3.熟悉主要操作系统的使用 4.掌握故障诊断、分析、隔离、排除的一般方法、流程,熟练使用测试、分析工具 5.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6.熟悉主要厂商网管软件 7.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系统管理 工程师 负责服务器及操作系统选型、安装、维护、调优、备份及恢复;常用软件安装、配置、调优;外围设备安装、维护;安全管理;管理;企业数据维护、备份;系统平台升级、迁移、测试;特定系统服务支持;系统状态例行检查、分析、实施报告;系统性能、资源、应用状态实时监控;文档更新 1.熟悉主流网络设备性能特点,了解其管理和维护,能根据需要选型 2.熟悉主流操作系统的性能特点和关系,掌握基本的配置、监控和优化方法 3.掌握数据备份、系统备份和硬件设备的安全装、卸技能。 4.熟悉主流数据库,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查询和编程语言 5.了解系统安全的保障措施和规范,掌握安全应急的常规策略和基本技能 6.对存储技术和设备有一定认识。 7.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8.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 网站开发 工程师 根据需求提出设计方案,进行网站框架设计、美工、脚本设计、动态页面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还包括:网站空间、域名的申请;网站维护、更新 1.较强的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 2.掌握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 3.熟悉B/S架构,有专业化网站的构建能力 4.能够独立制作网页的前台界面设计和后台程序的开发 5.精通主流网页设计制作、工具软件的使用 6.网站发布与维护能力 7.具备一定的美工和平面设计基础 8.良好的沟通交流和技术表达能力 产品销售及 技术支持 市场考察,发掘及选择顾客,拟定访问计划并按期实施;演示产品,制订报价单,技术方案的编写,合同草案文本编写并与客户方最终确认;协助处理与客户方的联络及关系协调;通过与客户沟通,按照需求进行系统方案设计、产品选型、成本评估,设计方案宣讲,施工实施,调试测试,验收,文档撰写 1.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能迅速提炼出客户需求,或者引导客户的需求 2.熟练掌握网络技术专业知识 3.掌握技术方案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能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规划设计 4.熟悉主流厂商网络产品功能、性能、特点,了解各种产品的价格并进行选型和报价 5.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6.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 7.具有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对各类IT产品有较深的了解 网络安全管理 工程师 收集网络运行相关信息和用户需求,进行安全稽查审核、渗透测试、病毒分析、防御,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及系统安全咨询、安全培训,提出安全评估建议与整改方案 1.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 2.熟悉常用系统软件、网络设备、主流的安全产品 3.精通TCP/IP协议,熟悉攻击技术、网络分析、防范技术 4.熟悉常见的系统漏洞、协议、管理应用等多方面的安全缺陷 5.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6.正确阅读并理解相关领域的英文资料 7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服务意识 8。具备团队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有责任感 (三)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课程对应分析 表2 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1 常用网络设备的选型、安装和配置 1.用户需求分析 2.网络设备功能、性能分析与选型 3.IP地址规划 4.网络搭建与设备安装 5.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 6.网络运行日志 7.网络优化和升级 1.计算机网络基础 2.交换机/路由器配置与管理 3.网络综合布线 4.网络系统项目实践 2 服务器系统布置、配置与维护 1.系统运行环境的配置 2.系统硬件的性能诊断和参数设置 3.用户行为的约束、监控和审计 4.系统进程的状态监控和系统性能优化 5.系统服务的安全、效率以及配置管理 6.系统升级以及软件和数据的日常维护 7.服务器备份与集群技术的选择、实施与配置 8.网络存储的选择、实施与配置 1.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2. 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 3 数据库系统的安装、配置与应用 1.安装数据库管理系统 2.分析并设计数据库 3.创建、管理数据库和数据库对象 4.使用Transact-SQL语句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包括:查询、插入、修改、删除 5.使用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参照完整性 6.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与日常维护 1.SQL Server数据库 原理与应用 5 网络安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1.网络状况分析 2.网络安全工程设计方案交流 3.系统安全维护 4.服务器安全管理 5.网络安全设备管理 6.安全培训 1.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施 2. 计算机病毒防护技术 3. 入侵检测技术 4.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 6 软件开发及常用的工具使用 1.软件系统分析、可行性研究 2.软件需求分析 3.软件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4.数据库设计和开发 5.使用编程语言工具进行程序编制 6.软件测试和联调 7.软件维护、功能优化 8.撰写开发文档(每个阶段) 1.C语言程序设计 2.数据结构 3.JAVA程序设计 4.Android移动开发 7 网站设计开发与维护 1.设计方案交流 2.网站框架设计、美工 3.脚本设计 4.动态页面设计 5.数据库管理 6.网站空间、域名的申请 7.网站维护、更新 1.网站规划与设计 2.图像处理 3.动画设计 (四)主要核心课程介绍 1. 计算机网络 课程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络、网络互联及建网技术因特网的重要协议、网络设备。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掌握主要网络设备应用方法。 2. 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与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网络交换技术、网络路由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网络设备互联的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在系统理解网络基本原理、网络体系模型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网络交换技术、网络路由技术、网络设备配置与网络设备互联的知识,从而具备管理某个园区网络设备的能力。 3. 网络系统项目实践 课程主要内容:网络系统的基本模型构建,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理论,校企单位网络集成方案设计实例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通过模拟真实地工作环境,进行网络系统的构建实施。 4. 动态网站规划与设计 课程主要内容:HTML语言及Dreamweaver等主流网页设计软件的使用、Asp动态网站设计技术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网站建设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制作网页的前台界面设计和后台程序的开发 5.服务器配置与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服务器系统安装、用户管理、权限设置、磁盘管理、用户工作环境、文件打印共享。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服务器及操作系统选型、安装、维护、调优、备份及恢复等操作,能够完成服务器系统布置、配置与维护任务 6.网络安全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网络安全原理、系统安全维护、服务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设备管理 课程基本要求:深入学习网络基本安全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理解如何优化网络设备配置,改善网络安全状况,具备制定及实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能力。 (五)课程开发说明 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坚持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依照本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素质能力要求完成由典型工作任务到核心课程的转化,同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与开发的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听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意见。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710 1710 22.6% 54.4% 专业必修课程 1000 31.8%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484 6.9% 15.4% 限定选修课程 268 8.5%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950 1.0% 30.2% 实习实践 800 25.4%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3.8% 总 计 3144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710,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4.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7.9%,共约111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71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2.6%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2.4%,约30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系统项目实践、路由交换技术、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等课程,约100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1.8%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5.6%,约53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48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5.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2.1%,共计2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四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9%。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8.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2.2%。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实践等。其中实习实践主要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共约20周,约8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5.4%,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52学分,相当于95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4.3%。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分四个阶段,分为单项实训(课程学习单元工作任务实训)、课程实训(每学期末1-2周)、综合实训(第三学期和第五学期末)和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整体规划,完成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实际项目的真实工作内容、企业项目开发真实流程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思想的建立。 1、单项技能实训: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分教学单元的实践活动,如网页设计、路由器配置等。 2、课程实训:结合课程学习,针对课程学习目标设计的某一综合性实训项目,通常在某一课程学习后期进行,可根据情况分组进行。 3、综合实训:在某一职业目标课程模块结束后,针对该职业目标设计的结合市场生产实际的项目综合实训。 4、顶岗实习: 了解实习的目的和要求;熟悉实习单位:单位的发展史,现状和发展规划,单位的组织机构和生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主要产品的生产方法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来源以及销售情况;安全、保密和劳动纪律的教育;实习任务安排;认真完成所承担的实习岗位工作。 顶岗实习侧重过程控制:学生必须接受专业和企业的工作安排与管理,如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换实习单(岗)位。实习期间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对当天的工作内容和实习体会进行总结。实习成绩评定由企业导师和责任教师共同给出,考核依据包括企业导师指导书、责任教师任务书、节点考核成绩、顶岗实习手册中的周记、总结等记录情况,严格按照过程管理进行考核。成绩由以下五部分组成:考勤占15%,工作态度占10%,任务量占40%,顶岗实习总结占15%,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占20%。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95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862课时)两项合计达1641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7.6%。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82周,实践教学23周(含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144课时,共136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194课时111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8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150课时5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4 18 25 17 25 17 24 17 21 0 0 85 119 384 450 425 408 357 0 2194 实践教学(周) 20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试 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指示,开设人工智能方向的专业教育。通过深入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经专业建设委员组充分论证和社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科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向,制定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该方案借鉴近几年来各大高校的办学经验,以学生的实际认真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础,结合专业特点,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开发面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机器人、机器人教育,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课程体系,为培养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型人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服务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号)。 2、《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 3号)。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 4、《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 5、《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 。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工智能方向) 2、专业代码:610212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全省范围,招收高中或中职毕业生,理工科非师范类。全日制学习。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应用技术,接受“AI+教育”项目实践及教育机器人技术服务应用能力的系统化训练,具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与大数据系统管理与维护等能力,能适应人工智能领域及教育机器人领域的教育师资,产品应用开发、系统集成与运维、产品销售与咨询、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服务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是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能够从事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工智能教学、人工智能机器人管理及应用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应用、开发、运维、推广的综合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如下具体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必要的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 3)掌握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应用、开发、运维、推广的综合能力; 4)能熟练控制人工智能机器人服务教育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 5)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设计和开发人工智能教学课程; 6)熟练使用Python工具,进行人工智能软件的开发和部署实施; 7)熟练掌握基本Linux系统的安装部署,搭建基本服务器,能使用Liunx作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平台和实施维护平台; 8)掌握基本的数据库部署,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分析; 9)掌握人工智能开发和设计的基本技术,了解图像识别与视觉应用技术,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 10)了解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所需的技术内容,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11)了解电气和机械自动化原理,掌握基于ARM的传感信息处理、工业机器人控制和PLC编程,可以进行电气和自动化简单设计和部署或机器人设计与操作维护。 2.能力结构要求 1)能够熟练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与交流; 2)具备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具备团队合作能力; 4)具备本专业必须的信息技术和维护能力; 5)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6)具备人工智能软硬件安装部署能力; 7)具备机器人技术开发,调试,操作,维护,保养能力; 8)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部署,维护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毕业生身心健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机器人伦理道德,尊重生命、遵纪守法、诚信友善、乐于奉献;有高尚的民族精神,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祟尚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拥护并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包括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工程师,人工智能销售工程师、机器人应用工程师、机器人销售工程师(市场推广)、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讲师(人工智能、创客教育机构运行策划)、机器人运维工程师、机器人产业公司的教育咨询(或驻校支撑教学服务)、Python开发工程师等,扩展方向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师。 2、职业证书: ①华为人工智能人才认证证书(HCIA、HCIP、HCIE之一)。 ②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证书》。 ③其他本专业对应的国家、行业、社会、企业中(初)级且经本人工智能学院认定的职业技能证书。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以“育人为本、教产融合、校企融通、工学结合”为核心指导思想的“综合培养+项目引领+顶岗实习+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以人工智能为学习的中心点,形成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产业运维开发为主干线,辐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域链的领域面,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 项目引领:以工科思维为导向,结合企业一线高级工程师和学校一线教学团队,针对市场、企业的真实研究应用情况,制定项目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立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应用的能力,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养成。 顶岗实习:基于2+1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在最后一年深入企业实际岗位上进行实训(0.5)和实习(0.5)锻炼。从高校到社会无缝衔接,实训期间强化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动手实践能力,实习期间真正履行其企业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也对学生的工作处理能力起很好的锻炼作用。 产教融合: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企业与学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落地企业,技能服务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五、课程设置 (一)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依据本专业的岗位要求,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面教育观和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观,设计并开发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依据原则归纳如下: 1.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 2.课程设置重视人工智能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程序设计与开发理论课、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职业能力等方面综合达到专科程度。 3.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理论课与技能课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构建必修课、选修课和企业实训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与特长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长。 (二)工作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ICT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传统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的需要使用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包括,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岗位群,从事人工智能平台部署,数据分析,应用产品开发与测试、数据处理、系统运维、产品营销、技术支持等工作。岗位包括人工智能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产品工程师,人工智能销售工程师等等。扩展方向包括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工程师。 表1 :信息安全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群 机器人应用工程师 负责各类机器人的运行与维护,能对机器人的想换外围设备进行二次开发和现场调试,能参与教育机器人的研发过程和课程开发 1. 了解机器人的特性,熟练操作机器人; 2. 机器人相关项目外围设备选型、二次开发与现场调试工作; 3. 为教育机器人研发过程提出创新性的建议; 4. 具备团结协作、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机器人销售工程师(市场推广) 负责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工作,在了解机器人市场的前提下,能策划营销模式,提高营销手段 1. 熟悉教育机器人市场主流品牌,及其主要性能、优势特点; 2. 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能迅速提炼出客户需求,或者引导客户的需求; 3. 熟悉教育机器人的性能及市场需求; 4. 能够负责区域内的客户开发与维护,收集销售订单,完成销售指标; 5. 能够完成品牌的推广工作,及时反馈市场信息; 6. 能够定期做好总结,提高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讲师(人工智能、创客教育机构运行策划) 负责学校、人工智能、创客教育机构等的教育教学活动,能负担日常教学任务、和教学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1. 熟练掌握机器人专业知识与技能; 2. 具备组织教学、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3. 能熟练把握受教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4. 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 5. 具备基本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 机器人运维工程师 负责各类机器人产品的现场设备安装、适配和调试等技术工作,解决机器人部署、调试和测试时的各种技术问题和环境问题,负责机器人的日常测试、运营和验收 1. 能够独立操作机器人,对教育机器人能进行独立调试、接线等; 2. 能独立完成机器人维护维修以及保养; 3. 具备团队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有责任感。 机器人产业公司的教育咨询(或驻校支撑教学服务) 负责机器人产业公司的咨询、答疑和解惑。负责机器人公司驻校的教学服务,包括校内社团建设、校内课程整合和课程实施 1. 良好的沟通交流和表达能力; 2. 熟悉主流机器人产品的性能、特点优势; 3. 熟悉不同层次机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 4. 熟悉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实际授课情况; 5. 了解大众的机器人产品的教育需求和主要目标; 6. 具备团队精神,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有责任感。 Python开发工程师 负责利用Python进行各类人工智能或是机器人等相关领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 1. 熟悉python语言;熟悉Linux操作; 2. 了解机器学习Tensorflow; 3. 熟悉Django/Flask等任意Web框架一种或者多种; 4. 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独立解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主要核心课程介绍 1. 计算机网络 课程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络、网络互联及建网技术因特网的重要协议、网络设备。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验掌握主要网络设备应用方法。 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机器学习基本知识、深度学习基本知识、典型的机器学习算法包括决策树、随机森林、人工神经网络、贝叶斯学习等、典型的深度学习算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BN和堆栈自编码网络(stacked auto-encoder network)模型等。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掌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典型算法,并具备选取具体算法实现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目的。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课程主要内容:大数据基础知识、大数据处理架构、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常见的大数据类型、大数据在人工智能中的作用。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数据的搭建、存储、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基本技能,能结合大数据解决人工智能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4.人工智能导论 课程主要内容:人工智能概述和基本知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的技术理论、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的产业成果等。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熟悉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和带给不同领域的产业成果,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其应用的基本框架结构。 5.图像识别与视觉应用 课程主要内容:图形识别的基本理论、图像识别的基本技术、图像识别的核心技术、图形识别的应用领域。 课程基本要求:在基本的机器识别和深度识别的人工智能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图像识别和机器视觉有更进一步的掌握。熟悉图像识别和机器视觉的应用领域,掌握图形识别和机器视觉的应用技术。 6.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 课程主要内容: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的基本知识理论、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中英文的分词原理与应用、语言中的信息提取和分类等。 课程基本要求:在基本的机器识别和深度识别的人工智能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有更进一步的掌握。熟悉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领域,掌握语音文本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7.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课程主要内容:基于Python语言,结合强大的第三方库,系统地介绍数据分析和可视化绘图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课程基本要求:在Python编程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可视绘图的方法,以及使用NumPy、Pandas、Matplotlib等第三方库进行数据计算、统计和可视化展示处理流程。 8.基于ARM的传感信息处理 课程主要内容: 基于ARM开发板的微控嵌入式系统硬件,进行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ARM开发板的系统平台、系统接口、外设模块技术,理解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信号处理等知识,为机器人相关课程打下技术基础。 (四)课程开发说明 通过学习国家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针对专科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以工学结合为契入点,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办学,实现联合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充分的市场调研,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遵循本专业工作岗位的用人需求,联合龙头企业共同研发从企业需求到教学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使得课程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又能符合我校的学生培养理念。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 563 1647 17.68% 51.71% 专业必修课程 1084 34.03%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848 6.78% 26.62% 限定选修课程 632 19.84%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 30 690 0.94% 21.66% 社会实践 30 0.94% 劳动教育 30 0.94% 企业实习 600 18.84% 总 计 3185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647,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1.7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66.01%,共约86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语文、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56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5.0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2.57%,约26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Python程序设计、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基于ARM的传感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图像识别与视觉应用、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课程,约108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4.0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3.45%,约64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1.6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3.99%,共计2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四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7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66%。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8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5.33%。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其中企业实践主要包括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84%,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0学分,相当于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1.66%。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三部分组成:项目实训、课程实训和企业实习。充分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和用人需求,将实践教学渗透到课程体系中,从而达到校企共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技术水平的目的。 1、项目实训:指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实践教学的实训练习。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实例,在课程的单元教学中融入项目实训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技术水平。 2、课程实训:指根据课程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课程阶段学习设计综合的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课程项目。通过课程本身的实践课时开展课程实训,可以此判断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效。 3、企业实习:指在学习的最后阶段(第六学期)深入企业一线,承担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职责,提前熟悉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业务范围和岗位职责。达到提前熟悉工作岗位,做到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必须接受专业和企业的工作安排与管理,如无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换实习单(岗)位。实习期间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对当天的工作内容和实习体会进行总结。实习成绩评定由企业导师和责任教师共同给出,考核依据包括企业导师指导书、责任教师任务书、节点考核成绩、顶岗实习手册中的周记、总结等记录情况,严格按照过程管理进行考核。成绩由以下五部分组成:考勤占15%,工作态度占10%,任务量占40%,顶岗实习总结占15%,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占20%。 学生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69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949课时)两项合计达1639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5.35%。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如此大量的时间教学课时,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达到提高学生从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要求。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84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13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18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185课时,合138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495课时118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90课时为非课程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7 18 27 17 31 17 31 16 24 0 0 84 140 432 486 527 527 384 0 2356 企业实训(周) 20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3 3 4 0 13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书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学生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订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书法方向) 2.专业代码:040107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语文、书法等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语文、书法等学科教育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语文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语文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小学书法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中文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书法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书法学科课程;3.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社会等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l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l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及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l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l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l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l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l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能力。 l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l 现代汉语 课程主要内容: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知识,提高对现代汉语的分析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语言修养,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l 古代汉语 课程主要内容: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积累一定的古代汉语感性材料,培养和提高准确分析文言作品的能力。 l 中国文学 课程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现代当简明文学史知识和主要作家作品赏析,涵盖历代诗歌、戏曲、散文、小说等主要文体。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历程,提高阅读、鉴赏历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和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l 外国文学 课程主要内容:外国文学作品,文学史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l 基础写作 课程主要内容:现代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文章修改知识,写作训练,文章分析训练。 课程基本要求:初步掌握现代写作理论,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能力,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能力。 l 楷书技法 课程主要内容: 楷书主要理论知识,楷书笔法,结构,章法的训练。不同风格楷书的临摹,欣赏,创作。 课程基本要求: 学习楷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楷书的用笔,结构,章法的基本要求。提高楷书临帖的能力和创作的能力。 l 行草技法 课程主要内容:行草书体的主要理论知识,行草书的笔法,结构,章法的训练。不同风格行草书的临摹,欣赏,创作。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行草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行草书的用笔,结构,章法的基本要求。提高行草书临帖的能力和创作的能力。 l 篆隶技法 课程主要内容:篆书隶书主要理论知识,篆书隶书笔法,结构,章法的训练。不同风格篆书隶书的临摹,欣赏,创作。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篆书隶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篆书隶书的用笔,结构,章法的基本要求。提高篆书隶书临帖的能力和创作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643 983 2016 20.6% 31.5% 64.6% 通识教育课程 340 10.9%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21 1033 13.5% 33.1% 专业方向课程 612 19.6%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354 6.9% 11.3% 限定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46 138 1.4% 4.3%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92 2.9%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750 0.96% 24% 教育实践 600 19.2%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3.8% 总 计 312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2016,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4.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5.1%,共约106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98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1.5%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1.5%,约4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约103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3.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3.6%,约59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64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0.6%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7.1%,约29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大学数学、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约34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0.9%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4.3%,约18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等课程,约42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3.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7.8%,约23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写作、楷书技法、行草技法、篆隶技法等课程,约61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6%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5.8%,约36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35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1.3%,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4.9%,共计1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注四)。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数学与科学”、“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1%。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6学分,合计约13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3%,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9%。其中,体现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4学分,9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9%;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2学分,4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9%。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2%,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5学分,相当于75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4%。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75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571课时)两项合计达1321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2.3%。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18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120课时,合149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370课时124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150课时5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8 18 31 17 33 17 27 14 13 9 6 91 138 448 558 561 459 182 54 2294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学生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专业代码:040107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胜任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与开发工作,能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专科文化程度的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需要,能够从事心理咨询辅导工作。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数学教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系统的数学理论知识、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 2.完整系统的小学数学专业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完整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 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 2.系统的心理学基础课程及热儿童发展心理知识; 3.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 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 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 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高等数学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及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与无穷级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和分析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了解分析数学的一般规律,展示数学分析的方法对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初等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能从高等数学的角度对所遇到的某些数学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空间想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基本思维素养。 高等代数 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分以一元多项式为主体的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两部分。线性代数部分涉及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线性空间、线性变换、欧几里得空间等基本理论和常用的数学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多项式理论、线性代数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现代数学中的重要思想方法,训练其对特殊实例的观察、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和探索性推理的能力,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的能力;使学生对初等数学有关内容从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够居高临下地掌握和处理初等数学教材,进一步提高初等数学教学质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课程主要内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随机变量 、随机向量、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等。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运算技能,具备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对随机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应有的信息以指导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认知活动、意志力、创造力、人格发展、情绪调控、主观幸福感、生活习惯等。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学习实际以及常见的心理困扰。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科学、实用的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基础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具有较系统的基础心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胜任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工作。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表一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模块学时分配表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749 1020 1951 38.4% 52.3% 62.6% 通识教育课程 271 13.8%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89 931 25.1% 47.7% 专业方向课程 442 22.6%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418 6.6% 13.4% 限定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82 202 2.8% 7.9%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120 5.1% 实践课程 实习实训(周) 600 750 80% 24.0%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4%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16% 总 计 3119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951,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2.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2.3%,共约106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1020课时,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3.1%,约5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约93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9.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9.3%,约52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74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4.0%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1.6%,约38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约27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8.7%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1.4%,约14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约48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5.7%,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0.6%,约26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数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约44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4.2%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8.6%,约26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20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5%,共计24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1%。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7学分,合计约12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5.1%。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150课时,合22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8%,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0学分,相当于60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2%。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75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636课时)两项合计达1386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4.4%。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约17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119课时,合150学分。其中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150课时2学分。 表二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8 18 28 17 27 17 27 14 26 9 26 91 162 448 504 459 459 364 234 2468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学生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20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信息技术、兼教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一定的创新意识,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或小学语文等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能够兼教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学科的教育教学。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语文或数学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语文、数学学科课程;3、比较完整系统的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英语、小学社会、小学科学、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教学设计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设计与系统方法思想、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三类教学设计模式的思想和操作方法等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教学设计知识,提高运用教学设计理论和知识进行学科课堂设计能力,为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技术的定义和范畴、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系统的开发、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评价等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教学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基本知识,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小学教学的能力。 C语言程序设计 课程主要内容:程序设计概述、数据及其运算、程序设计基础、分支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 组、函 数、指 针、结构体、文件、共用体、枚举和位运算、编译预处理和数据类型再命名等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比较系统地掌握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启发学生主动将计算机引入到其他课程教学,让程序设计真正走向实用。 计算机网络 课程主要内容:网络概述、网络层次模型、通信子网、局域网、以太网、因特网万维网、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知识。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技巧,掌握一种网络的安装、使用和简单维护,提高学生对教学办公网络进行规划和维护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541 942 1873 17.7% 30.8% 61.1% 通识教育课程 401 13.1%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89 931 16.0% 30.4% 专业方向课程 442 14.4%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440 7.1% 14.4% 限定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56 224 1.8% 7.3%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168 5.5%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750 0.98% 24.5% 教育实践 600 19.6%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3.9% 总 计 3063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873,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1.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1.0%,共约96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94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0.8%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0.7%,约46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约93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0.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0.3%,约50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54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7.7%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3.4%,约26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约40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3.1%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7.3%,约20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等课程,约48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6.0%,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1.1%,约26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约44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4.4%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9.1%,约24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44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4.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9.0%,共计2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注四)。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7.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3%。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16学分,合计约22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7.3%,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7%。其中,体现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12学分,16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3%;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4学分,5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4%。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6%,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5学分,相当于75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4.5%。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75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734课时)两项合计达1484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8.4%。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18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063课时,合149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313课时124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150课时5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8 18 29 17 31 17 31 14 27 9 8 91 157 448 522 527 527 378 72 2474 实习实训 (周) 1 1 2 5 11 20 毕业设计 0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1 1 1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4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三年制)人才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列文件精神,在总结近年职业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陶瓷设计与工艺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陶瓷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陶瓷设计与工艺 2、专业代码:650115 二、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三、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陶瓷事业,掌握陶瓷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知识技能,能够熟练掌握陶瓷绘画技能或陶瓷造型技能的合格的陶瓷设计与工艺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素养。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掌握陶瓷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陶瓷制作的相关流程,能够熟练掌握陶瓷绘画技能或陶瓷造型技能,具有一定的陶瓷艺术设计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就业面向 就业面向:各陶瓷生产企业和陶瓷从业机构以及自主创业。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技能,全程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培养模式内涵 强化技能: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使学生基本掌握现代陶瓷的设计、装饰、工艺制作的综合技能;强化具有传统手工艺陶瓷艺术的设计、工艺制作流程的技能;强化具有独立设计构思,手工绘画制作的技能,以适应胜任陶瓷行业多工种工作的需要。 全程实践:使学生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姊妹艺术基础知识技能;掌握基础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热爱陶瓷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校企合作: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将企业的一线技工请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在企业了解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状况,了解陶瓷企业创新设计-工艺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增强学生切实的陶瓷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满足企业对陶瓷人才的需求。 工学结合: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生产第一线充分锻炼,掌握全面的陶瓷设计与制作工艺流程,掌握丰富的专业操作技能,使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升华,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适应陶瓷行业从业的实际需求。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艺术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当代陶瓷生产紧密结合,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职业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陶瓷设计与工艺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工作室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陶瓷设计与工艺流程。既注意保持陶瓷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陶瓷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陶瓷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实践性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加强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构建全程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推进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主干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平面构成 课程主要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平面构成总论,平面构成的要素,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构建基础点、线、面不同构成形式,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形式种类,平面构成的基本肌理及综合训练。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点、线、面、的构成设计,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设计,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以及材质与创意相符,为以后的陶瓷装饰及彩绘创作打下基础。 色彩构成 课程主要内容:概述色彩的观念;色彩的科学原理;色彩体系;色彩的设计应用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能力,使其掌握色彩设计的科学方法,拓展设计思维,提高色彩审美,为陶艺创作打下基础。 立体构成: 课程主要内容:立体构成总论,立体构成的要素,立体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 纸的立体造型,不同材料、元素的体验,立体构成综合训练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空间设计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按照形式美规律,进行组织线、面、块的空间构成,并使其构成元素的色彩以及材质与创意相符,为陶艺创作,日用陶瓷设计打下基础。 中国画 课程主要内容:工笔花鸟,写意花鸟,山水临摹。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花鸟画的基本技法,为陶瓷彩绘打下基础。 3D 打印 课程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与环境介绍,建模及修改,材质编辑器,灯光与摄影机,渲染器,实例练习。 课程基本要求:该课程为软件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3d max 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能结合实际,制作出符合生产工艺的三维日用陶瓷效果图。 艺术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艺术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艺术的本质论,艺术的门类论,艺术的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等。 课程基本要求: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较高的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提高陶瓷艺术鉴赏力方面做好铺垫。 中国陶瓷史 课程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与分期,夏商周时期主要制陶工艺,秦汉时期陶器的发展与瓷器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隋代陶瓷的普及和提高,唐代陶瓷的辉煌成就,宋代陶瓷的历史高峰,辽金西夏陶瓷的民族风格,继往开来的元代陶瓷,明代陶瓷业的崭新面貌,清代陶瓷业的繁荣昌盛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各历史时期陶瓷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陶瓷发展史上重要品种的断代以及在造型、装饰和制作工艺上的特点,为专业创作打下理论基础。 2、专业技能课程 陶艺基础 课程主要内容:现代陶艺概述,现代陶艺的成型工艺。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现代陶艺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泥条、泥板成型技法的重要意义,掌握不同的泥条、泥板成型方法,掌握传统泥条、泥板成型方法对陶瓷造型的影响。 拉坯 课程主要内容:拉坯成型的拉制方法,拉坯成型的修坯,拉坯成型的特点,拉坯成型作品欣析。 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是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试拉坯与修坯成型过程,并掌握各种拉坯成型的技术和工艺,通过熟悉拉坯与修坯成型的特点,掌握陶瓷拉坯与修坯成型的手法和技巧。 丝网印刷 课程主要内容:陶瓷贴花纸的设计、制作、印刷。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陶瓷贴花纸的设计、制作、印刷的操作流程,并能制作出适合贴花装饰的贴花纸。 陶瓷装饰 课程主要内容:颜色釉装饰,刻划装饰,剔划装饰,剪纸装饰,模印贴纹,透雕装饰,捏塑装饰,泥浆装饰,刻划镶嵌装饰,纺织物依托装饰,材质肌理装饰,胶泥印坯装饰。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陶瓷装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应用,掌握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常用的装饰手段,培养学生装饰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陶瓷彩绘 课程主要内容:陶瓷彩绘概论,彩绘创作主要表现形式,彩绘创作主题确定,彩绘创作构思(完成草图绘制), 彩绘创作装饰方法,包括绘制技法、绘制流程、注意事项,完成彩绘创作作品。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创作能力,独立分析能力,提高创造创新意识,再创造的能力;掌握陶瓷彩绘创作的整个流程,熟练运用彩绘技法,创作出陶艺造型与彩绘画面完美和谐的优质作品。 现代陶艺(陶瓷造型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独特的现代陶艺形态,个性化的现代陶艺装饰手法,多元化的现代陶艺风格。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具有独立制作陶艺的观念、方法,结合当代审美表现陶艺特有的泥性美,火性美,釉性美。 新彩(陶瓷绘画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新彩的源流与沿革,新彩的装饰形式及艺术特点,新彩彩绘需用的工具及材料的选择,新彩的绘制,新彩的烤花与常见的工艺缺陷,作品欣赏。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陶瓷彩绘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釉上彩绘的绘制方法,并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毕业创作(陶瓷造型方向、陶瓷绘画方向) 课程主要内容:陶瓷彩绘、陶瓷设计、现代陶艺 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陶瓷艺术创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每位同学能从陶瓷彩绘、陶瓷设计、现代陶艺三个课题选其一作为自己的毕业创作方向,并能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意识,反映当下生活的陶瓷艺术作品。 五、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艺术考察、顶岗实习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705 2009 19.3% 54.9% 专业 必修 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404 1304 11% 35.6% 专业技能课程 900 24.6%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192 658 5.2% 18% 限定选修课程 466 12.8% 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990 3.2% 27.1%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1% 艺术考察 40 1% 顶岗实习 800 21.9% 总 计 3657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2009,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4.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5.3%,共约79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即公共基础课程,约705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6.4%,约3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约130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5.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8.9%,约47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英语、体育、语文等共约705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6.4%,约32学分。 2、专业基础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培养、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课程,主要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D 打印、中国画、中国陶瓷史等课程,共约40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1%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5.1%,约16学分。 3、专业技能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陶艺基础、拉坯、丝网印刷、陶瓷装饰、陶瓷彩绘、毕业创作(陶瓷绘画方向)、(陶瓷造型方向)等课程,约90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4.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3.7%,约31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65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4.7%,共计30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共12学分,约19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2%,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2%。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18学分,合计约46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2.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7.5%。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顶岗实习、艺术考察等。共约26周,约990课时,合26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7.1%。 六、主要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知识的获取、专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骑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所掌握的知识向实践技能方面转化。本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课程技能实训 根据专业性质,专业基础课程(除理论课程外)、专业技能课程均为理论加技能实训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占课程总课时约21.4%,技能实训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约78.6%。其主要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陶艺基础、拉坯等。 技能实训 开设大师工作室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方向技能。由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通过练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的能力及职业技能,使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陶艺(陶瓷造型方向)、模具制作(陶瓷造型方向)、五彩(陶瓷绘画方向)、古彩(陶瓷绘画方向)等 顶岗实习 根据专业性质,安排第六学期共20周的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并进一步通过顶岗操作,在实习单位及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实习单位管理的要求,学会处理陶艺工作的程序、方法,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而且为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良好基础。 七、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0周,实践教学23周(含顶岗实习20周,军训、劳动教育2,艺术考察1周),机动7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涉及动手操作的专业课程30个课时左右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657课时,合135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667课时109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6周990课时26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9 18 29 19 29 18 29 19 27 0 0 90 143 464 522 551 522 513 0 2572 顶岗实习(周) 20 20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周) 1 1 2 艺术考察 1 1 机 动(周) 3 2 1 1 7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八、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英语教育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英语教育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06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英语、兼教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能够主教小学英语、兼教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英语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英语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基本具备胜任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英语教育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英语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语言 书写技能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小学教育概论 小学班级管理 小学教学实施 小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小学教育科研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等 2、英语教学专业方向课程:综合英语 英语阅读 英语听力 英语口语 英语语音 英语写作 实用语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英语语言学 英美文学 日语等 3、语文教育(小教方向)或数学教育(小教方向)专业方向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语文课文解读与阅读训练组成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4、教学实践活动:见习 实习 多能(次长):能够兼教小学语文或者数学的教学工作。 1、教师教育课程;2、较完整系统的语文教育(或数学)学科课程;3、较完整系统的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同时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小学生语言学习和习得规律以及领会各种语言技能的教授技巧,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综合英语:通过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听力:帮助学生进行专门的听力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运用基本听力技能的能力,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英语阅读:既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又能通过阅读风格各异的篇章,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写作: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了解英语写作的一些特点,能够用英语正确、清晰地表达出个人的想法、见解、观点。 英语语音:通过对语音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掌握基本语音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指导自己的英语语音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辨音、正音及朗读能力。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知识转换的能力。 英语口语: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实用语法:通过英语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为深入学习和钻研英语语法打下一定基础,达到正确使用及教授语法知识的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知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473 915 1972 14.6% 28.3% 61.1% 通识教育课程 442 13.7%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67 1057 14.5% 32.8% 专业方向课程 590 18.3%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508 6.7% 15.8% 限定选修课程 综合素养选修课程 86 292 2.7% 9.1%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206 6.4% 实践课程 实习实训 600 750 18.6% 23.2%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0.9%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3.7% 总 计 3230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972,占课程总数的61.1%,98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分别为473课时和442课时,分别占课程总数的14.6%和13.7%%,共4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分别为467课时和590课时,分别占课程总数的14.5%和18.3%,55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注一):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就业(创业)指导课、军事理论课等、共473课时,占课程总数的14.6%,19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注二):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主要包括:大学数学、大学语文、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442课时,占课程总数的13.7% ,24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书写技能、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等课程,467课时,占课时总数的14.5%,25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英语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写作、实用语法课程,590课时,占课程总数的18.3% ,30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508课时,占课程总数的15.8%,共计23学分。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注四)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课程总数的6.7%。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须选够11学分,占课程总数的15.8%。体现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8学分,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3学分。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实习实训、军事训练及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其中实习实训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600课时,20学分,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等,考核符合要求的计1学分;社会实践、社团活动4学分,均为非课程学分。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时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23.2%。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8 18 28 17 27 17 27 14 26 9 26 91 162 448 504 459 459 364 234 2468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教育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音乐教育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12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音乐、兼教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音乐学科、小学数学或小学语文等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音乐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艺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音乐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语文或数学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语文或数学学科课程;3、比较完整系统的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社会等多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基础乐理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音的产生、音高、五线谱、节奏、节拍、音程、和弦和调式(西洋大小调式和民族调式)、转调、移调和常用的各种音乐记号等组成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各种基本音乐概念,熟练地掌握音程的构成、扩大、缩小、转位及识别的方法;常用的三和弦、七和弦的构成与识别方法以及在音乐实践中的应用;西洋大小调式及民族五声和七声调式的识别与应用,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在音乐基础理论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视唱练耳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的教学内容是由视唱和练耳两部分组成,围绕节拍—节奏、音程—和弦、旋律—调式,各种常用的西洋大小调和民族五声、七声调式的视唱练习等为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理论结合技能的训练。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节拍、节奏、音程、和弦、旋律、调式在音乐实践的重要性,结合对每一项新的教学内容的理论渗透,对具有元素性特点的内容(如: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通过弹、听、唱、敲击等一系列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进行严格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过硬的基本功,并结合音乐实践使学生能够胜任自己未来的小学教学工作。 声乐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歌唱发声的基本器官(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咬字器官及共鸣器官)介绍,科学的歌唱发声训练方法(合理的歌唱的气息支持,科学的歌唱咬字、吐字方法,混合立体的歌唱共鸣,清晰明确的声音位置及充沛的情感),全面细致地歌曲艺术处理和情感处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和指导小学生歌唱的能力,深刻的理解掌握歌唱的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了解共鸣与声区的关系、学会共鸣的调节;逐步扩展自己的有效音域,并能够正确地处理和表现不同风格体裁的歌曲。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能够正确的运用所学声乐知识来指导小学生歌唱。 钢琴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了解钢琴的基本常识、学习弹奏的基本要点和各类演奏技法,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弹奏一定数量的练习曲、乐曲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技法,了解掌握不同时期钢琴音乐的风格,掌握音乐的各种表情术语和正确的演奏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整演奏小型乐曲,并为歌曲、舞曲等的即兴伴奏打下基础,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 舞蹈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主要学习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少儿舞蹈的特点和动作,以及舞蹈欣赏的基本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训练学生良好的形体,了解舞蹈的基本常识,掌握舞蹈常用动作以及基本组合,具有编排各种儿童舞蹈的能力。在掌握舞蹈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组织活动,教学的能力。 合唱指挥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合唱和指挥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合唱的基本知识(合唱的声部及划分、人数比例、合唱的形式、合唱的队形及合唱乐谱的读法);合唱的统一要求与训练方法(合唱的姿势、呼吸和共鸣);合唱的技巧(字与声、协调、色调);指挥的基本知识(指挥动作的原则、基本姿势、动作的基本轨迹);击拍图式及方法(图式、合拍与分拍、常用节奏的击拍方法);起拍、收拍、前奏、间奏和尾声的动作要求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作为合格小学数学教师所必需的合唱指挥基本技能;了解小学童声合唱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常用的童声合唱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小学童声合唱教学的能力;.初步掌握新课程环境下小学音乐课程各知识领域的教学设计,并能胜任小学童声合唱训练与教学。 中外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中外音乐的发展及其各时期名作赏析。中国音乐部分为上古、中古、近古、近现代、以及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与演变,乐律学的形成及其发展,赏析各时期著名音乐作品。西方音乐主要内容是欧洲音乐发展的脉络、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性音乐人物及代表作品,及其各个时期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赏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要使学生熟知中外各时期音乐的发展概况;以史为线,以名作赏析为主体,通过“欣赏引导”、“信息点击”、“拓展与探索”三大板块,掌握音乐史理论知识,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提高作品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 和声学 教学内容:本课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和声的基础知识、大小调和声、四声部写作、和声分析、和声键盘实践、三和弦的类别及构成、原位一、五级三和弦的连接、原位一、四级三和弦的连接、为旋律配和声、和弦的转换、属七和弦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学好作为合格小学音乐教师所必需的和声基本知识,能够让和声知识与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音乐相关课程。了解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常用的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初步掌握新课程环境下小学数学课程各知识领域的教学设计,并能胜任小学音乐教学。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690 996 2125 19.8% 28.6% 61% 通识教育课程 306 8.8%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89 1129 14% 32.4% 专业方向课程 640 18.4%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666 6.2% 19.1% 限定选修课程 综合素养选修课程 62 1.8%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388 11.1%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 30 690 0.9% 19.8% 教育实践 600 17.2 % 社会实践 30 0.9% 劳动教育 30 0.9% 总 计 3481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2125,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6.1%,共约100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99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8.6%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5.7%,约4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约112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2.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0.5%,约53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8%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4.7%,约30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大学语文、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美术等课程,共约30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8.8%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1%,约17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论等课程,约48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4%,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7.5%,约26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课程,约64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4%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2.9%,约26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66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3.9%,共计2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模块”、“数学与科学模块”、“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2%,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7%。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分综合素养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是为了体现全科培养理念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学生可在模块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模块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选1个模块,修够4学分,共6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2%; 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10学分,合计38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1.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3.9%。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7.2%,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3学分,相当于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8%。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69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591课时)两项合计达1281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6.8%。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18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1周30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431课时,合173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741课时150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90课时3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32 18 31 17 31 17 27 14 22 9 18 91 161 512 558 527 459 308 162 2529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教育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2020级学生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数学教育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05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数学、兼教小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数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具有较强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数学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小学科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创新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创新,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创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4. 实践性原则:适应小学教师发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师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在具体教学环节上,紧紧把握“知识”和“技能”,注重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训练,面向全体,形成能力,使培养目标与小学教师岗位需求相相适应。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数学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科学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科学学科课程;3、比较完整系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美术、小学体育、小学信息技术、小学英语、品德与生活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数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有极限理论、一元函数及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极限思想,熟练地掌握数学分析的主要概念,理解相关性质、定理及其应用;了解数学分析方法对解决初等数学问题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初等数学教学工作时,能从较高的角度对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矩阵、线性方程组、空间向量等内容.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熟悉矩阵基础(含行列式与线性方程组)和多项式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矩阵初等变换演算方法及其应用,掌握矩阵基础的理论及其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理论,理解矩阵、多项式的形式表示思想及严格的代数方法。使学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娴熟的向量代数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演绎的逻辑思维能力。 概率统计 教学内容:本课程由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主要有事件与概率、条件概率与事件独立性、随机变量与分布函数、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数理统计基本概念、抽样分布定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线性模型等。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运算技能,具备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公共基础课程 643 1017 1978 20.69% 34.20% 61.39% 必修 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374 12.03% 专业 教师教育课程 489 891 15.73% 28.67% 必修 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402 12.93%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510 6.95% 16.41% 限定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56 294 1.80% 9.46%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238 7.66%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 30 690 0.97% 22.20% 教育实践 600 19.31% 社会实践 30 0.97% 劳动教育 30 0.97% 总 计 3108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1908,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1.3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9.09%,共约99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1017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2。72%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2.81%,约4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共891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8.67%,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6.29%,约50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注一),共约64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0.69%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6.36%,约29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大学语文、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音乐、美术等课程,共约37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2.0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6.44%,约20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注三):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约489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5.73%,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0.05%,约26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数学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课程,约40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2.9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6.24%,约24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51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6.4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0.91%,共计28学分。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艺术与修养中包含音乐、美术公共选修课。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9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8.86%。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学生须选够16学分,合计约29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9.4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2.05%。其中,体现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12学分,238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7.66%,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9.76%;体现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4学分,5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80%,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36%。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60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38%,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5学分,相当于69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2.20%。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69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590课时)两项合计达1280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0.91%。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课程教学按17课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1周30课时计1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445课时计127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600课时20学分;另安排包括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等非课程实践共5周计5学分,总计152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28 18 29 17 30 17 27 14 11 9 9 91 448 522 544 459 154 81 2208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1 1 1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4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教育专业(小教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系列文件精神,参照教育部2003年1月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4月颁布的《山东省三年制大专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在总结近年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当前区域社会经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订本方案。 一、制定方案的主要依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2012〕1号)及《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3、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 4、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 5、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关于印发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及认定制度改革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教师发〔2013〕1号)及《山东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6、各地小学教师招考政策与办法:笔试内容、面试要求。 7、小学教师岗位任职要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用人单位意见、毕业跟踪调查反馈意见。 二、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1、专业名称:美术教育专业(小教方向) 2、专业代码:670113K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学历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学制:三年 3、学历:专科 四、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主教小学美术、兼教小学语文或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合格小学教师。 (二)培养规格 1、思想与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身体与心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精神与审美: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4、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为宽广、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具备较为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5、教育与教学: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胜任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胜任小学美术学科、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 (三)就业面向与职业证书 1、就业面向:小学教师、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 2、职业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 2、培养模式内涵 综合培养:使学生学习掌握多学科融合的知识、技能,形成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适应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分科主修:使学生学习掌握美术学科完整系统的知识、技能以及小学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提高学生美术学科的学科素养。 全程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贯穿学习、教学全过程的实践教学活动,边学习、边实践,实现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小学教育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志、信念,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 一专多能:使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具有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结构,具备小学美术学科的从教能力专长,同时具备胜任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多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原则: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贴近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体现当前区域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体现服务与引领双重职能。符合教育部有关教师教育政策要求,符合区域内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实际,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发展、升学、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2.科学性原则:根据小学教师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注意保持教育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又注意教育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注重实验、实训、实践环节,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加强校内外见习与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3.综合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坚持综合培养与分科主修相结合,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 (二)岗位能力结构分析 “一专”(专长):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完整系统的美术专业方向课程(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完整系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次长):兼教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比较完整系统的语文(或数学)学科课程;3、比较完整系统的小学语文(或数学)教学法课程;4、教育实践活动。 “多能”:兼教小学音乐、小学社会、等学科的能力。 1、教师教育课程;2、教学内容经过精心选择的、与兼教小学相关学科课程对应的必修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养课程)、选修课程;3、选择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核心技能的原则是:充分体现服务兼教的目的,只要求适用、实用、够用,不求完整、系统、专业,各学科教学内容均包含小学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法(突出特殊部分);4、教育实践活动。 (三)主干课程 1、专业核心课程 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儿童的注意、感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倾向性、气质、性格、能力和自我意识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状况,初步学习运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小学教育中的现实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 课程主要内容: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史,小学教育的特点和组织运行,课程、课程的类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儿童发展的规律与教育的启示,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小学生观、教师观、素质教育观、师生关系、教师专业发展等。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小学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发展规律,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小学班级管理 课程主要内容:班级管理概述,班主任概述,小学生班集体的组建,品德指导,交往指导,学习指导及小学生评价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训练,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管理理念、管理流程,掌握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学实施 课程主要内容:教学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 课程基本要求:掌握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技能,并发展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教育科研 课程主要内容: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成果表述。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尤其是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学会选题,学会查阅文献,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质,为专业化发展夯实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与学习相关的各种要素,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等。 课程基本要求:了解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的主要理论,能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对所遇到的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有一个比较理性客观的认识。 美术教学论 课程主要内容: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课程基本要求:比较系统地了解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理念,熟练掌握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提高美术教学的能力。 教师语言 课程主要内容:普通话语音,普通话水平测试,朗读与朗诵,叙述与讲故事,说理与演讲,解说与讲解,讲课与说课等。 课程基本要求: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掌握多种形式的语言(口语)组织与表达技能,形成较好的教育、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为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书写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楷书的书写技法,基本的书写知识,小学书法教学。 课程基本要求:学习三笔字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习字方法,提高三笔字楷书书写水平,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升艺术素养,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方向课程 速写基础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头像速写、动态速写、人物形象速写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头像、人物动态和人物形象速写的要领和技法,培养速写的兴趣,养成经常画生活速写的习惯,提高对形象的记忆、联想、推理和默写能力,打好速写基础,展示速写分析的方法对解决小学美术造型等问题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能从速写艺术的角度对所遇到的某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素描基础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素描静物、素描人物(包括素描头像及素描半身像)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素描的发展史和素描造型的基本语言和方法,熟练掌握表现形体的结构、透视、空间、质感等方面的技能技法,具备熟练运用素描工具材料的基本技能,展示素描分析的方法对解决小学美术造型等问题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能从素描艺术的角度对所遇到的某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色彩基础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静物、风景、人物写生及色彩基础拓展和创意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色彩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了解色彩绘画的艺术表现方式,熟练掌握各种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不同形状、题材、颜色、质地、明度的景物进行组合写生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并从中获得对色彩知识的掌握和审美,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能熟练运用色彩造型艺术规律进行教学和创作。 国画基础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由花鸟、山水、人物等部分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了解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基本掌握各工具、材料的正确用法,阐释国画的表达方法在解决小学美术造型方面的指导意义,使学生在将来从事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能从中国文化的艺术角度对所遇到的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包含图形创意、立体设计与工艺制作、电脑美术、设计与应用、简笔画等五个部分,包含了图形创意、平面构成、色彩与平面设计、PS软件、AI软件、广告设计等等设计相关知识。 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掌握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熟练运用各种设计软件;要求学生做到眼、脑、心、手协调一致。针对小学美术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创作、制作设计作品,还要掌握将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作品修改成完美设计作品的能力,方能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任务。此外还强调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六、课程体系 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任意选修课程、限定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践(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 课程体系及比例结构 必修课程 公共 必修 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643 1010 2215 17.4% 27.3% 60% 通识教育课程 367 9.9% 专业 必修 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 483 1205 13.1% 32.7% 专业方向课程 722 19.6% 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程 216 720 5.9% 19.5% 限定选修课程 综合素养选修课程 68 1.8% 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436 11.8% 实践课程 军事训练、劳动教育 30 750 0.8% 20.5% 实习实训 600 16.3% 社会实践、社团活动 120 3.4% 毕业设计 0% 总 计 3685 100% (一)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程课时总数约2215,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60%,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5.4%,共125学分。 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约101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7.3%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34.4%,约47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又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约1205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32.7%,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41%,约49学分。 1、公共基础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军事理论课、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共约64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7.4%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1.9%,约30学分。 2、通识教育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注二),主要包括:社会科学概要、自然科学概要等课程,共约367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9.9%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2.5%,约17学分。 3、教师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小学教育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写、小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教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小学教学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小学教育科研课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论等课程,约483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3.1%,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6.5%,约25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是学校规定的对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育的课程,是实现学生“一专”从教能力的学科类课程,主要包括:速写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基础、国画基础、设计等课程,约722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6% ,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4.6%,约25学分。 (二)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强化学生综合培养的重要途径。选修课程共约72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9.5%,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24.5%,共计28学分。 选修课程由任意选修课程和限定选修课程构成。(注四)。 1、任意选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形成学生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实现学生从教能力“多能”培养目标的课程。设有“人文与社会模块”、“数学与科学模块”、“体育与健康”三个模块。学生须在每个模块中选修至少4学分,共12学分,约216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5.9%,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7.4%。各模块选修课程按每门1-2学分计算。 2、限定选修课程:分综合素养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综合素养选修课程是为了实现学生在专业素养之外的拓展,是真正体现全科培养理念的课程设计,学生可在模块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与模块2《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中选1个模块,修够4学分,共68课时。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是深化、拓宽与专业方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设有色彩基础与拓展、国画基础与拓展、 陶艺基础、创意与创新等课程,约436课时。限定选修课程共计504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3.7%,占课程教学课时总数的17.2%,约16学分。 (三)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军训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实践等。其中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论文撰写等,共约20周,约750课时,合20学分,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20.5%,实习实训活动采取全程跟进模式,贯穿于三年全学程。实践课程按1周1个学分计,共约20学分,相当于600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16.3%。 七、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三大部分。 1、课程实践: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实验、实训、设计等。 2、技能训练:结合课程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含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军训活动、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活动(见习小学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撰写见习报告,进行教育实践调查等)、教育实习活动(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采取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形式)、撰写教研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等。 实践教学课时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比例:实践课程(约合750课时)、必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约990课时)两项合计达1740课时,约占教学活动课时总数的47.2%。尚不包含:选修课程中的课程实践、课外的技能训练以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教学活动安排与学分 全学程156周,寒暑假36周,教学活动120周。其中,课程教学91周,实践教学23周(含教育实践课程20周,军训2周,劳动教育1周),机动6周。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进行,不占用正常教学活动时间。 按课程教学(含必修课、选修课程及其课程实践)16课时1学分、实践教学(仅限实践课程)32课时1学分计,教学活动总课时数约3685课时,合145学分。其中,课程教学约2935课时,125学分,教育实践活动20周750课时20学分,社会实践、军训、劳动教育150课时5学分(非课程学分)。 教学活动周数、周课时数设计表 课程教学/周课时数/总课时数 16 31 18 32 17 33 17 35 14 27 9 16 91 145 496 576 561 595 378 144 2750 教育实习见习(周) 1 1 2 5 11 20 军事训练(周) 2 2 劳动教育(周) 1 1 机 动(周) 2 1 1 1 1 0 6 合 计(周) 20 20 20 20 20 20 120 九、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