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定期和活期有什么区别?(存款寿险都“降息”,银行理财“又香了”?| 财富管理)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存在以下区别:
1、灵活性不同
活期存款可以随时取出,而定期存款有一定的期限,与活期存款相比较,灵活性差一定。
2、利率不同
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比活期存款利率要高,储户存它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一般定期存款利率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0%到30%。
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将按照支取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算收益,会让储户损失一笔较大的利息,比如,某银行的三年定期利率为1.95%,储户存5万,三年之后可以获得的利息=50000×1.95%×3=2925元,存满两年之后,急着用钱取出,则按照0.2%的活期利率计算利息,可以获得的收益=50000×0.2%×2=200元,与到期相比较损失两千多的利息。
3、门槛不同
活期存款的门槛为1元起存,而定期存款的门槛为50元起存,相对来说,定期存款的门槛要高一些。
在去银行存钱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不同银行的利率
在去银行存钱时,可以对比不同银行的利率,尽量地选择利率较高的银行存,来获取较多收益,一般来说小银行的利率要高于大银行的利率。
2、区分理财、存款、保单之间的区别
储户去银行存钱时,应该仔细地阅读产品相关信息,避免误把理财当作定期来存,或者把保单当存款,虽然理财的预期收益要高于定期存款,但是,理财的风险要高于定期存款,存在亏本的可能性。
3、同一家银行不要超过50万
储户存银行的资金享受《存款保险条例》的保障,即单家银行50万以内的存款,即便银行破产了,也会100%赔付,超过50万的部分不享受保障,可能会蒙受损失,因此,储户再去银行存款时,同一家银行不要超过50万,最好分几家银行存。
文/《清华金融评论》资深编辑秦婷
近两个月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密集下调。与此同时,3.5%复利的增额终身寿险也在密集传出停售消息。一方面,是存款和寿险都迈入“降息”通道,另一方面,银行理财规模在4月份出现明显回升。无论是从市场反应还是数据表现看,除了抓住3.5%的寿险末班车外,投资者的资金也在往银行理财回流。
近期,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发布公告称,将调整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产品利率。 4月初,有多地中小银行都加入存款利率降息队伍。 去年,不少银行就已 逐步调低大额存单和定存利率,不少“4”字头的大额存单出现“一单难求”的现象。 业内普遍认为,包括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产品的利率下调,有助于减轻银行的息差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成本。 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调是大趋势。
下调利率的原因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这代表着存款市场在供需形势变化后的银行自发行为,不意味存贷市场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2022年存款利率大致经历了两轮下调,主要是为了缓解净息差大幅收窄的压力。2022年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力度进一步加大,贷款利率降至低位;同时,居民和企业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存款大增且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带来存款成本有所上行。
对于农商行而言,净息差回落幅度更大,同时还面临贷款扩张速度放缓的压力。另外,农商行揽存主要是在春节前后,今年存款开门红喜人,因此部分农商行依据自身经营情况选择了近期下调存款利率。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还会有部分中小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但并不意味着会全面下调存款利率。考虑到目前经济复苏和银行业经营情况,全面下调贷款利率的概率较低。
具体来看,2022年存款利率之所以持续下调,核心是为了缓解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的压力。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
根据人行披露,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34bps。其中12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平均利率3.97%,同比下降60bps,较9月下降了3bps。另外,负债端居民和企业风险偏好大幅下降,存款大增且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带来银行存款成本有所上行。因此,2022年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同比分别收窄了14bps、14bps、24bps和23bps。
农商行此轮经营压力相对更大,开门红后下调存款利率符合预期。由于大行强势入局小微市场,给小微领域信贷价格造成巨大冲击,农商行净息差收窄幅度明显高于大型银行。同时,大行2022年以来持续加大以低息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这也给中小行信贷扩张带来了一定冲击,2022年中小银行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资产荒压力凸显。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此前也明确回应称,去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去年9月以来,大部分银行已经主动下调过存款利率,近期主要是上次未调整的中小银行补充下调,也有些银行曾在春节前后上调存款利率,现在进行回调。
在市场利率整体明显下降的情况下,邹澜表示,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综合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灵活调整存款利率,不同银行的调整幅度、节奏和时机自然就会有差异。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一个正常现象。
代销储蓄险也降息
在部分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不论何种类型银行,代销保险均成为银行相关工作人员推介的重点产品。
据媒体报道,此前多位理财经理表示,对于追求中长期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来说,较长封闭期理财、银行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等产品是较优选择。现在不少客户存款到期或理财产品赎回,会转化一部分资金配置增额终身寿险。该产品一方面可锁定长期利率,实现确定收益;另一方面,它是一种复利计息,若长期不取,或可实现多倍收益。
银行一线员工“卖力营销”银保产品为银行带来的收益颇丰。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代理销售个人保险超千亿元,达1144亿元;交通银行代销保险产品余额2551.02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337.21亿元。
不过这种情况并未持续太久。近期,随着存款利率下行,3.5%复利的增额终身寿险“停售潮”也已经开始了。不少保险行业从业者都在定向通知客户,“3.5%产品销售已经进入尾声,目前产品可供选择的已经不多。”
财通证券指出,2021年起增额终身寿成银保渠道主力期交产品。2022年以来,头部险企就开始在代理人渠道和银保渠道加码增额终身寿险,并将其作为业务价值新增长点,销售成绩亮眼。
业内普遍也认为,长期来看,以增额终身寿为代表的储蓄险产品“降息”也是大趋势,因为从资产和负债分析匹配的角度看,产品利率越高,保险公司后续偿付、履约的压力越大,并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银行理财可以“反攻”吗?
存款和储蓄险产品持续“降息”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最近“又香了”。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今年4月份,全市场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总计达到25.4万亿元,较3月份增加1.24万亿元,这也是继去年11月份以来,银行理财规模首次止跌回升。
去年,受债券市场、二级市场波动的影响,部分银行理财跌破净值,银行理财市场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管理规模下降明显。
据广发证券统计,自2022年10月高点开始,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连续5个月逐步下行至今年3月的25.0万亿元。直到今年4月,理财市场终于结束了近半年的存续规模下跌趋势,重新回到增长轨道。
这样意味着,银行理财市场逐渐走出去年的低谷。据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测算,4月银行理财规模预计较上月回升1.5万亿元至2万亿元,开放式产品线景气度显著提升。
而据央行5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与理财回升规模几乎相当。
王一峰表示,存款与理财存在“跷跷板”效应,一方面,前期阶段性避险的部分资金,有望适度回流理财;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居民超额储蓄仍高,2023年1-4月新增居民存款8.7万亿元,同比多增近1.6万亿元,存款存在外溢可替代投资品的可能。理财规模有望延续温和扩张态势。
普益标准指出,4月期间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相对稳定,区间收益表现有所改善。理财公司推出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产品,一定程度上平抑了产品的净值波动,满足了投资者追求稳定回报的诉求。银行理财已逐步完成净值化转型,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回撤”现象,避免非理性赎回。综上或不难窥见,存款正往何处“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