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0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开启了现代体育的研究,那一年,他才24岁

仔纯 阅读:34 2024-12-23 14:14:16 评论:61
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疫情原因推迟到今年7月份才举办,虽然整整推迟了一年,中国的奥运健儿们也展现出了“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截止目前,我国以15金,7银,9铜的优异成绩,位列世界第一。 而中国第一个倡导现代体育理念的是谁呢? 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终于出版了,这份当时风靡全国的杂志里面有一篇标题是“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是一个笔名叫“二十八画生”的人写的。 这篇文章,采用了古今中外众多历史事例,使用批判性辩证思想,对体育的各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分析。 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青年毛泽东为自己取的笔名。 这篇文章反映了这个时期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也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体育的偏见,而且还从侧面体现了青年毛泽东超乎常人,超前常人的思想。 这篇文章在发表长达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对体育研究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 这也是青年毛泽东第一次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体育方面的文章。 当时青年毛泽东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 要知道毛泽东既不是体育学校的学生,也没有做过体育方面的工作,更没有系统研究过国内外体育理论,当时的他仅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师范学生而已。 青年毛泽东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大环境的逼迫出来的,因为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不仅有太多的不足,体育理论和体育制度也有太多的弊端,导致他不得不研究体育,不得不写下了这样的一篇文章。 当时中国社会上大多数民众对所谓的体育就和现在印度人关于体育的看法是一样的:体育无足轻重,古代锻炼方式比现代那种又蹦又跳的体育运动厉害多了。 当时流行的有关体育问题的小册子,有些是掺杂程朱理学或者佛理的“静坐法”“冥想法”一类的东西,现在在印度,很大一部分印度人也把静坐、冥想当成一种能锻炼身体的运动;有些则是杂糅中国古代所谓养生、武术的体育运动,比如“太极拳”,比如“八段锦”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也不能说对身体没好处,但是也不能说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更重要的是里面鱼目混珠、良莠并存,很多都是缺乏科学的体育理论根据,对于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的启发作用不大,有的甚至会把身体还没有长开,极易受到影响的青少年引入歪路子,不仅无法强身健体,还对身体有害无益。 《体育之研究》就是青年毛泽东在自己进行大量实践基础上得出来的研究成果,里面的论点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全篇文章大约有7000字,前言和前几个部分主要论述了几点:体育的内涵、地位、作用,当前体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体育运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相关事项。 文章开头就点明主题,直指中国民众的羸弱之体:“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青年毛泽东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中国的民众,青年毛泽东认为改善国民的思想先要改善国民的体质。 青年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表现了蔑视权威、敢想敢说的风格。 他批评古代一些才子、文人、诗人因为不注意自己的身体,特别是不注意锻炼而导致英年早逝;认为进行人体锻炼需要“以动养静”,大力驳斥了老子无为、佛家寂灭、陆子主静等古典锻炼方式的不科学、不合理,破除对古人、对权威、对今不如古的迷恋。 青年毛泽东在文章中这样说:“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 只有多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强健筋骨,只有筋骨强健了,身体素质才能从羸弱变得强健,这样才会有身体强健、思想健康的新国民的出现。 为了强调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青年毛泽东指出:“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 这和几十年后毛主席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思想本质是一样的,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体育的重视,在他心里,体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身体,所谓知识,所谓道德都是无根之木。 文章论证了提倡体育的几个核心关系,比如:德、智、体三种教育的提出、主张“三育并重”的现代教育;在思想与身体的方面,认定“身心可以并完”;认为“勤自锻炼弱可转强”若不勤炼,强可变弱,若是勤炼,弱亦可变强;在论证锻炼与养生方面,主张二者应互相结合,相辅相成,要积极锻炼,生活要有度,要懂得节制,不赞成一味追求吃好、多睡、玩够和贪图安逸的养生观等等。 他反对在当时更符合国民习惯的所谓“静坐法”“冥想法”,就算“静坐法”“冥想法”是青年毛泽东最为尊敬的杨昌济老师推崇的,也毫不动摇自己的观点。 因为青年毛泽东讲究实事求是,他刚开始效法了杨昌济老师一段时间,发现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没有丝毫帮助,最终走向怀疑、反对。 为此,他明确提出他的看法:“愚拙之见,天地盖唯有动而已。” 他又指出体育的目的:一个人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锻炼身体不要怕出洋相,要有野蛮的精神。 他还提出进行体育运动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运动所宜注意者三:有恒,一也;注全力,二也;蛮拙,三也。” 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青年毛泽东还介绍了自己独创的体操“六段运动”,这可能就是后来毛主席积极推行全民进行广播体操的原因之一吧。 在五四运动的前夜,提倡科学、提倡新文化的运动中,青年毛泽东对体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科学地阐述。 《体育之研究》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献给新文化运动的一份大厚礼。 由于青年毛泽东坚持锻炼,风雨无阻,他的身体日益强健起来。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感叹的说:“我们后来也成为了热心的体育锻炼者。那时候,在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田野,穿过山林,穿过湖泊,渡过江河。还创造了在雨中淋雨的雨浴,烈日当空的日光浴,强风吹来的风浴等等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寒冷日子里,我们依然露天睡觉,甚至于到了十一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对于增强我们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十几年的行军打仗包括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都是靠那时候打下来的身体基础撑下来的。” 1951年秋天,毛主席接见几位教育人士的时候,又一次强调锻炼身体的好处,并对他们作出指导:你们办学校应该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所有学生必须锻炼身体。 毛主席还举了一个例子:“大家不是读过《红楼梦》吗?《红楼梦》里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依我看来,这两位都不大高明。贾宝玉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连吃饭、穿衣都要丫头服侍,这种不会劳动的公子哥儿,无论如何是不会革命的!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哭脸。她脆弱,她多病,只好住在潇湘馆,吐血、闹情绪,最后一命呜呼,又怎么能够有革命的热情呢?我们不需要这样的青年!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有活力,有热情,有干劲的革命青年。” 毛主席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重申了身体体质的重要性和对体育锻炼的关注。 毛主席一直都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才能担负艰巨复杂的工作,才能胜任国家交予的责任,才能有所成就。 责任编辑:
搜索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